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思政课堂——临夏市各公园红歌嘹亮 唱响民族团结与家国情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2 12:23 2

摘要:晨光熹微,临夏市红园的亭台楼阁间还沾着露水,一曲曲红歌便伴着微风轻轻流淌。树梢的光影里,几十位大爷大妈神情专注,合唱队里汉族、回族队员手挽手,歌声里满是对祖国的热爱与对家乡的眷恋。这支由76岁老人谢莲芳发起的合唱队,用红歌搭建起“行走的思政课堂”,让信仰的旋律

晨光熹微,临夏市红园的亭台楼阁间还沾着露水,一曲曲红歌便伴着微风轻轻流淌。树梢的光影里,几十位大爷大妈神情专注,合唱队里汉族、回族队员手挽手,歌声里满是对祖国的热爱与对家乡的眷恋。这支由76岁老人谢莲芳发起的合唱队,用红歌搭建起“行走的思政课堂”,让信仰的旋律在老少心间代代相传。

人民红园的一角,57岁的赵玲站在队伍中间,眼神明亮,歌声铿锵。“从合唱队成立到现在,我几乎没落下过一天。”她笑着说,五六年的坚守,让唱歌从兴趣变成了生活里的“必修课”。不远处,69岁的王昆鹏手指在乐谱上轻轻滑动,作为队伍里的“音乐后盾”,他退休后便把大部分时间投入进来,整理乐谱、指导节奏,默默为这支队伍“护航”。谈及队伍常唱的曲目,王昆鹏熟练地报出一连串歌名,每一首都饱含着特殊的意义。

临夏市红园合唱队队员 王昆鹏:《甘肃老家》《十送红军》《甘南草原美》《临夏永远的家》《祝福祖国》《我和我的祖国》都是歌颂党、歌颂祖国的歌曲。我们这些老伙计退休了没事干,聚在一起唱红歌,既能活动嗓子,又能回忆过去的日子,还能让年轻人知道现在的好日子来之不易,特别有意义。

合唱队老队长谢莲芳头发花白,说起队伍却格外有精神。她回忆,最初队伍只有十几人,都是退休后想找个“念想”的老伙计,后来越来越多居民主动加入,有退休教师、企业职工,还有不少少数民族邻居。在谢莲芳看来,带领大家唱歌不仅实现了自我价值,更见证着家乡的发展,也惊喜于红歌对下一代的影响。

临夏市红园合唱队队员 谢莲芳:我们合唱队最多的时候接近100人,大家都是自愿参加的,我们每天唱的都是红歌,还有许多和声歌曲。我来到这里以后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了,带领团队,大家都非常的团结。这几年临夏建设突飞猛进,一天一个样子,我们真的越来越热爱自己的家乡了。

队伍旁的石阶上,6岁半的尹正旭成了最显眼的“小听众”。他跟着旋律轻轻晃动手臂,时不时哼出几句歌词。每当奶奶来红园唱歌,尹正旭总会主动跟着过来,时间久了,不少红歌都能跟着哼唱,其中《我和我的祖国》更是他的最爱。

小朋友 尹正旭:我来听奶奶唱歌,最喜欢听奶奶唱《我和我的祖国》,我还能跟着奶奶一起唱呢!

如今,这支红歌合唱队成了临夏市红园的“固定风景”。每天清晨,红歌准时响起,汉族与回族队员并肩歌唱,老人与孩子相互感染,民族团结的暖流在旋律中流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种子,也在每个人心里悄悄扎根。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专业的设备,队员们用最真诚的歌声,把思政教育融入日常,让每一个路过、聆听的人,都能感受到这份炽热的情感。

当夕阳为红园镀上金边,合唱队的歌声渐渐收尾,但那份藏在旋律里的热爱与信仰,却仍在空气中回荡。这支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队伍,用最朴素的方式,把红歌变成“行走的思政课”,让家国情怀跨越年龄、民族,在临夏市的晨光与暮色中,书写着最生动的传承。这份传承,无关形式,只关真心,它像一束光,照亮了人们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也让思政教育有了最温暖的模样。

【记者手记】采访中,最打动我的不是多么嘹亮的歌声,而是队员们眼里的光——谢莲芳说起队伍时的自豪,王昆鹏整理乐谱时的认真,赵玲唱歌时的投入,还有尹正旭跟着旋律晃动的小身影。这道光,是对祖国的热爱,是对家乡的眷恋,更是对信仰的坚守。

思政课从不该是枯燥的理论,它可以是一首歌、一群人、一段日常。临夏市人民红园的这支合唱队,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让红歌“活”了起来,让家国情怀“热”了起来。当汉族与回族队员手挽手歌唱,当老人的歌声感染着孩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支合唱队,更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底色——团结、热爱、向上。

或许,这就是最生动的思政教育:不用刻意说教,只需用真心歌唱,让热爱在旋律中传递,让信仰在传承中扎根。而这样的“课堂”,永远值得我们倾听、记录与传播。

来源:临夏市融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