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表里山河,锦绣三晋——山西,自古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宝库”。这里山川相映,地势多样,既有自然风光的秀美旖旎,更有历史沉淀的厚重深邃。春秋晋国的余响、古代票号的诚信、晋祠古柏的低语……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的丰厚底色。
8月24日,参访团一行参观大同古城墙。 闻超 摄
表里山河,锦绣三晋——山西,自古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宝库”。这里山川相映,地势多样,既有自然风光的秀美旖旎,更有历史沉淀的厚重深邃。春秋晋国的余响、古代票号的诚信、晋祠古柏的低语……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的丰厚底色。
8月22日至27日,“表里山河 多元一体——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走进山西’交流参访活动”在北京、山西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文化教育界专家学者、高校师生及各领域青年代表齐聚一堂,在行走与探访中触摸文明脉络,在交流与思索中感受文化交融,书写下跨越山河的心灵契合。
“我们始终认为两岸一家亲,同胞一家人,本应该常来常往。”8月22日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在北京会见参访团成员时表示,希望大家铭记历史,坚守民族大义,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为两岸交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让更多台湾朋友尤其是年轻朋友了解祖国大陆,用实际行动诠释爱国情怀,增进同胞情谊,汇聚同心力量。
震撼——历史文脉的厚重回响
武周山下,石壁连绵;北魏遗风,千载流芳。
8月23日,参访团一行来到了云冈石窟。绵绵细雨中,武周山被轻雾笼罩,崖壁在水汽的滋润下泛着幽暗的光泽。石壁上,一尊尊佛像静静端坐,线条流畅,衣褶分明。参访团成员屏息凝视,雨滴从伞檐坠落,伴随着一声声惊叹,参访队伍缓缓汇入石窟前的甬道。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分成两队依次参观。
在佛像前,台湾佛光山佛陀纪念馆行政中心新闻组副组长张女士驻足良久。她轻声告诉记者,这一幕让她想起在佛光山学习的日子。那时,她每天面对的是资料与影像,渴望能亲眼看见这些千年遗存。“云冈石窟让我真切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魅力所在。这份震撼,我要带回去与更多人分享。”
讲座《北魏文化明珠》在云冈石窟研究院准时开始。云冈研究院文博副研究员崔晓霞从昙曜五窟讲到太和风格,娓娓道来。屏幕上一张张图像切换,台湾滤能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张先生一边听,一边记录:“这些石窟不仅是建筑上的奇迹,更是文明的见证。它让我感受到我们中国人民的智慧。”
8月24日,参访团一行来到了大同九龙壁。阳光穿透薄云洒落在五彩琉璃上,壁上九条巨龙形态各异,或翻腾,或盘旋,鳞片在光影中熠熠生辉。
在熙攘的人群中,来自台南艺术大学的苏同学格外专注。她从书包里取出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低头伏在膝上认真记录。她的字迹工整,页面上写着:“壁面由426块琉璃构件拼砌而成”“九龙壁是古代琉璃建筑中又一典型的代表”……
当记者问她为什么这么认真时,她顿了顿,说道:“我学的是艺术史与文资管理,老师们常说‘要与文物对话’,今天我才真正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记下这些细节,不只是为了学术研究,更是为了回去后能告诉同学们——中华文明是如此博大精深,我们年轻一代应该珍惜、传承。”
在她的笔记本页角,还描着一只小小的飞龙轮廓。她说,这不是随手涂鸦,而是她希望把眼前的感动,转化为今后创作的灵感,“或许有一天,我会在作品里让这条龙再次‘飞’起来。”
在大同古城墙,参访团成员们沿着石阶缓缓登上城墙。烈日下,青灰砖石映出温润光泽,放眼望去,街巷纵横交错,角楼巍然耸立。
面对这段历经数百年依旧屹立的明代城垣,成员们纷纷驻足拍照留念,或俯身触摸斑驳砖缝,或伫立高处远眺——交流声此起彼伏,汇成一曲跨越时空的回响。
此行参访团的成员中,不少是“山西首来族”,他们深深被三晋大地延续千年的文脉所感染。“这是一次直抵心灵的震撼”“走过这些历史遗迹,才能真正触摸到文明传承的脉动”……类似的感叹不绝于耳。
传承——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这张账册上的密押符号,就像今天的密码,一笔银两要经过三重验证才能成功汇兑。”在日昇昌票号博物馆,讲解员指着玻璃柜里的账簿,向参访团成员介绍一笔汇兑的全过程——从登记、核对到出具凭证。厚重的账册摊开在眼前,纸页虽已泛黄,墨迹却依然清晰可辨,字迹工整密集。
