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毕业于中国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后游学西方国家,她是内地艺术市场及艺术教育的先驱者和实践者。1996 年任香港美术学院院长。1998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逸夫书院校董、西安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院务委员。美国 Kennedy-WesternUni
徐嬿婷
中国当代著名女画家,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中华文化促进会禅书院院长。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毕业于中国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后游学西方国家,她是内地艺术市场及艺术教育的先驱者和实践者。1996 年任香港美术学院院长。1998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逸夫书院校董、西安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院务委员。美国 Kennedy-WesternUniversity授予荣誉哲学、教育学博士学位。
在3月的一个下午,初春的阳光和煦温暖,我们来到一处充满自然趣味的园林。其中的建筑古色古韵,各种花树含苞待放,蕴育着勃勃生机,一潭池水清澈透亮,各色锦鲤在池中游弋。我们在院子里见到徐嬿婷,她是一位画家,醉心于描绘心中的花卉;她也是一位企业家,从事企业管理40年;同时创办了香港美术学院,并且近30年不间断地热衷公益事业。在这些身份标签背后,蕴藏着徐嬿婷的人生哲学——用心做好当下事。
花的哲学
徐嬿婷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一位女性画家。她爱花,画中主角尽是繁花。她还记得,儿时总在爸爸的花园中玩耍,一家人常在葡萄架下吃饭、聊天。那些充满诗意的时光,为她日后拿起画笔埋下了伏笔。从小浸润在艺术的氛围中,画画对她而言,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然而,真正赋予她“花的哲学”的,是她的奶奶。奶奶是一位富有智慧的女性,总是喜欢跟她分享生活的哲学。有一次,奶奶指着花瓶中的三朵花对她说:“你看,这三朵花,一朵含苞待放,一朵正盛开,一朵即将枯萎。枯萎的这朵是奶奶,盛开的是妈妈,而含苞待放的,就是你。生命就像这三朵花,各有各的美丽,轮回交替,却又各有千秋。”徐嬿婷回忆道:“奶奶是一个很精致的女人,即使出门买菜,脸上也会涂一点粉,抿一下红色的纸。她真的是认真在享受每一天。”
这种对生命的感悟,成为徐嬿婷艺术创作的源泉。她笔下的花卉,不仅是自然的写照,更是生命的象征。她说:“生命是自在的,那随风飘落的花种,无论被命运抛掷何方,都会在那里开出鲜艳的花朵,那份随遇而安的恬淡超然可以视为对浮躁尘世的告诫。同时,生命也是自信的,在花的世界里,即使是美妙的残缺也是对人间的寄语。”
心的痕迹
美好的童年滋养人的一生,徐嬿婷在渴望看世界的年纪游历法国、美国等西方国家,深刻感受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性体现在方方面面,归根结底,其实是我们基因的不同,导致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生活的方式都会产生差异。”她说道。
孤身在国外的日子,让徐嬿婷找到了自己想要行走的路,于是,她毅然决定奔赴祖国,投身于商业、教育领域的发展。1985 年,她创办了第一家私人画廊“东方艺苑”;1996 年,她创立了香港美术学院;1997 年,她名列《世界名人录》,并担任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北京皇城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务。这些经历,不仅成就了她丰富多彩的人生,更是她不断积累心得体悟的过程。
如今,徐嬿婷更愿意云淡风轻地谈起过往,将所有精力专注于当下的生活。幸运的是,这一路,唯有艺术创作没有停歇。作为当代女性画家,她以东方文化为创作基石,笔下绚丽的色彩是她对生命的热情。她的作品《晨韵》获中国文化部全国艺术大展银奖;作品《盛放的罂粟》获国家文化部举办的首届国际华人诗书画大展中国画铜奖,多幅作品被世界各地的名人、艺术馆收藏。她坚信:“艺术描绘的是一种感觉,实际上就是心迹——心留下的痕迹。”
这种浓烈的情感深深触动着每一位观画人,也感染了她的女儿惜童。在院子旁的艺术空间,徐嬿婷与女儿惜童的双人展刚刚闭幕,母女二人的作品共同描述着心中的世界。徐嬿婷说:“我们希望通过艺术,传递美和爱,回馈社会。”
爱是最大的善举
