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喊他吃饭,他也会恋恋不舍地退出游戏,边吃饭边跟我说一些学校的趣事。
01
儿子刚上初中的时候,那时他的成绩稳居班级前十,性格活泼。
偶尔周末玩会儿手机游戏,也只是做完作业后的放松。
我喊他吃饭,他也会恋恋不舍地退出游戏,边吃饭边跟我说一些学校的趣事。
总体还能控制,我还挺省心,甚至很自豪,觉得儿子很自律。
直到升初二那年暑假,一切都变了。
整个假期,他几乎手机不离手。
早晨醒来第一件事是摸手机,深夜躺床上还在看屏幕。
游戏一局接一局,短视频刷得停不下来。
叫他出门运动,他说“等我打完这局”;喊他写会儿作业, 他回“不着急。”
临近开学,他更加焦躁不安,作业一笔未动,仿佛只要躲在屏幕后面,开学就不存在。
他通宵打游戏,看直播,想是要在最后的时间里把瘾过足。
开学后,因为心思全在手机上,儿子的成绩一落千丈。
原本班级前十的成绩,一次次往下掉,最后都跌到了四十多名。
上课经常打瞌睡,注意力涣散,回答问题时总是一脸茫然。
我又急又气,试过所有办法:
没收手机、断网、制定奖惩规则,甚至气急败坏地砸过他的平板。
可不管我是骂是罚,他都无动于衷。
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他不是在玩手机,他是在逃避——逃避压力、逃避现实、甚至逃避自己。
02
那段时间,我不敢再轻易“惹他”,怕儿子情绪崩溃,但又不忍看着他“摆烂躺平”,心里既焦虑又迷茫。
于是,我开始通过看书、听课、关注各种教育专家,希望找到帮助儿子的办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才幡然醒悟:
孩子沉迷手机背后有着深层的心理机制。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禁果效应”。
当我把电子产品视为洪水猛兽,用“没收、断网”去围堵时,手机立刻从普通工具,升级为“禁果”。
越被禁止,越觉得诱惑。
初二开始,课业难度加大,竞争也更激烈。
他数学跟不上,几次考试排名下滑,内心早就积攒了焦虑和无助。
而我又一味强调“你得努力回到前十”,却从未问过他“你是不是很累”、“需不需要帮助”。
而游戏和短视频提供了高强度、即时的快乐反馈,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却延迟且微弱。
久而久之,大脑的奖赏中枢被“高刺激阈值”绑架:
孩子不是不想学,而是学不动了——
他的神经已经被“高浓度娱乐”重塑,普通的学习节奏再也喂不饱那口被吊高的“多巴胺胃口”。
老师一语点醒了我:
你永远骂不醒一个沉迷手机的孩子!
现在,我必须改变过去的教育方式,不能再光顾着自己的焦虑和愤怒,去指责、否定、打压儿子了。
我得真正去理解他、信任他、肯定他,重新赋予他能量。
就从以下3点入手:
03
1、帮孩子拆解负面情绪
我之前曾主观的认为,孩子生活在蜜罐里。
除了学习这件事之外,其他一切基本都由我们包办了,他生活富足而轻松。
所以,当儿子抗拒学习,抱怨学习压力大,我认为他就是没事找事:
每天不愁吃穿,现在的生活条件也比我小时候要好,你只需要做好学习这一件事,怎么就这么难做到?
当家长无法接住孩子的情绪,甚至压制、指责时,孩子的负面情绪只能积压在心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精神内耗。
正确的做法,是帮孩子把经历过的情绪拆解出来。
开学考试没多久,有一天晚上我看见他房间还亮着屏,我推门进去,他立马把手机往被窝里塞。
我深吸一口气,没像往常一样吼他,而是小声问:
“我看你最近放学每天都皱着眉,是游戏输了,还是老师讲的太难?”
他愣了一下,嘟囔:“都不是……就是烦。”
“怎么个烦呢?具体说说?”
我把“烦”当成密码,继续拆。
“烦”背后第一层是“怕”——怕作业写不完被老师点名;
第二层是“愧”——愧自己又没控制住;
第三层是“空”——关掉手机后心里空落落,像突然断电的游乐场。
我没有一次说透,而是像剥洋葱一样,每天睡觉前聊五分钟。
我给自己设了一个暗号:只要他说“怕”“烦”“不想”,我脑子里就默数30秒,逼自己先听。30秒里我只点头、只“嗯”,不评判、不出主意。
等他把每一层“怕”都说得见了光,他自己先松了劲:“原来我怕的好像也没那么可怕”,慢慢敢聊“接下来怎么办”,
2、明确底线,制定规则:把“我的事”还给他
以前我列过一张“手机使用家规”——几点到几点不许玩、一天最多多少分钟……贴在冰箱上,结果三天就报废。
这次我换方法:规则只谈“底线”,其余全部让他自己填。
周五晚饭后,我拿出一张A4纸,中间画一条竖线。
左边我写“绝对禁止”,只写两条:
①夜里11点后手机不进卧室;②吃饭不开视频。
右边我空着,对他说:“其余时间、时长、App,你来填,咱们再商量。”
他明显没想到我会放权,先写“每天1小时”,又划掉改成“周一到周四40分钟,周末2小时”。
我点头:“可以试行一周,如果超时,下周自动减10分钟;如果提前结束,下周奖励10分钟。”
纸上最后一条是他自己加的:“若当天作业写完还有空,可预存20分钟到周末。”
这算盘打得精,但我忍住笑,签字。
规则定好后,我只做一件事:守住底线,其余交给后果。
周三他写完作业只剩15分钟,却想开一局30分钟的排位。我在客厅提醒:“规则里有一条,超时下周扣10分钟。”
他犹豫三秒,退掉游戏,转头去洗澡。那一刻我知道,规则从他律变成了自律。
3、稳住心态,让自控力像肌肉一样长出来
我最怕的不是他破戒,而是我自己先崩溃。于是我给自己也定了三条:
①降低预期:允许他一周破戒一次,把“反复”当成练习,而不是失败;
②把大目标拆小到可笑:不说“期末回到前十”,只说“今天数学作业写完检查一遍”;
③及时庆祝:哪怕他提前5分钟关机,我都会说:“妈注意到你刚才主动按了暂停键,这就是自控力在长肌肉。”
同时,我把他最喜欢的骑行嵌进奖励。
每天按时关机,我们夜骑3公里;一周全部达标,周末去江边骑10公里看日落。
当运动的内啡肽替代了游戏的多巴胺,他发现:原来放下手机后,世界比屏幕大得多。
期中考试,他从年级四十名回到十八名。
成绩不是奇迹,只是副产品——真正变化的,是他眼神里重新有了光,那光告诉我:控制权已悄悄长在他自己身上。
我永远骂不醒一个沉迷手机的孩子,但我可以陪他一起醒来。
来源:妈心理学习动力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