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种是“行走的图书馆”,懂的特别多,聊什么都能旁征博引。但一到动真格的时候,做事总是差口气,处处碰壁。
我们身边总有两种人,对比特别强烈。
一种是“行走的图书馆”,懂的特别多,聊什么都能旁征博引。但一到动真格的时候,做事总是差口气,处处碰壁。
另一种人,可能话不多,甚至不怎么看书。但他们做事,就是有一种说不出的“稳、准、狠”,总能拿到结果,让人佩服。
这中间的差距到底在哪?
其实就隔着一层窗户纸,捅破了,你会发现一个真相:这个世界真正的通行证,不是你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你“悟”到了多少规律。
很多人把学习搞错了,以为学习就是看书、上课,把知识像存文件一样塞进大脑里。
这不叫学习,这叫“信息搬运”。
书本上的东西,是作者在他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下,通过他的实践总结出的规律。那是他的“道”,不是你的。你把它背得滚瓜烂熟,最多成为一个优秀的“复读机”,而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高手。
真正的“道”是什么?就是万事万物底层的运行规律。
为什么说“道”只能悟,不能学?
因为规律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在你亲自动手干活的时候,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就像一个顶级交易员,他能感觉到市场情绪的微妙变化,这种“盘感”是任何教科书都教不了的。这是他在无数次爆仓和盈利的K线图里,用真金白银喂出来的直觉,是他悟出来的“规律”。
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农,他一看天色,一摸土壤,就知道该不该播种。这不是气象学知识,这是他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身体记住的自然节律。
“学”来的,是知识的碎片;“悟”到的,是驱动万物的逻辑链条。
那怎么才能“悟”?
就一个办法:下场去干,并且死磕一个结果。
别总想着准备万全再出发,你永远准备不完。直接扎进去,在做的过程中去寻找方法,在碰壁的时候去调整方向。
当你把一件事,哪怕是件小事,从头到尾完整地做一遍,并且成功地拿到了结果,你就完成了一次最深刻的“证道”。
你独立策划并执行了一场成功的活动,从拉赞助到场地布置,再到现场执行。这个过程中,你踩过的所有坑,解决的所有突发问题,就凝结成了你自己的“活动规律”。下次再做,你自然如鱼得水。你从零开始,把一个短视频账号做到了十万粉丝。你研究平台规则、测试爆款选题、琢磨剪辑节奏的整个过程,就是你“悟道”的过程。那些别人总结的“秘籍”,在你看来可能都是皮毛。拿到结果,就是对你理解的“规律”最直接的检验。
那些做事总差一点的人,就是因为他们从未完整地走完这条路。他们总是在浅尝辄止,在道门口徘徊,所以永远“不上道”。
当然,强调“悟”不是说就不用看书了。
经典,尤其是那些穿越了时间长河的书,就是前人给你画好的“藏宝图”。它告诉你,宝藏(规律)大概在哪个方向。
但你不能捧着地图,就以为自己拿到了宝藏。
最聪明的做法是:一手拿着地图参考,一手拿着铲子猛挖。
在实践中遇到困惑,去书里找找前人的思路;在书里看到一个理论,马上放到实践中去验证一下。
这样,书本上的知识,就成了你“悟道”的催化剂。你不断地在“实践—思考—学习—再实践”的循环中,把别人的智慧,真正消化、吸收,最终长成自己的骨血。
记住,你悟出来的东西,才是你唯一能带走的核心竞争力。
从今天起,少做一点“知识的收藏家”,多做一点“规律的探索者”。
选一件事,扎进去,干到底。
等你拿到结果的那一刻,你就“得道”了。
来源:梦里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