摘要:我端着一杯温开水,望着窗外熙熙攘攘的人群,突然意识到一个可怕的事实:如果我今天死在这里,可能要好几天才会有人发现。
生日那天,我坐在空荡荡的客厅里,看着手机通讯录里的三百多个联系人,却不知道该给谁打电话。
七十岁生日,没有一个人记得。
没有一条祝福短信,没有一通电话,甚至连那些平时嘘寒问暖的邻居也没有任何表示。
我端着一杯温开水,望着窗外熙熙攘攘的人群,突然意识到一个可怕的事实:如果我今天死在这里,可能要好几天才会有人发现。
这不是我第一次有这样的感受了。
自从老伴走后的这三年里,我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一种被世界遗忘的孤独。
明明手机里存着这么多人的电话,明明认识这么多人,可为什么没有一个人会主动联系我?
我开始回想这一生的人际关系,试图找到答案。但我怎么也没想到,这个答案会如此残酷,如此让我震撼...
01
我叫陈志远,今年七十岁,退休前是一家国企的工程师。按理说,我这一辈子认识的人不算少,工作上的同事,生活中的邻居,还有一些通过各种渠道结识的朋友。年轻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人缘还不错,大家见面都会热情地打招呼,逢年过节也会互相问候。
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联系越来越少了。
最开始我以为是因为退休了,大家都忙,没时间联系。后来老伴生病住院,我以为会有很多人来看望,结果只有两三个真正的好朋友来过。老伴走的时候,葬礼上来的人也不多,大部分还是她那边的亲戚。
那时候我还在自我安慰:人老了,圈子本来就会越来越小,这很正常。
但最近这三年,我越来越感觉到不对劲。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如果我不主动给别人打电话,发微信,那么我的手机就会安静得像一潭死水。有时候一个星期,甚至半个月,都不会有人主动联系我。
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我这个人有什么问题?是不是我不够有趣,不够有价值,所以别人才不愿意和我联系?
为了验证这个猜测,我做了一个实验。我决定一个月内不主动联系任何人,看看会发生什么。
结果让我大吃一惊。
整整一个月,除了银行的催款电话和推销电话,我没有接到任何一通有意义的来电。微信群里偶尔会有人发消息,但没有一个人私下联系我。那些平时和我聊得挺好的老同事,那些说有空一起吃饭的老邻居,全都消失了。
我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在所有的人际关系里,都是我在主动?为什么我不主动,别人就不会找我?
02
我想起了我的老同事老李。老李比我小五岁,退休后日子过得比我滋润多了。他的手机经常响,不是这个约他打牌,就是那个请他吃饭。有时候我们一起在小区散步,他一路上能接好几个电话,都是找他聊天或者约活动的。
我很好奇,为什么老李这么受欢迎?
有一次我忍不住问他:"老李,你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这么多人愿意和你联系?"
老李笑了笑,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老陈,你觉得是我受欢迎,还是别人需要我?"
当时我没太理解他这句话的意思,直到后来发生了一件事。
老李的女儿在银行工作,手上有很多理财产品的信息。老李退休后,经常把这些信息分享给身边的朋友。谁家要办房贷,谁家要买理财,都会找老李咨询。慢慢地,大家有什么事都愿意和老李说,因为老李总是能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或者建议。
而我呢?我能提供什么?
我是工程师出身,技术方面的问题我倒是懂一些,但现在谁还会找我修电器或者咨询工程问题?我没有什么特殊的资源,没有什么独特的能力,也没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可以和人分享。
我开始明白,人际关系不是单方面的付出和索取,而是一种价值交换。如果你不能为别人提供价值,别人凭什么要主动联系你?
但这个认知让我更加沮丧。我已经七十岁了,还能为别人提供什么价值呢?
