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摄影的奇妙世界里,每一张令人惊艳的照片背后,都离不开镜头这个关键“功臣”,而镜头镀膜技术,就如同为镜头施加的神奇“魔法”,虽常常隐匿在幕后,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成像质量的高低。
在摄影的奇妙世界里,每一张令人惊艳的照片背后,都离不开镜头这个关键“功臣”,而镜头镀膜技术,就如同为镜头施加的神奇“魔法”,虽常常隐匿在幕后,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成像质量的高低。
一些带有抗反射涂层的镜头。
我们都知道,光线在传播并穿越不同光学介质时,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反射现象,这一过程中,部分光线的能量就会损耗掉。就拿常见的玻璃介质来说,正常情况下,大约只有96%的光线能够顺利透过玻璃,而其余4%则会被反射回来。这背后是有精确的科学依据的,其反射能量占比可以通过公式R = (n₁ - n₂)² / (n₁ + n₂)²来计算,在这个公式里,R代表反射能量占比,n₁是第一种介质的折射率(比如空气的折射率为1.0),n₂是第二种介质(像玻璃)的折射率,玻璃的折射率通常处于1.4到1.8这个区间范围,以常见的玻璃折射率1.5代入计算时,就会得出4%这个反射率的数值。
佳能EF 24-105mm F4 IS USM镜头内光学元件的示意图。
或许有人会觉得,单块玻璃表面那4%的光线反射损失似乎微不足道,可一旦将视角放到整个镜头系统当中,情况就截然不同了。要知道,一个普通的定焦镜头,往往包含着7到12片镜片,由于每片镜片都有空气/玻璃和玻璃/空气两个界面,算下来大概就有15到20个镜头表面;而现代的变焦镜头,其内部镜片数量更多,可能会包含20多片镜片,对应的镜头表面能达到40个左右。这么多的镜片表面,每一处的反射损失不断累积起来,所造成的影响可就不容小觑了。就拿典型的定焦镜头来说,未镀膜时最终可能只有一半的光线能够通过,变焦镜头的透光率甚至都达不到入射光的20%,这无疑会让拍摄出来的画面变得暗淡、缺乏层次感,对成像效果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瑞利勋爵在1886年就光透过玻璃的传播做出了一项突破性发现。
镜头镀膜技术的诞生,正是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尽可能地减少光线反射损失,提高镜头的透光率,从而提升成像质量。其实,镜头镀膜有着颇为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1886年,英国的瑞利勋爵(约翰·威廉·斯特拉特,第三代瑞利男爵)就意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旧的、带有一层自然形成的薄氧化层(类似一种自然形成的薄膜)的玻璃,居然比崭新的、没有这层薄氧化层的玻璃透光性更好。经过深入研究,瑞利勋爵发现,空气/薄氧化层和薄氧化层/玻璃这两个连续界面组合起来,其透光量要比单一的空气/玻璃界面更多。这一发现犹如一颗种子,开启了镜头镀膜技术发展的大门,此后相关的多项专利不断涌现,这项技术也在持续改进优化之中。
空气和玻璃界面处的光传输,左图无镀膜,右图有镀膜。
到了20世纪30年代,镜头镀膜技术迎来了一次重大的突破。1935年,蔡司的工程师亚历山大·斯马库拉(Alexander Smakula)为首个采用多层化学物质的镀膜申请了专利,这种多层镀膜的设计极大地提升了镜头镀膜的性能,让镜头的光学表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支未镀膜的蔡司Distagon 21mm F2.8 ZE镜头(左)和一支T*镀膜镜头(右)。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如今镜头镀膜在提高透光率方面效果显著,它能将单界面的透光率从原本的约96%提升到99.7%以上。这意味着,之前透光率只有50%左右的典型定焦镜头,现在其透光率可以达到95%;而原本透光率不足20%的变焦镜头,如今也能够达到88%左右的透光率了。这样的提升对于摄影来说意义非凡,尤其是在弱光摄影的场景下,更多的光线能够透过镜头,使得拍摄出的画面更加清晰、明亮,细节也更加丰富。
上图为使用镜头镀膜拍摄的照片,下图为未使用镜头镀膜拍摄的照片。(图片来自蔡司)
而且,镜头镀膜的好处可不仅仅局限于提高透光率。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光线在镜头内部不断反射,那些未被透射的光线能量在镜头内部多次反射后最终进入成像画面,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往轻了说,画面中的暗部会被这些漫射光给照亮,使得整个画面的动态范围和对比度降低,画面看上去就会显得灰蒙蒙的,缺乏层次感;要是严重的话,当拍摄场景中有比较强的光源时,这些反射光就会在图像上形成亮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眩光,更糟糕的是,还可能出现鬼影(强光在镜头内部多次反射形成的虚像),这会严重破坏画面的美感和质量。
上图为有镜头镀膜时拍摄的照片,下图为无镜头镀膜时拍摄的照片。(图片来自蔡司)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到镜头镀膜的重要性,在2016年的时候,镜头制造商蔡司还专门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他们制造了两支完全一模一样的21mm F2.8 Distagon镜头,一支带有光学镀膜,而另一支则没有镀膜。然后在相同的拍摄条件下分别用这两支镜头进行拍摄,对比拍摄出来的照片就会发现,没有镀膜的那支镜头所拍摄的所有照片,质量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画面的清晰度、对比度以及对眩光和鬼影的控制等各方面,都明显不如有镀膜的镜头所拍摄的效果。
带有1/4波长镀膜的衍射理论的示意图。从玻璃反射的光线和从镀膜反射的光线相互抵消。