2010 年,徐嬿婷带着企业员工前往四川省甘孜甲登慈善学校慰问,这所慈善学校位于四川省甘孜县青藏高原,为当地藏区贫困牧民子女提供免费教育。徐嬿婷回忆:“我们和孩子们一起上课、分餐、做游戏,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都非常开心。”她更加坚定了投身公益的决心。
事实上,徐嬿婷的慈善之路早已开始。从 1993 年起,她每年都会拿出经费抚养孤儿;她创办的香港美术学院是一所非营利的艺术学院,她希望通过美和艺术,帮助人们建立起内心的宁静与友善。2000 年,她资助亚洲农业发展基金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治理母亲河黄河项目;2023 年 5 月,徐嬿婷和女儿惜童在新加坡举办“兼爱”母女艺术联展,将展览所得两万元新币捐赠给新加坡当地的善济医社,帮助了 2000 位低收入者免费接受治疗;同年,她在马来西亚举办“妙笔生花”义展,将义卖所得全数捐给当地机构。
谈及做慈善的初衷,徐嬿婷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信封,里面是一些泛黄的旧照片和信件,她打开了一份感谢信和收据,这是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现名“国家减灾委员会”)特意邮寄来的票据和感谢信。她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件事:“1991 年,华东地区遭遇罕见的洪涝灾害,母亲在家里生活并不富裕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拿出全家为弟弟出国留学积攒的学费进行捐助。之后,她不想留下姓名,就特意用我的小名‘莎莎’来进行捐助。当时的我们其实不太能理解母亲,长大之后才感受到她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母亲的善举深深地影响了我,也让我成为有能力爱别人、帮助别人的人,我很骄傲有这样伟大的母亲。”
如今,徐嬿婷将这份爱的接力棒传给了女儿惜童。她们相信,爱是最大的力量,慈悲是最大的智慧。“公益是对社会的爱,艺术是对自然的爱,艺术家是对自身的爱,所有的爱会形成一个循环。我一直觉得,爱是这个世界最高的能量,它能连接世间一切。”徐嬿婷如是说。
Q-北京青年周刊
A-徐嬿婷
植入心灵的艺术才有价值
Q 通常,你会如何安排自己的一天?
A 上午的时间通常是自我建设的时间。我会进行修心和健身。我从小练武,一直很自律,现在还会站桩和做瑜伽。午餐后是事务性工作,晚上则是滋养自己的时间,我会听听音乐、看电影、画画写字。
Q 最近看了哪些喜欢的电影呢?
A 前段时间看了《哪吒2》和《破地狱》,这两部电影我都很喜欢。好的电影传递的情感是植入心灵的。其实,艺术的价值就在于能够触动人心。
Q 你在谁的艺术作品面前遇到过相同的感触?
A 我记得大概在 1998 年,我在法国巴黎看了莫奈的展览。看到他晚年的作品时,我被深深触动,那是我第一次在他的画面前流泪。我当时就是感受到他画画的情绪,那种内心的感受,一瞬间,似乎我都感受得到。所以当时的情绪真的很激动。艺术的魅力在于能让观者与创作者同频共振。
Q 作为香港美术学院院长,你如何看待当下的艺术教育?
A 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香港的艺术教育面临很多挑战,很多年轻人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徘徊。学院创办之初很难招生,因为大家更担心就业问题。还有一些学生在艺术专业毕业后转行进入了其他行业,艺术行业人员流失严重,其实是挺令人惋惜的。
Q 你对年轻艺术家的建议是什么?如何平衡艺术理想与现实生存?
A 如果立志做艺术,就要多看展览,多接触美的事物,训练自己的审美能力。比如,可以尝试临摹大师的作品,从中学习构图、色彩和情感表达。同时,要多观察生活,把不喜欢的场景通过努力变成美的,这就是“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艺术源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不断积累,才能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
Q 如果用一朵花来形容自己,你会选择什么?
A 梅花。梅花不与百花争艳,不畏风雪在严寒的冬季绽放,它的花朵清香四溢、纯洁无瑕,是花中“四君子”之首。我很喜欢一副写梅的对联,“品格直超梅以上,交游只在竹之间”,也是我的座右铭。
文 王雅静
编辑 韩哈哈
人物摄影 解飞
潘展乐:赛场上没有退路 只有拼到底
张雨霏 蝶变之后
王羽佳:探索不止 恒动不息
汪顺:年龄只是数字 实力说明一切
王欣瑜:保持初心,享受比赛和网球本身
「 2025年3月20日 陈嬿婷 」
来源:北京青年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