8月25日,参访团造访平遥古城,走进这座由日昇昌、日新中、蔚泰厚旧址组成的专题博物馆。青砖高墙巍然屹立,深宅大院古朴雅致,厚重的木门守护着昔日的银票与账册。沿着青石铺就的小径,成员们依次走进账房、库房,木柜与票柜整齐排列。来自嘉义科学实验中学的刘老师举起手机,将展品一一拍下。他告诉记者,自己对经济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些真实的场景比课本更生动。“晋商们不仅会做生意,更懂得制度与信用的重要性,这种超前的思想让我非常敬佩。”
“票据是如何防伪的?”“晋商靠什么赢得信誉?”“晋商为何没落?”……在《晋商文化》专题讲座上,参访团成员们带着参观后的疑问,与平遥古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郝新喜展开了热烈讨论。郝新喜循着历史脉络,讲到晋商“以义制利、以诚取信”的商业传统,讲到票号如何成为清代金融体系的支柱。参访团成员们一边点头,一边记录,不时插话交流,现场气氛既严肃又轻松。
8月26日,参访团走进山西省博物院。玻璃展柜中,石器带着锋刃的棱角,青铜器精美绝伦;瓷器温润,细腻而柔美;唐代佛像造型简练明快,衣饰线条自然舒展;壁画中的伎乐俑吹奏起舞,色彩历经千年仍旧鲜明……
讲解员的声音透过耳机传来,“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脉络清晰而生动。参访团成员们时而驻足凝望,时而举起相机拍照,有的低声交流,有的认真记录。在感叹文物精美的同时,大家也加深了对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认识与认同。
在“晋国霸业”展厅,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助理教授曾先生停步在晋侯鸟尊前,久久凝视。灯光映照下,铜鸟昂首振翅,栩栩如生。他轻声说道:“文物承载着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沉淀下来的文明。”
他回忆起求学时老师们的教导:“眼见为实,只有近距离观察遗址和文物,才能真正体会到历史的厚度。”因此,这趟山西之行,他做足了功课,希望能把看到的细节与典籍对应起来,带回去和学生们分享。
走出展厅时,他又补充道:“文明之所以长久,是因为有记忆、有传承。站在这里,我深深感到,中华文化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力量。”
感动——心灵契合的真情纽带
观古迹、寻文脉、话情谊。8月27日,参访活动进入尾声,闭幕式在热烈而庄重的氛围中拉开帷幕。参访团成员们没有丝毫离别的冷清,反而涌动着真挚与深情,带着属于自己的“答卷”,讲述着一路走来的感悟与期许——既是总结,也是新的起点。
东森电视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气象主播王女士用“感动”概括了她这次的行程。她说,这趟旅程让书本和屏幕里的历史场景真实地呈现在眼前:云冈石窟的庄严佛容、平遥古城的厚重砖瓦、博物馆里的文物细节,“一次又一次震撼和感动,烙印在心底。”她特别提到,这趟行程不是“走马看花”,而是步步深入,“因为有专家们的讲解,让我们能听得懂、看得透。”
温州大学法学院台籍教师许先生曾在北京大学求学,如今已在大陆工作生活多年。他说,这片土地让他一次次感受到“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的真实分量。回顾一路行程,他更加坚信未来会有更多台湾学子跨海而来,在大陆学习、发展,把共同的历史记忆延续下去。
“这里的山河、人文,让我回忆起古人笔下的燕赵悲歌之士。”来自屏东大学的柯先生,是第一次来到大陆。回顾山西行程,柯先生充满感恩。他说,山西博物院的宏大、云冈石窟的精美、平遥古城的厚重,一次次刷新了他过往的刻板印象。“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他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会场里不少成员们眼眶泛红。
掌声一次次响起,经久不息。每一段发言,都像一股暖流在会场中回荡,拉近了两岸同胞之间的距离。民进中央副主席高友东表示,文化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是维系两岸同胞情感的精神纽带。两岸同胞要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为促进两岸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广泛地凝聚共识和力量。
随着掌声再次响起,闭幕式落下帷幕。6天的参访之旅画上了句号,但这并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是两岸同胞心与心的贴近。
来源:民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