在实际的摄影镜头领域,众多知名厂商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研发各具特色的镜头镀膜技术,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个典型的实例。
佳能的亚波长结构镀膜(SWC)
佳能一直致力于提升镜头的光学性能,其蒸发镀膜技术原本在减少镜头反射、增强透光率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存在一个局限,那就是抗反射性会随着光线入射角的增大而降低。为了突破这一局限,佳能的科研团队经过不懈探索,研发出了亚波长结构镀膜(SWC)技术。这项技术的灵感来源于蝇眼的纳米级凹凸结构,佳能通过在镜头表面沉积200至400纳米的微小突起物(这些微小突起物的尺寸小于可见光400至700纳米的波长),使得镀膜的折射率能够从尖端到基部呈现出渐变的效果,这样一来,光线在通过镜头时的过渡就会更加流畅,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反射现象。
亚波长结构镀膜(SWC)技术首次应用在EF24mm F1.4L II USM广角镜头上,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广角镜头在拍摄时,由于视角较广,很容易出现逆光眩光与鬼影的问题,而这款镜头凭借SWC技术,大大减少了这类现象的出现,为佳能的广角镜头开启了高性能的新篇章,也让使用这款镜头的摄影师们能够在逆光等复杂光线环境下,拍摄出更加清晰、高质量的照片。
宾得的超级多层镀膜(SMC)
宾得的超级多层镀膜(SMC)技术可是在业界闻名遐迩,它还是宾得的一项专利镀膜技术呢,早在1971年就开始应用在宾得的产品上了。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公式来看看它的厉害之处,光线穿越镜头时,普通镜片表面大约会有5%的光线被反射,按照公式L = r²ⁿ(其中L为最终到达成像面的光线比例,r为单表面光线透过率,n为镜头组数)来计算,如果是一个有着10组镜片的镜头,那么最终只有36%的光线能够抵达成像面。而宾得的SMC技术能够让单表面光线透过率r达到0.998,同样是10组镜片的镜头,光线损耗仅仅只有4%左右。
多层镀膜示意图。
SMC技术之所以如此出色,得益于它独特的七层镀膜工艺,通过这一工艺,能够将单镜片表面的反射率降低至0.2%,这对于抑制眩光、鬼影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同时还能极大地提升色彩和亮度的还原效果。在宾得的众多镜头、滤镜等光学元件上,都可以看到SMC镀膜的身影,而且在对应的产品名称中,也常常会带有“SMC”字样,方便用户识别,这也成为了宾得光学产品高品质的一个重要标志。
宾得的Aero Bright Coating II
宾得在镜头镀膜技术上不断创新,Aero Bright Coating II就是其基于纳米技术开发的一项先进成层工艺。它先是在多层涂层的基础上,施加一层具有均匀多孔结构的二氧化硅气凝胶涂层,巧妙地利用纳米粒子间隙中的空气来实现超低的折射率,从而减少光线的反射。而后续升级的Aero Bright Coating II更是通过增加涂层中的空气量,进一步达成了更加优异的超低反射效果。
宾得会依据不同镜片的特性来选择使用这种镀膜技术,这使得宾得的镜头在面对逆光等较为严苛的拍摄场景时,依旧能够输出高质量、清晰锐利的图像,为摄影爱好者们在各种复杂光线环境下的创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蔡司的T*镀膜
蔡司的T*镀膜可以说是多层镀膜技术领域的经典代表了,它凝聚了蔡司深厚的光学技术底蕴和多年的实践经验。T*镀膜在减少光线反射方面表现卓越,同时还对色彩的精准还原以及对比度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助力作用。
以蔡司Batis 25mm F2.0镜头为例,这款镜头采用了8组10片的光学结构,配合上蔡司的T*镀膜,在实际拍摄中,哪怕是面对强光或者逆光的环境,也能够很好地抑制眩光与鬼影的出现,拍摄出来的照片始终能够维持清晰锐利、色彩逼真的效果,深受广大摄影师的喜爱,也成为了很多专业摄影创作的得力工具。
索尼的Nano AR纳米结晶镀膜
在高端镜头领域,索尼的表现也十分亮眼,其GM系列镜头采用了Nano AR纳米结晶镀膜技术。这项技术通过在镜头表面生成纳米级的结晶层,能够极大地减少光线的反射,并且显著强化镜头的抗眩光能力。
就拿索尼FE 24 - 70mm F2.8 GM这款镜头来说,它内部有着13组18片这样复杂的光学结构,原本是很容易引发光线反射问题的,但是得益于Nano AR镀膜技术,这款镜头在全焦段都能够保持出色的抗眩光水平,无论是拍摄风景、人像还是用于商业摄影等各种复杂光线场景中,都能够稳定发挥,成为了摄影用户们信赖的常用镜头之一。
从这些实例不难看出,镜头镀膜技术对于摄影镜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镜头镀膜这一科学技术已经有了将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但它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如今像超材料技术等一些新兴的研究领域备受关注,它们很有可能会给现有的镜头镀膜技术带来新的改进和突破。毕竟随着镜头设计越来越复杂,对镜头成像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镜头镀膜技术的每一点进步,都能够在提高透光率、增强图像对比度、抑制眩光和鬼影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摄影爱好者们带来更加优质的成像效果,让大家能够用镜头更好地记录下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总之,镜头镀膜虽看似不起眼,却是镜头成像质量的幕后英雄,它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的智慧与心血,也在不断推动着摄影技术迈向新的高度,让我们能够在摄影的世界里捕捉到更多精彩绝伦的画面。
来源:精神文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