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护士张水华,刚拿下哈尔滨马拉松国内女子组冠军,照理说是大喜事一桩。
拿了冠军,却输了人心?
这事儿这两天在网上吵得挺热。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护士张水华,刚拿下哈尔滨马拉松国内女子组冠军,照理说是大喜事一桩。
34岁,非职业选手,还在生理期跑出这样的成绩,本来大家都挺佩服的。
可赛后她接受采访,非但没感谢同事,反而哭诉领导不给她调班、同事不配合,一下子把舆论给搞炸了。
她说:“我不需要特殊照顾,只希望周末能调休。”
话听起来委屈,很值得同情。
可网友一扒才发现,她从今年三月起,几乎每个周末都在外面跑马拉松。
这强度,都快赶上职业选手了。你要偶尔跑一两次,同事帮帮忙也就算了。
这么高频地参赛,意味着她频繁需要换班、调休。
但是,哪个“打工人”没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凭什么天天围着你的梦想转呢?
说白了,她如今的成功,除了她自己的努力和天赋外,还包括同事们一直在替她扛下本职工作。
我也留意了一下网友的反应。
很多人说,你要真那么热爱跑步,干脆辞职专心跑。
既舍不得护士这份稳定工作,又要占用大量时间训练比赛,荣誉奖金都是你自己的,辛苦调班的却是同事。
这不就是典型的“好处我全拿,代价他人付”吗?
一位自称是她同事亲戚的福建网友留言:“我表姐就跟她在同一科室,科室里没几个人喜欢她。她太会算计,很少考虑别人。”
当然也有人觉得,如果一个医院的排班制度能被一个人影响成这样,那是不是系统本身也有问题?
我们是不是该借这个机会,讨论一下医护人员调休机制到底合不合理?
但话说回来,在制度还没完善之前,每个人的体面和尊重,终究是靠互相体谅维系起来的。
张水华其实早就靠跑步拿奖拿到手软,不仅是医院的“优秀运动员”,还接了361°的代言。
但这波操作之后,品牌方直播都被冲得只能关评论。
真是实打实的“舆论翻车”。
你得了奖、拿了代言,可身边人不但没分享到你的光彩,反而长期替你承担压力,换谁心里能舒服?
体育精神本是积极向上、打动人的。
但张水华这一次被骂,真的只是因为大家看不惯她“追梦”吗?
我觉得不是。
很多人反感的是她那股“理所当然”的劲儿。
既要、又要、还要,却很少说一句“谢谢你们撑我”。
她后来回应了,说不会放弃梦想,也不打算辞职。
我能理解一个人坚持所爱很不容易,但当你追求光芒的时候,不该踩着他人的休息时间前进。
真正的热爱,不该建筑在别人的迁就之上。
说到底,我们赞成追梦,但反对绑架集体成全个人;
我们敬佩拼搏,但看不起哭惨卖委屈、看不见他人付出的人。
职业跑者没什么不对,但若选择留下,就请记得:你首先是一名护士,然后才是跑者。
责任感比奖杯更重要,因为那是别人愿意信任你的根本。
写在最后:
这件事背后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讨论的空间。
比如特殊职业(如医护、消防、警察等)的排班制度与职工个人发展之间,是否应该留有更大的弹性?
不过,当制度还没完善的时候,把所有压力转嫁给同事,确实很难让人共情。
大家反感的,从来都不是“追梦”本身,而是那种理直气壮让别人替你承担代价的态度。
梦想很珍贵,但不该踩在别人的休息时间上去实现,这才是很多网友真正想说的。
来源:衣在配不在贵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