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预言成真?鹤岗2万一套房无人问津,核心区依旧抢破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2 14:48 6

摘要:排队抢房的记忆,仿佛仍在昨日。售楼部外连夜搭帐篷、摇号现场尖叫声此起彼伏、置业顾问一句“再不买就涨”就能逼出全款的画面,如今听来像荒诞剧。短短几年,风向彻底变了:微信群不再转发“日光盘”,取而代之的是“急售、可小刀、送车位”;曾经坚信“房价永远涨”的人,也开始

排队抢房的记忆,仿佛仍在昨日。售楼部外连夜搭帐篷、摇号现场尖叫声此起彼伏、置业顾问一句“再不买就涨”就能逼出全款的画面,如今听来像荒诞剧。短短几年,风向彻底变了:微信群不再转发“日光盘”,取而代之的是“急售、可小刀、送车位”;曾经坚信“房价永远涨”的人,也开始把马云那句“房价如葱”翻出来反复咀嚼。

2020年是一道分水岭。疫情、人口、政策三股力量同时发力,把全国楼市撕成了两个世界。

一边是北京海淀、上海黄浦,12万元/㎡的学区房依旧有人抢。地铁口、三甲医院、重点学校、互联网公司,所有顶级资源像磁铁一样把人口、资金牢牢吸住。挂牌量稀少,价格自然岿然不动。中介说:“只要学籍政策不改,这里的房子就是硬通货。”

跨过一条河、一座桥,画风急转。通州、松江、奉贤的挂牌量一年翻番,看房人却越来越少。房东第一次降价5万,第二次10万,第三次干脆直接喊话“价格可谈”。有业主把2019年430万买的房子挂到380万,三个月仍无人出价,只能自嘲“当存定期了”。

更极端的例子在东北。鹤岗、阜新,几万块就能拿下一套两居,单价折算下来不如一部iPhone。可便宜没带来成交——年轻人外流,整片小区亮灯率不足三成。本地人调侃:“房子是送的,留下才难。”

市场分化背后,是资源与人口的双重马太效应。核心区集中了教育、医疗、产业、商业,人口净流入,需求始终存在;外围与三四线库存高企,却找不到接盘者。过去“一涨俱涨”的逻辑被彻底打破,买房不再是“闭眼冲”的游戏。

心态也随之逆转。2016年,售楼处里坐着刚毕业的年轻人,啃着面包也要交认筹金;2024年,同样的人坐在咖啡馆刷着APP,把同小区半年成交价拉成Excel,反复比较后才肯约中介。首付比例下调、利率优惠、买房送车位,吆喝声此起彼伏,但观望情绪像一堵墙——“再等等,说不定还能降”。

开发商同样如履薄冰。过去“拿地—开工—售罄”的高周转失灵,新项目首开去化率能到40%已算优秀。为了出货,有的楼盘悄悄启动“员工团购”,有的把样板间改成直播间,24小时轮番带货。即便如此,远郊项目依旧门可罗雀。

政策端也不再“一刀切”。一线城市核心区控价、限购依旧严格;三四线城市则把公积金上限拉到历史最高,甚至推出“农民进城买房补贴”。可是人口不回流,政策就像打在棉花上。

于是,“买房”这个词被重新定义:它不再是全民狂欢的造富神话,而是一场需要精算的个体选择。有人卖掉老家的三套空房,置换上海内环一套老破小,只为孩子能读上重点小学;也有人手握千万现金,宁愿租房也不接盘远郊新房,理由是“租售比不划算”。

2025年下半年,或许会出现新的转折点:政策持续宽松、核心城市进一步放开限购、房贷利率继续下探……但共识已经形成——房子不再是稳赚不赔的资产,而是高度分化的“城市股票”。买对板块,可能跑赢通胀;买错地方,可能真成了“不动产”。

排队抢房的时代过去了,接下来是拼眼光、拼耐心、拼认知的时代。对于普通人,最务实的建议只有一句:别再问“房价会不会涨”,先问自己“十年后,这里还会有人吗?”

来源:大卫行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