03
我想起了我的另一个朋友,老张。老张今年七十三岁,比我还大,但他的朋友圈比我活跃多了。老张退休前是个小学校长,退休后在社区里搞了个书法班,教小朋友和老年人写字。
每个周末,老张的家里都有人来拜访。有带孩子来学书法的年轻父母,有想练字的老年朋友,还有一些以前的学生来看望他。老张总是忙得不亦乐乎,但看得出来他很享受这种被需要的感觉。
"老张,你不累吗?"有一次我问他。
"累什么?"老张擦着汗,笑得很开心,"能帮助别人,被别人需要,这是多好的事情啊!"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退休这么多年,我把自己封闭起来,除了每天看看电视,散散步,就是在家里发呆。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帮助别人,也没有想过要让自己变得对别人有用。
我尝试着改变。我开始在小区里帮助别人修理一些小家电,利用我的工程师背景。刚开始效果还不错,有几个邻居会主动找我帮忙,我们的关系也变得亲近了一些。
但好景不长。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在网上买新的,也不愿意修旧的了。而且很多新式家电我也不会修。慢慢地,找我帮忙的人又少了。
我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如果我不主动联系别人,就没有人会联系我。
04
我开始观察身边那些人际关系良好的老人,试图找到他们的共同点。
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朋友多的老人,往往有一个特点——他们总是能记住别人的需求,并且主动提供帮助。
比如说我们小区里的王大妈。王大妈今年六十八岁,是个热心肠。谁家的孩子要考试了,她会主动问要不要帮忙看看复习资料;谁家要出远门了,她会主动说帮忙收快递;谁家老人身体不好,她会主动分享一些养生的心得。
王大妈的手机总是响个不停,不是这个感谢她的帮助,就是那个咨询她的意见。她在小区里几乎认识每个人,每个人见到她都会热情地打招呼。
"王大妈,你怎么记得住这么多事情?"有一次我好奇地问她。
"习惯了。"王大妈笑着说,"我觉得人活着就要有用,要能帮助别人。你帮助别人,别人自然也会想着你。"
这句话让我陷入了沉思。我意识到,我一直在等待别人主动联系我,但我从来没有主动去关心别人的需求,去提供别人需要的帮助。
我开始尝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我会主动询问邻居最近怎么样,会记住别人提到的困难和需求,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帮助。
刚开始效果很明显。有人会因为我的关心而感动,会主动和我聊天,甚至邀请我参加一些活动。我以为我找到了答案:只要我主动关心别人,别人就会主动联系我。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这种改变并不持久。有些人接受了我的帮助后,很快就忘记了我的存在。有些人甚至把我的主动关心当成了理所当然,从来不会反过来关心我。
我又开始困惑了。为什么我已经这么努力地去关心别人,去帮助别人,但还是没有人会主动联系我呢?
我想起了一个年轻时的朋友,小刘。小刘比我小十几岁,年轻时我们一起工作,关系很不错。他经常找我讨论工作上的问题,我也很乐意指导他。后来他升职了,调到别的部门,我们的联系就少了。
退休后,我偶尔会给小刘打电话,聊聊近况。小刘总是很客气,说有空一定来看我,但从来没有兑现过。而且我发现,如果我不主动联系他,他永远不会主动联系我。
这让我很困惑。当年我对他那么好,帮了他那么多,为什么现在他不会主动联系我呢?
我开始重新审视这些年的人际关系,试图找到其中的规律。我发现,大部分人际关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总有一个人在主动维持这段关系,而另一个人在被动接受。
而我,似乎总是那个主动的人。
这个发现让我感到不安。为什么我总是那个主动的人?为什么别人不会主动联系我?难道我在这些关系中的价值就这么低吗?
就在我为这个问题困扰不已的时候,发生了一件让我彻底震撼的事情。
那天下午,我在整理老伴留下的遗物时,无意中发现了她的日记本。老伴生前有写日记的习惯,但我从来没有看过。出于怀念,我翻开了最后几页。
日记的内容让我如雷轰顶。
"志远又在抱怨没人联系他了。可他从来不知道,其实有很多人想要联系他,只是不敢。"
"今天王大妈问我,志远是不是不喜欢她。她说每次主动找志远聊天,志远总是客客气气的,但从来不会深入交流,让她觉得很有距离感。"
"老李说想约志远打牌,但又担心志远会拒绝。他说志远总是一副很忙很重要的样子,让人不敢轻易打扰。"
我的手开始颤抖。
"小刘打电话说想来看志远,但我劝他算了。志远对于来访的客人总是很紧张,忙前忙后地招待,让客人也感到压力。上次小刘来了一次,走后志远抱怨了好几天,说招待客人太累了。"
我看不下去了,但又忍不住继续翻。
"志远总是说别人不主动联系他,可他自己呢?每次和别人聊天都是浅尝辄止,从来不愿意分享真正的想法和感受。别人怎么知道他需要什么?怎么知道他想要什么?"
最后一页的内容让我整个人都僵在了原地:
"其实志远不明白,人际关系不是单方面的索取,也不是单方面的付出。真正的朋友关系需要相互的敞开和信任。可志远从来不愿意真正敞开自己,他害怕被拒绝,害怕被嘲笑,害怕失去所谓的尊严。所以他把自己包装得像个刺猬,别人想接近都会被扎伤..."
