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分钟穿越时空的对话:资阳这堂“开学第一课”让革命历史照进现实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2 12:17 1

摘要:9月1日上午10点,资阳市30余万名中小学师生共同注视屏幕,一场以“铭记历史 吾辈自强”为主题的思政课正通过网络直播。没有说教式灌输,103岁抗战老兵王玉华的哽咽讲述、陈毅故里红领巾讲解员的云端导览,和跨越时空的青春誓言,在55分钟内构建了一堂打破时空界限的“

青春资阳

你触手可及的朋友圈

9月1日上午10点,资阳市30余万名中小学师生共同注视屏幕,一场以“铭记历史 吾辈自强”为主题的思政课正通过网络直播。没有说教式灌输,103岁抗战老兵王玉华的哽咽讲述、陈毅故里红领巾讲解员的云端导览,和跨越时空的青春誓言,在55分钟内构建了一堂打破时空界限的“开学第一课”。

解码“铭记”

——让历史从课本走向心跳

这堂思政课打破了传统课堂边界,通过“烽火记忆—云游故里—倾听荣光—青春宣言—星光接力”五大篇章,构建起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还设置陈毅故里、抗战老兵住所等多个实景分课堂,搭建了一个“沉浸式”的历史场景。

雁江区三贤九义校“开学第一课”现场。

在“烽火记忆”环节,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在短片中带领同学们回望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专题片《铭记历史 吾辈自强》则融合了抗战史料、本土英雄事迹等内容,让学生们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来之不易。

“抗战中,最重要的就是电话,完全是指挥的耳朵。”课程中,动画复现的少年英雄故事与王玉华老兵的亲身经历形成时空对话。在王玉华家的沙发上,他声音颤抖,却字字清晰。孩子们屏息聆听那段用智慧和勇气守护“信息生命线”的故事,红领巾在他们的胸前格外鲜艳。这一刻,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温度、有画面、有声音的故事。

学生聆听抗战老兵王玉华讲述战斗经历。

而在“云游故里”环节,主持人携手红领巾讲解员,以第一视角带领学生走进陈毅纪念馆,聆听《梅岭三章》背后的坚定信念,回顾“黄桥决战”中陈毅元帅的英勇智慧,将抽象的革命精神转化为可触摸的历史细节。

“王二小牺牲时,和我年纪相仿,他的英勇和牺牲精神令人震撼。”资阳市雁江区三贤九义校五年级学生蒋抒珊在课后感叹道,通过今天的“开学第一课”,我对抗战历史有了更深的印象和理解。同样来自该校五年级的学生陈美妤也表示:“这次课程形式特别好,让我更身临其境,深刻感受到历史的残酷和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

安岳县贾岛小学教师杨坤则观察到:“每个孩子都特别专注,能够响应主持人的口令,仿佛走进了那段历史,相信他们都有很大的收获。”

这堂课的成功在于实现了“历史的活化”。这种沉浸感,来自于课程设计者将宏大民族叙事转化为可感、可触、可共情的个体生命经验。它重新定义了“铭记”——铭记不是背诵考点,而是理解一段段真实的牺牲与选择,并与其中的情感和价值产生连接。这是思政教育从“入耳”到“入心”的一次重要实践。

践行“自强”

——从仪式感中生长出使命感

“我的青春答卷怎么写?我想,是更深的思考,是更实的行动。用创新点燃梦想,用科技武装国家,这是我们青年一代的战场”“我的答卷,是文明精神,野蛮体魄”……主课堂上,学生代表的演讲声铿锵有力。

高新一小新学期“开学第一课”。

课程巧妙设计了从“烽火记忆”到“青春宣言”“星光接力”的完整闭环,学生不再是安静的听众,而是需要通过“宣言”和“接力”作出回应的主动参与者。

当师生们高举右手,齐诵《“强国有我”行动倡议》,激昂的声音回荡在校园里。他们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同学们的决心,更加通过网络传遍到了千校万家。这堂思政课程设计的“精神传递仪式”在此刻完美呈现:“老兵讲述”是历史的火炬传递到“吾辈”手中,“青春宣言”是“吾辈”接过火炬的郑重承诺,“星光接力”则是“吾辈”立志守护火炬、奋勇前行的坚定行动。

安岳贾岛小学“开学第一课”现场。安岳融媒供图

资阳中学(东区)初二学生朱洪铭的课表上,数学、物理、历史三科已被特别标注:“我要考国防科技大学,每天除了骑车来学校,晚上会跑步锻炼,编程课也是一直没落下。”他的笔记本扉页写着:“先烈用血肉换来和平,我们要用知识守护未来。”

资阳中学(东区)高一学生陈思岑也从军训和思政课中,强化了纪律性和民族责任感,她说:“作为高一新生,将以努力学习为目标,认真对待做题与考试,踏实走好人生每一步,最终希望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高新一小教师唐巧则已经规划好后续教学:课前五分钟分享自强故事、每月主题班会、作业设计绑定思政内容。“教师本人对国家的认同和自豪,就是最直接的教育。”

这堂55分钟的思政课如同一座桥梁,连接不容忘却的过去与亟待开创的未来。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回答了“历史发生了什么”,更在于回应了“于我何干”和“我该何为”的现实之问。

资阳市的探索表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有更生动的表达——它需要打破课堂边界,让历史可感可触;需要精心设计仪式,让使命落地生根;更需要从情感共鸣走向行动自觉,让“吾辈自强”成为年轻一代清晰的身份认同和使命担当。

来源 | 资阳观察

编辑 | 冯祎

一审一校 | 冯祎

二审二校 | 刘小云

三审三校 | 丁琦峰

共青团资阳市委官方微博、微信

征稿啦!!!

关于生活、学习、工作、创业

有好的故事、感悟想与大家分享吗?

欢迎投稿给团团哦~

征稿邮箱:zytswbgs@163.com

新浪微博@资阳共青团

来源:资阳共青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