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岁抗战老兵袁顶荣:“打跑鬼子,才能把日子过好”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2 13:55 2

摘要:在西充县南台街道石牛山村的袁家院落里,住着一位经历近一个世纪风雨的老人——袁顶荣。98岁高龄的他,曾以青春奔赴抗日征程,展现军人风采,又在归乡岁月里把家国情怀融入平凡日常。从烽火年代到桑榆晚照,他的每一段经历,都藏着对国家最质朴也最炽热的爱。

老兵档案

袁顶荣

出生时间:1927年7月

抗战经历:1944年,读高中时报名参加中国青年远征军,随后到重庆铜梁接受军训。曾担任团部文书、编辑等职。1951年,返乡务农。

老兵寄语

不管在哪里,只要能为国家做事,能把日子过好,就是对国家的贡献。

在西充县南台街道石牛山村的袁家院落里,住着一位经历近一个世纪风雨的老人——袁顶荣。98岁高龄的他,曾以青春奔赴抗日征程,展现军人风采,又在归乡岁月里把家国情怀融入平凡日常。从烽火年代到桑榆晚照,他的每一段经历,都藏着对国家最质朴也最炽热的爱。

编辑抗战刊物鼓舞官兵士气

1944年,袁顶荣在巴蜀学校西充分校(今西充中学)读高中时,听了参加中国青年远征军报效祖国的报告会后,怀揣爱国热忱与“还我河山”之志,毅然报名参加中国青年远征军。

袁顶荣从西充到南充顺营师管区,再徒步至重庆铜梁接受军训。军训结束后,他成为一名上等兵。后袁顶荣任团部文书,负责收发往来军函,做好收发登记。他还参与编辑了抗战刊物《烈火三日刊》,搜罗典型、报道动态,鼓舞士气。他还因体格魁梧、有文化被选入仪仗队。

7月22日,记者来到石牛山村,推开袁家院落的木门,见到袁顶荣时,阳光透过斑驳的窗棂洒在他的蓝布衫上。他静静地坐在桌前,身形虽已佝偻,可脊背仍隐隐有当年仪仗队训练出的挺直模样。岁月在他脸上刻下深纹,眼目昏花、耳力不济,可目光扫过我们,缓缓抬手的瞬间,气宇轩昂的姿态骤然浮现。记者凑近与他交谈,他努力侧着耳朵听,那专注的神情让人恍惚看见他当年在部队编辑刊物时,在油灯下搜罗素材的年轻身影,举手投足间仍有当年的英气与文人般的儒雅。

每天都要“听”报纸

如今,袁顶荣跟着儿子袁晓荣生活在石牛山村的老院子里。院子不大,却收拾得干净利落,墙角种着几株月季,是袁晓荣特意栽下的,说让父亲看着热闹些。堂屋的木桌上,除了日常用的搪瓷碗和竹制筷笼,最显眼的是几本叠放整齐的书本,边缘已因岁月侵蚀而泛黄。

“这是我爸托人买的,当时咱们村离县城远,买本书得托去南充城区办事的乡亲跑好几家书店。”袁晓荣拿起一本书,指尖轻轻拂过封面。“你看里面,有些页边空白处还有我爸当年写的小字,都是他读书时写下的心得,那时候他眼睛好,晚上就着煤油灯一页一页读,有时候读到激动处,还会念出声来。”袁晓荣说。

采访那天,邻里们听说有记者来探望袁顶荣,都纷纷往小院凑。78岁的张婆婆一进院就说:“袁大爷可是咱们村的‘老好人’,以前我们家盖房时,他还来帮忙。”

说话间,袁晓荣看了看墙上的挂钟,转身进屋拿了《南充日报》出来。“每天下午4点多,我都要给我爸读报纸。”他一边对记者说,一边搬了把小凳子坐在父亲身边,把报纸摊在膝盖上,然后微微俯下身,将嘴巴凑到老人耳边,声音提高了几分却依旧温和:“爸爸,我来给你读报纸了。”袁顶荣以前爱读报纸,眼目昏花后,袁晓荣便每天给他读报,这一习惯已坚持了10多年,哪怕老人听力已大不如前。

袁顶荣耳背,好多话都已听不清,但“爸爸”这两个字却像是刻在他心里的密码,每次听到,都会缓缓转过头,朝着儿子的方向,眼睛微微眯起,像个认真听讲的孩子。

种地都有一股“军人劲儿”

犹记得,1951年春天,袁顶荣背着一个旧布包,踏上回石牛山村的路。布包里只有几件换洗衣物,还有一本他珍藏的《烈火三日刊》合订本,上面还留着他当年写的稿件笔迹。从铜梁到西充,他走了10多天,一路上看着田地里春耕的农民、路边玩耍的孩子,心里既有对军队岁月的不舍,也有对家乡生活的期待。“那时候我想,不管在哪里,只要能为国家做事,能把日子过好,就是对国家的贡献。”后来,袁顶荣跟儿子回忆起当时的心情,语气里满是坦然,“只有打跑鬼子,日子才能过得好。”

回到村里,袁顶荣成了一名普通农民。他家的田地在村东头,每天天刚蒙蒙亮,他就扛着锄头下地,翻地、播种、浇水、施肥,每一样活都做得一丝不苟。村里的老人们说,袁顶荣种地都有一股“军人劲儿”。

在袁顶荣的家里,堂屋的大门两侧挂着去年春节袁晓荣贴的春联,“迎春接福”的横批下面写着“国泰民安千家乐风调雨顺五谷丰”。采访尾声,夕阳已经落到山尖,把小院染成暖黄色。袁晓荣俯身在父亲耳边,用手拢着嘴轻声说:“爸爸,采访的同志要走啦!”老人原本靠在椅子上,听到这话,他先是顿了顿,然后朝着记者所在的方向,抬起那只布满皱纹的手,挥手告别。

夕阳的余晖洒在袁顶荣的身上,把他的身影拉得很长,恍惚间,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那个站在仪仗队第一排的年轻士兵,身姿挺拔,眼神坚定。记者站起身,朝着老人挥手告别,心里满是感动——这一挥手,是一位抗战老兵对来访者的送别,更是一位老人对家国的深情守望。

从青春投军的激昂,到暮年在乡的坚守,袁顶荣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平凡的日子书写了不平凡的家国情怀。他就像一颗默默发光的星,用自己的经历照亮了后辈的路,让“爱国”这两个字,不再是书本上的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行动、代代相传的信念。如今,石牛山村的风依旧吹过田埂,袁顶荣老人的故事还在村里流传,而他那份对国家的赤诚与担当,也像一粒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生生不息。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高洁文/图

来源:南充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