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人不解:中国坐拥五千年强国史,西伯利亚近在眼前为何不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2 12:00 1

摘要:说中国古代没尝试过开拓西伯利亚,那绝对是冤枉了咱们的老祖宗。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人就开始向北探索。庄子在著作中提到的"冥海",指的就是今天的贝加尔湖。西汉时期的苏武牧羊事件,更是让中原人第一次在西伯利亚留下了生活记录。

俄罗斯77%的领土位于西伯利亚地区,这块面积超过130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蕴藏着全球25%的森林资源和丰富的矿产。

然而让俄国史学家困惑不解的是:地理位置上与西伯利亚更近的中国,为何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都没能将这块战略要地收入囊中?

说中国古代没尝试过开拓西伯利亚,那绝对是冤枉了咱们的老祖宗。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人就开始向北探索。庄子在著作中提到的"冥海",指的就是今天的贝加尔湖。西汉时期的苏武牧羊事件,更是让中原人第一次在西伯利亚留下了生活记录。

到了大唐盛世,不仅设立了安北都护府管理漠北地区,连勘察加半岛的流鬼国都跟大唐建立了外交关系。唐太宗还留了一位流鬼贵族在长安当官呢。唐玄宗时期设立的黑水都督府,治所就在外东北的伯力,这已经是深入西伯利亚腹地了。

明朝永乐时期,亦失哈率船队探索北海,设立奴儿干都司,将外东北和库页岛都纳入版图。这些历史记录表明,中国历代王朝对西伯利亚并非毫无作为,而是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和经营尝试。

但是问题来了,技术条件实在太限制人了。西伯利亚冬季平均气温零下20度,最冷的地方能到零下70度。而宋代之前,中国人主要穿麻布,这玩意御寒性能实在一般。

最重要的是,西伯利亚根本种不了庄稼,军队驻扎全靠运粮。根据《汉书·食货志》等史料记载,远距离运粮的损耗极大,运输成本往往是粮食本身价值的数十倍。

有人说可以打猎啊,既解决吃饭问题又有兽皮御寒。可狩猎经济能养几个人?短期还行,长期驻扎根本不现实。古代又没有现代畜牧业技术,无法大规模解决后勤补给问题。所以即使汉唐军事实力强劲,也只能阶段性控制西伯利亚部分地区,无法建立长期稳固的统治体系。

中原王朝的治理模式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依赖人口密集的定居社会,而西伯利亚的自然条件无法支撑这样的社会结构。

到了宋明时期,技术条件其实改善了不少。宋朝开始,棉花成了主要衣料,御寒能力大幅提升。明朝时期,火器发展起来了,火枪火炮啥的都有。按道理说,这时候开拓西伯利亚的条件已经成熟了。

可现实正好相反。宋朝就别提了,燕云十六州都没收回来。明朝虽然有永乐大帝的短暂扩张,但很快就转向保守。永乐皇帝死后,后面的皇帝认为经营边疆得不偿失,直接放弃了外东北的经营。

为啥会这样?说白了就是文明发展逻辑变了。汉唐时期,中国农业技术相对简单,人口增长缓慢,开疆拓土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可到了宋明,农业技术大幅提升,江南地区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成倍增长。既然现有的土地都开发不完,何必去那苦寒之地找罪受?

唐朝人口峰值约8000万,明朝人口峰值超过1.5亿。人口密度的大幅增加,让统治者更关注内政治理,而不是对外扩张。朱元璋还制定了"不征之国"政策,明确规定不对周边小国用兵,这种重内政、轻扩张的战略思维成为主流。

农耕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养活更多人口,比开拓新土地更经济有效,也意味着中华文明开始从外向型扩张转向内向型发展。

就在明朝走向保守的时候,远在东欧的俄国人开始行动了。1581年叶尔马克率队越过乌拉尔山,到1649年俄军到达鄂霍次克海,仅用约70年就控制了整个西伯利亚,这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俄国人长期保持着游牧-半游牧的生活传统,对征服新土地有天然的冲动。更重要的是,西伯利亚的毛皮贸易为俄国扩张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动力。一张黑貂皮在欧洲市场能卖到天价,足以支撑整支探险队的费用。

并且,俄国人大举东进时,正好赶上火器时代的开端。用火枪对付西伯利亚土著的弓箭,确实有显著的优势。当当地人也学会火器技术后,俄国人又发展出了棱堡建设体系。

俄国人不追求全面占领,而是控制关键节点,通过贸易和联盟拉拢当地部族。他们利用西伯利亚各部族之间的矛盾,采用分而治之的策略,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控制范围。

到了19世纪,随着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俄国对西伯利亚的控制才真正稳固下来。从1891年开工到1916年全线通车,这条铁路彻底改变了西伯利亚的交通格局,也标志着俄国在西伯利亚统治的最终确立。

回过头看,中俄两国在西伯利亚问题上的不同选择,确实有很多偶然因素,但更多的是历史必然。从地缘政治角度分析,中国历朝历代面临的战略环境都不允许大规模北进。

从匈奴到突厥,从蒙古到满清,农耕与游牧文明的冲突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史。中原王朝能守住农牧分界线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哪有余力去经营更北方的西伯利亚?

再者,古代生产力水平下,经营西伯利亚的成本实在太高。即使征服了,维持统治的费用也会拖垮国库。相比之下,江南富庶之地的开发收益更高,风险更小。理性的统治者当然会选择投资回报率更高的项目。

最后是文明发展阶段的差异。中国进入农业文明比较早,很快就形成了重农抑商、安土重迁的文化传统。这种文明特质重视教化和治理,追求的是"守土有责"而不是无限扩张。而俄国人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着游牧遗风,对征服新土地有天然的冲动。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今天的中俄两国已经建立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通过合作共赢来开发西伯利亚资源。

2023年俄罗斯开放海参崴港给中国内贸中转,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稳定向中国供气,这些合作项目比古代的军事征服要文明得多,效果也更好。

毕竟在21世纪,合作的收益远大于冲突的代价,这才是真正的历史智慧。

来源:Hi科普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