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瑰宝的现代“度量衡”——贵州苗医药标准化实践经验与挑战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2 14:14 1

摘要:贵州素有“夜郎无闲草、黔地多灵药”的美誉,是我国四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有药用资源6352种,其中,苗医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其独特的外治疗法、鲜药应用以及“百草皆药、人人会医”的传承智慧,成为贵州中医药发展的优势。

贵州素有“夜郎无闲草、黔地多灵药”的美誉,是我国四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有药用资源6352种,其中,苗医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其独特的外治疗法、鲜药应用以及“百草皆药、人人会医”的传承智慧,成为贵州中医药发展的优势。

《中医药标准化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完善少数民族医药标准体系”,这无疑为苗医药的现代转化注入了强劲动力,推动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贵州苗医药标准化的实践基础与进展

种质资源保护与药材规范双轨并进

在苗医药标准化推进的征程中,贵州将种质资源保护与药材规范视为两大关键抓手,双轮驱动、协同共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贵州以前瞻性眼光建成省级中药民族药资源种质库,这一创举为苗药材种质资源保护筑牢了坚固防线。科研团队凭借不懈努力,成功选育出天麻、太子参等8个耐旱新品系。这些新品展现出强大的适应能力,在提升药材产量的同时,更保障了药材的优良品质,为苗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优质“种子”。

与此同时,贵州积极发布28项药材生态种植技术标准,为药材种植绘制了一幅精准的“导航图”。从选种、播种到田间管理、采收加工,标准对种植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细致规范,确保每一株药材都能在绿色、优质的环境中茁壮成长。依托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丰硕成果,贵州构建起覆盖6352种药用资源的庞大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汇聚了贵州丰富的药用资源信息,为苗医药标准化提供了坚实有力的资源支撑,让苗医药的发展有了坚实的“数据后盾”。

在“定制药园”建设方面,贵州大力推广规范化种植,种植面积迅猛拓展至130余万亩,占据全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这一举措不仅显著提高了药材的种植水平,让药材种植更加科学、高效,还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炮制技术与诊疗规范同步突破

炮制技术与诊疗规范堪称苗医药标准化的两大核心支柱,在推动苗医药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贵州中医药大学苗医药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系统整理出2000余项口传秘方承载着苗医药千年的智慧结晶。在此基础上,科研人员精心编撰出版《苗族医药学》等专著,为苗医药构建起系统的理论框架,填补了长期以来苗医药理论领域的空白,让这份珍贵的民族医药智慧得以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在苗医特色外治法领域,贵州中医药大学科研团队聚焦药针疗法、刮痧疗法等传统技艺,凭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制定了12项技术操作规范,为苗医外治法的操作提供了科学、统一的指导。随后,科研团队在黔东南等地的基层医疗机构积极开展试点推广工作。规范的实施,让苗医外治法告别了以往凭经验操作的模糊状态,变得更加科学、安全、有效,显著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

贵州苗医药博物馆内,24万余件藏品涵盖了苗医药发展历程中的各个阶段,从古老的诊疗器械到珍贵的药材标本,无一不是苗医药文化的生动见证。它们为诊疗器械标准化提供了丰富而直观的实物依据,让后人能够穿越时空,直观地感受苗医药的发展脉络和诊疗器械的演变轨迹,为苗医药诊疗器械的标准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产业标准化带动产值跃升

产业标准化苗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贵州全省积极作为,发布中药民族药标准185项,这些标准为苗药产品的生产流程、质量控制以及市场流通等各个环节提供了统一、规范的依据,确保了苗药产业在有序、科学的轨道上稳健前行。

在标准的引领与护航下,56个苗药产品成功实现产业化转型,从传统的手工制作模式迈向现代化生产的新征程。这一转变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为苗药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构建双轨评价体系

贵州中医药大学创新性地构建“现代标准+传统认证”双轨并行的评价体系,旨在为苗医药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在制剂质量把控方面,针对那些作用机理已明晰的制剂,贵州中医药大学严格遵循药典标准开展质量控制工作。从原材料的采购、检验,到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参数控制,再到成品的质量检测,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照药典标准执行,确保制剂的质量稳定、安全有效,让消费者能够放心使用。

此外,贵州苗药实行溯源赋码管理。消费者可以轻松追溯到苗药的来源、种植基地、生产过程等详细信息。这不仅有助于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让消费者能够购买到放心、安全的苗药产品,还能有效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苗医药市场的良好秩序。

通过构建这一双轨评价体系,既借助现代标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又充分发挥传统认证的权威性和传承性,为苗医药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探索“保标协同”新机制

在黔东南等自治州,创新试点“三合一”苗医药保护模式,其运作机制借助流程图可直观呈现:从苗族古歌中深度挖掘并记录苗医药秘方,随后将其送至非遗保护中心进行严谨备案,接着由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秘方进行科学转化,最终交由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且生产收益按比例反哺苗寨。

