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邪了门了,这舌头今儿咋不灵光了?"他挠着花白的头发,心里直犯嘀咕。这场景要是放在半年前,估计得折腾到后半夜,可今天不一样——墙上的大屏幕突然滴滴响了两声,跳出来一行字:"建议添加3号基酒1.2升,风味匹配度可达98.7%"。
老李头儿蹲在酒库门口,烟屁股都快烧到手指头了还舍不得扔。
这坛刚勾调好的酒,他尝了七八回,总觉得差点意思。
"邪了门了,这舌头今儿咋不灵光了?"他挠着花白的头发,心里直犯嘀咕。这场景要是放在半年前,估计得折腾到后半夜,可今天不一样——墙上的大屏幕突然滴滴响了两声,跳出来一行字:"建议添加3号基酒1.2升,风味匹配度可达98.7%"。
这就是2025年贵阳数博会上最抢风头的玩意儿——贵州珍酒和贵州联通捣鼓出来的智能勾调平台。要搁以前,勾调师傅们得围着酒坛子打转,现在可好,机器一开动,数据哗啦啦往外蹦,连老师傅都得跟着算法走。酱香酒这个行当,祖祖辈辈都是靠舌头吃饭,谁能想到如今要被电脑抢了饭碗?
说起酱香酒的勾调,那真是门玄学。老师傅们总爱说"三分酿七分调",可这调酒的功夫全在舌头上。王师傅干了三十多年勾调,最怕遇到换季的时候。"春天舌头木,夏天嘴巴苦,秋天鼻子堵,冬天味觉糊",这话可不是瞎掰。去年重阳节那批酒,就因为天气突然转凉,十几个老师傅尝出来的配方差了十万八千里,最后硬是倒掉了二十多坛基酒才找补回来。现在有了这个智能平台,直接把老师傅们的经验都装进了数据库,连二十年前某天下雨天调的配方都能调出来,你说吓人不吓人?
这平台到底咋工作的?说白了就是给酒装了套"体检设备"。气相色谱仪当鼻子,味觉传感器当舌头,大数据当脑子。酒往机器里一送,两分钟就能把酸甜苦辣咸分析得明明白白。最绝的是那个深度学习系统,把珍酒厂六十多年积累的勾调配方都喂进去了,现在连老师傅都不得不服——上个月有批酒,七个老师傅尝了都说要加老酒,结果AI坚持要减0.3%,最后还真就是AI调的更对味儿。
酒厂里的小年轻们都管这叫"电子舌头",老勾调师们开始还挺抵触。张师傅最开始看见这玩意儿就上火:"调酒要是光看数据就行,那还要我们这些老骨头干啥?"结果有天他感冒了,舌头尝啥都没味儿,硬着头皮按AI给的配方调了一批,没想到客户反馈出奇的好。打那以后,老师傅们算是服气了,现在都抢着跟AI学新招数。
消费者这边可是捡着大便宜了。以前买酱香酒就跟开盲盒似的,同一款酒不同批次能喝出不同味道来。老刘去年花大价钱存了两箱某品牌的酒,今年开瓶一喝差点没背过气去——跟去年买的完全不是一回事。现在好了,AI勾调的酒就跟流水线上下来的一样,甭管哪年产的,味道都能对得上号。酒厂老板们更乐呵,光是去年就少倒了三百多吨不合格基酒,省下的钱够再盖个新厂房。
不过也有人犯嘀咕:这么搞下去,酱香酒会不会变成"工业啤水"?要我说这纯属瞎操心。你看人家法国波尔多的酒庄,早二十年就用上气象卫星和土壤传感器了,也没见人说拉菲不是拉菲了。技术这东西,用好了是锦上添花,关键还得看人怎么使唤。现在珍酒厂的老师傅们都转型当"AI训练师"了,把毕生绝活一点点教给电脑,这手艺算是以另一种方式传下去了。
要说最逗的还是酒厂里的那些事儿。上个月系统刚上线那会儿,有个技术员手欠把咖啡的数据输进去了,结果AI给出的配方里居然真有咖啡因含量指标,把老师傅们笑得直不起腰。后来大伙儿就给这系统起了个外号叫"酒懵子",因为它虽然啥数据都懂,但离了人还是犯二。不过说真的,现在要是突然把这套系统关了,估计全厂都得抓瞎——连最顽固的老师傅都承认,没了这个"电子舌头",调酒就跟摸黑走路似的。
这事儿往大了说,可不光是酒厂的事儿。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哪个不是靠口耳相传?现在AI这么一搅和,好多行业都得重新琢磨传承的法子。你看隔壁的宣纸作坊,听说已经开始扫描老师傅的捞纸手法了;景德镇的瓷器大师,也在忙着把看火候的绝活教给智能窑炉。要我说啊,这不是手艺的末日,反倒是新活法的开始——老技艺插上科技的翅膀,飞得可比以前远多了。
酒库里的老李头儿现在可清闲多了。每天上班先把数据输进系统,然后端着茶杯看AI干活儿。有回他孙子问他:"爷爷,您现在是不是失业了?"老头儿乐呵呵地说:"傻小子,爷爷现在升级当AI的师父了,这活儿可比以前体面多了!"说着在平板上划拉两下,墙上的大屏幕立刻跳出来二十年前他亲手调的一个绝密配方。老头儿眯着眼睛看了会儿,突然一拍大腿:"嘿!当年这个配方要是听AI的,至少能少浪费五坛好酒!"
本文创作的最初想法就是为了传播正能量,没有要去侵犯别人权益的那种想法哦。要是真有侵权的情况呢,就赶紧联系我们,我们会很主动地去配合处理哒。
来源:下弦Y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