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厕所刷手机导致“直肠脱垂”,医生:排便最好控制在5分钟以内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2 12:10 2

摘要:有人因为这个,肠子都掉出来了。直肠脱垂,不是老年人专属,它盯上的,是那些边上厕所边刷短视频的年轻人。你还敢躺着看这标题笑?小心哪天你也笑不出来。

你有没有发现,明明肚子只是咕噜一下,结果人一蹲厕所,手机一刷就是半小时?

等你起来,腿麻了,屁股凉了,连菊花都开始抗议了。你以为只是“蹲太久”?错!

有人因为这个,肠子都掉出来了。直肠脱垂,不是老年人专属,它盯上的,是那些边上厕所边刷短视频的年轻人。你还敢躺着看这标题笑?小心哪天你也笑不出来。

直肠脱垂,说白了,就是直肠从肛门里掉出来了。听着挺吓人,实际更吓人。别以为这是罕见病,重度便秘、产后女性、蹲坑刷手机的上班族,哪个不是被它盯上的“潜力股”?

现代人动不动三十分钟厕所马拉松,一边蹲一边笑,殊不知肠子也在“往外走”。

说到底,为啥上厕所刷手机变成了“危险动作”?先来讲讲身体的构造。直肠是连接结肠和肛门的一截“管道”,它靠着盆底肌群的支撑才能稳稳地“坐”在那儿。

但当你蹲着,尤其是长时间蹲着,腹压升高,肛门张开,盆底肌紧张甚至疲劳,就像一根绷得太久的橡皮筋,迟早会松掉。一旦支撑不住,肠子就“探头探脑”地往外冒。

西医研究发现,排便时腹压升高是正常生理反应,但若腹压持续高,直肠黏膜层、肌层就容易分离,形成脱垂。

2019年《中华消化外科杂志》就报道过,年轻人直肠脱垂的病例明显增加,罪魁祸首就是久蹲、低纤维饮食和便秘。

中医怎么看?“久坐伤肉,久蹲伤气”。中医认为,脾主升清,脾虚则中气下陷。中气不固,内脏就容易“掉队”——这就是“脱肛”“肠滑”的病机。还记得小时候老人说“蹲久了肠子掉”?不是迷信,那是中医几百年的经验总结。

说个真实病例。广州一位28岁IT男,天天加班熬夜,饮食不规律,厕所成了他唯一的“放松时间”。

每天刷视频半小时,硬是把排便当娱乐。三个月后,他发现肛门处有异物感,一开始以为是痔疮,结果医院一查:中度直肠脱垂。医生只能摇头:年轻人,别把厕所当客厅。

这个毛病最怕什么?怕你不当回事。早期脱垂可以自己回去,晚期就只能靠手术。别以为你用纸巾按回去就没事,那肠子像弹簧,一旦撑大了,回来就难了。长此以往,还可能合并肠梗阻、出血、感染,甚至影响排便功能。

还有个误区,很多人以为只有老人才会得。确实,老年人盆底肌退化风险高,但现代办公族、产后妈妈、健身撸铁过度的男生,都是高危人群。尤其是那种一有空就蹲厕所刷抖音的,简直是给自己挖坑。

从营养学角度,现代人吃得太精细,蔬菜水果摄入不足,膳食纤维缺乏,导致便秘成常态。便秘的人排便时必用力,腹压又升高,肠子每天被“推着”往外走,早晚出事。解决便秘比什么都重要,建议多吃粗粮、豆类、绿叶菜,别总靠泻药。

心理层面也别忽视。有人不是拉不出,是不想起来。厕所成了他们的“逃避所”。工作的压力、家庭的矛盾,统统在那个小空间里发泄。手机成瘾和心理逃避症结合,最后把身体给拖垮。

你可能想问,那到底蹲多久才算“安全”?医学建议是5分钟内。超过5分钟,盆底肌就开始受压,久而久之功能减退。有人喜欢蹲着“等灵感”,但身体不是等你灵感来了才报警的,它是默默承压,最后直接“跳闸”。

那该怎么办?除了控制时间,还有几个实用小招:

第一,别带手机进厕所。实在憋不住,就设个五分钟闹钟,响了必须起来。

第二,养成定时排便习惯。每天早上同一时间喝杯温水,刺激肠道蠕动。

第三,上完立刻走,不要坐在马桶上发呆。厕所不是图书馆,更不是电影院。

第四,锻炼盆底肌。不光是产后妈妈需要,男的也要练。可以尝试提肛运动,坐着、站着都能做,每次10秒,一天几次,收紧放松交替。

还有个生活大忌:憋便。很多人早上忙,不拉出来就算了。长期憋便会让直肠感觉迟钝,信号传递变慢,最后便意变弱,排便困难,恶性循环。

中医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意思就是身体的管道必须畅通,否则出问题的不是一个地方。

说到底,厕所不是让你“躲清闲”的地方,它是身体的“排污口”。你把它当游乐场,身体早晚罢工。别等哪天肠子掉出来,才想起那句老话:“肠子悔青了都晚了。”

很多人对“直肠脱垂”不以为然,是因为它不是马上“疼得你死去活来”的病。但它就是那种潜移默化、慢刀子割肉、最后让你生活质量直线下降的家伙。你以为只是屁股不舒服,实际是你整个人的“底盘”出了问题。

别再傻傻蹲着刷手机了。厕所不该是你逃避现实的“乌托邦”。身体不会因为你不在意就放过你,反而会用更狠的方式提醒你:你该起来了。

如果你看到这里还没转发给你那个蹲厕所刷视频的朋友,那我只能说——你就是在“纵容犯罪”。身体是自己的,肠子也是自己的,别等到它掉出来才后悔。

想活得自在,先得蹲得明白。别让手机把你“刷”进医院。

点个赞,留个评论,转发给你那个还在厕所开直播的朋友吧。咱们一起把“厕所时间”还给身体,用科学的方式排个便,做个健康又清爽的人!

参考文献:

[1] 张志勇, 刘志强. 直肠脱垂的病因及治疗进展[J].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9, 18(6): 516-520.

[2] 王慧敏, 周明. 中医对直肠脱垂病机的探讨及辨治思路[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 26(9): 1191-1193.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生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王主任健康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