05
看完老伴的日记,我整个人都崩溃了。
原来,不是别人不愿意联系我,而是我不愿意让别人真正地接近我。
我开始回忆这些年的人际交往,发现老伴说的都是事实。每次有人想要深入了解我,我总是会本能地退缩。每次有人想要和我分享他们的困扰,我总是会转移话题或者敷衍过去。每次有人邀请我参加活动,我总是会找各种理由推脱。
我以为我是在保护自己,实际上我是在把自己孤立起来。
我想起了王大妈的话:"你帮助别人,别人自然也会想着你。"但我现在明白,帮助别人不是简单的付出,而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连接。真正的帮助是让别人感受到你的真诚和温暖,而不是完成一项任务。
我想起了老李的受欢迎,不仅仅是因为他能提供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他愿意和别人分享,愿意倾听别人的需求,愿意建立真正的情感连接。
我想起了小刘对我的疏远,不是因为他忘恩负义,而是因为我从来没有让他感受到真正的友谊。我对他的帮助更像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指导,而不是平等的交流和支持。
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我不主动联系别人,别人就不会联系我。
因为我从来没有给别人一个联系我的理由。
我没有让别人感受到我需要他们,我没有让别人感受到和我交往的快乐,我没有让别人感受到我对他们的真正关心和在乎。我把自己包装成一个不需要任何人的独立个体,那么别人当然不会觉得有必要联系我。
人际关系是相互的。你想要别人主动联系你,首先你要让别人感受到联系你是有价值的,是快乐的,是被需要的。
这个道理说起来很简单,但我用了七十年才真正明白。
我决定改变。但这种改变不是表面的,不是简单的多打几个电话,多发几条微信,而是内心的改变。
06
我开始尝试真正地敞开自己。当王大妈询问我的近况时,我不再敷衍地说"还可以",而是真正地分享我的感受,我的困扰,我的快乐。我发现,当我愿意分享真实的自己时,王大妈也开始和我分享她的真实感受。我们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
我主动给小刘打电话,不是为了聊工作或者叙旧,而是真正地关心他的生活,了解他的需求。我告诉他,我其实很想念和他一起工作的日子,我告诉他,我现在的孤独和困惑。小刘很惊讶,但也很感动。他说,他从来不知道我会有这些感受,他以为我一直都很强大,不需要任何人的关心。
从那次谈话后,小刘开始主动联系我。不是出于礼貌,而是出于真正的关心和友谊。
我开始参加老张的书法班,不是为了学书法,而是为了和人交流。我主动和其他学员聊天,分享我的工程师经历,倾听他们的人生故事。我发现,每个人都有有趣的经历和独特的见解,每个人都值得被了解和尊重。
慢慢地,我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我的手机开始响起来,不是因为我主动打给别人,而是因为别人主动打给我。有人和我分享他们的快乐,有人向我寻求建议,有人邀请我参加活动。
我终于明白了那个唯一的原因:
在所有的人际关系里,你不主动联系别人,别人就不会找你,不是因为你不够好,不够有价值,而是因为你没有让别人感受到你的真实和需要。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都渴望被需要,被重视,被理解。当你把自己包装得无懈可击,不需要任何人的时候,别人会觉得联系你是多余的,甚至是打扰。因为你没有给他们一个联系你的理由,没有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你生活中的价值。
相反,当你愿意敞开自己,分享真实的感受,表达真正的需求时,别人会感受到被需要,会感受到和你建立连接的价值。他们会主动联系你,因为他们知道,你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值得交往的朋友。
这不是说你要装脆弱或者假装需要帮助,而是要真正地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承认自己的需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07
人际关系不是一场表演,不需要你永远保持完美的形象。真正持久的友谊建立在相互的理解和接纳之上,建立在真实的情感交流之上。
现在我已经七十二岁了,我的朋友比以前多了,我的生活也比以前充实了。不是因为我变得更有钱或者更有地位,而是因为我变得更真实,更愿意和别人建立真正的连接。
每当有年轻人向我抱怨没人联系他们时,我都会分享我的这个发现:如果你想让别人主动联系你,首先要让别人感受到联系你是有价值的。而这种价值,不来自于你的财富或者地位,而来自于你的真诚和真实。
当你愿意成为一个真实的人,愿意分享真实的自己,愿意表达真正的需要时,你就会发现,世界上有很多人愿意和你建立真正的友谊。
这就是我七十岁才明白的道理:人际关系的秘密不在于你能给别人什么,而在于你是否愿意让别人真正地了解你,接近你。
当你卸下所有的伪装,成为一个真实的自己时,你会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人愿意主动联系你,原来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可以如此温暖而美好。
来源:元宇sW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