此模式巧妙地将非遗保护、标准化转化与企业生产紧密串联,形成有机整体,成功构建起苗医药保护与开发利用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体系。以黔东南某苗药膏方为例,在该模式的推动下,其年收益的30%精准回流至当地社区,直接惠及百余户药农。这一举措不仅有力保护了苗医药传统知识免遭流失,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让苗医药传承人切实享受到发展红利,极大激发了他们传承和发扬苗医药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2023年,苗药产业年产值成功突破200亿元大关。标准化已然成为“黔药出山”的核心驱动力,助力贵州苗药跨越山川,走向全国市场。

深水区挑战:传统智慧与现代标准的碰撞

理论体系融合困境

苗医药采用独特的口传心授传承模式,这一模式在赋予其理论体系浓郁民族特色与鲜明地域特征的同时,也给其与现代标准框架的对接工作构成了重重障碍。苗医“毒、亏、伤、积”病因学说,以独特视角诠释着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关系。然而,目前该学说尚未搭建起与中医“阴阳五行”理论或西医病理学之间的桥梁,难以融入现代医学的知识体系。苗医药理论体系与现代标准的有机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技术规范化瓶颈

苗医外治法在传承过程中,高度依赖医者个人经验,操作流程缺乏明确、可量化的指标,这无疑成为技术规范化道路上的“拦路虎”。以苗医特色疗法“滚蛋疗法”为例,在具体操作时,鸡蛋滚动的力度大小、轨迹走向,全凭医者多年积累的手感来把控。这种主观性极强的操作方式,使得不同医者施治时效果参差不齐,难以实现标准化操作,极大地限制了该疗法在更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

与此同时,鲜药应用也深受地域性限制。不同地区生产的同种苗药,因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其活性成分含量波动较大,差异最高可达30%。这种“同方不同效”的现象极为突出,给苗药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生产带来了巨大难题:一方面,难以确保每一批次苗药的质量稳定性和疗效一致性;另一方面,也为制定统一、科学的生产标准增加了难度,严重制约了苗药产业的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知识产权保护缺位

在苗医药蓬勃发展的进程中,知识产权保护缺位的问题愈发凸显。近五年来,在282项科研成果转化中,仅有15%申请了专利保护。

更为棘手的是,传统知识保护与标准化的协同机制至今尚未找到破题之法。一方面,要保护好苗医药蕴含的传统知识,防止其被无端窃取和滥用;另一方面,又要积极推动苗医药的标准化进程,以适应现代医药产业的发展需求。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实现协同共进,已成为当前亟待攻克的难题。

破局之道:构建特色标准化生态圈

为打破苗医药标准化进程中的重重枷锁,实现其现代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特建议设立苗医药标准化专项基金,集中力量支持以下三种举措,为苗医药的标准化发展筑牢根基。

构建苗医术语数字化知识库

苗医药历经千年传承,积累了大量专业术语,然而这些术语往往存在表述不统一、语义模糊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苗医药的传承与交流。

为此,要全力推进苗医术语数字化词库建设。组织专业的苗医药专家、语言学家以及信息技术人员,对苗医药术语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与规范。同时,开发苗汉双语对照标准文本,以精准的汉语释义对应苗医术语,让苗医药的专业术语更加规范、准确。这一举措不仅便于苗医药在民族内部的传承,也为其与现代医学体系以及更广泛的社会交流铺平道路。

绘制鲜药活性成分动态图谱,制定区域用药新规

鲜药作为苗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性成分的稳定性与疗效密切相关。但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如土壤、气候、海拔等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同种鲜药的活性成分含量波动较大,影响了鲜药的质量和疗效。因此,开展鲜药活性成分动态图谱研究迫在眉睫。可运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对不同地区、不同生长阶段的鲜药进行全面检测,绘制出鲜药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图谱。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性用药规范,明确不同地区鲜药的适用范围、用量用法等,确保鲜药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借助人工智能(AI)技术,量化外治法操作参数

苗医外治法以其独特的疗效和操作方式在苗医药中占据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其操作过程高度依赖医者的个人经验,缺乏客观、量化的标准,难以实现标准化推广。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AI技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运用 AI 技术解析外治法生物力学参数,如通过光学捕捉技术精确测量推拿力度、频率、轨迹等,将外治法的操作过程进行数字化、量化处理。基于这些量化数据,制定标准化的操作规范,使苗医外治法的操作更加科学、规范、可重复,为苗医外治法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贵州的探索证明,标准化不是传统的终结者,而是让民族瑰宝在现代文明中重焕生机的度量衡,它将推动苗医药在新时代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