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组织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社会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贡献青春智慧,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视界·科学”俱乐部植物生态学分部“藕像新篇”普者黑乡村振兴实践团于2025年8月16日至26日,赴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双龙营
为组织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社会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贡献青春智慧,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视界·科学”俱乐部植物生态学分部“藕像新篇”普者黑乡村振兴实践团于2025年8月16日至26日,赴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双龙营镇普者黑地区,围绕“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协同推进乡村振兴”主题,开展了为期10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在活动开始前进行了周密的行前筹备,并依据专业特长细致划分了多个小组,制定了合理的日程规划与行动路线。在接下来的十天里,队员们将投身于守护普者黑的绿水青山,体会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传递科学与环保知识,倾听民生需求,在躬身实践中感悟生态与文化共生的乡村振兴力量。
系统生态调研,守护绿水青】
8月17日–8月20日,实践队先后深入普者黑村、白脸山村、矣堵村等村寨,开展系统性的生态环境调研。为全面评估区域水环境,队员们系统性地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多样水域进行精准采样,范围涵盖景观独特的荷花区、农业生产的稻田区、水源输配的灌溉水区、生态敏感的入侵生物区以及人流量密集的旅游热点区,使用西林瓶进行水样采集,密封后标注经纬度,便于后续数据处理。
队员们使用便携式水质检测盒测定pH值、溶解氧、硬度、COD及总氮总磷含量,科学评估水体质量与富营养化风险,为区域水生态健康状况提供即时、可靠的数据支撑。
同时,团队选取典型湿地、草地和林地,设置多个样线、样方和样点,开展物种普查和生物量测算,运用香农指数等生物多样性测算公式,系统统计了每个植物样方的物种数量、每条鸟类样线的观测种类以及每个昆虫样点的物种数量,全面评估区域生物多样性状况,为构建本地生态资源数据库和制定精准保护策略提供了扎实的科学据。
白脸山草地统计样方物种数量
平顶山周边布设马氏捕虫网
【沉浸文化传承,激活非遗匠心】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8月21日–8月22日,实践队走进普者黑村和布宜白族村非遗技艺工坊,深度体验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民族扎染工坊,非遗手艺人现场教学,带领队员们和团队指导老师亲手体验从扎结、浸染到晾晒的全过程,完成了一件件蓝白相间的独特作品,深刻理解了“布里生花”背后所蕴含的匠心与智慧。
在香坊中,队员们静心闻香,学习将天然原料碾磨成粉,并在坊主的指导下为自己调配专属香料配方,亲手揉制香珠,最后围坐一堂交流心得,欣赏老板烧香木、品香韵,沉浸于古意悠远的香文化之中。
走进柴烧陶艺工坊,队员们与非遗传承人深入交流,参观揉泥、拉坯、修胚等过程,感悟“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艺术哲学与天人合一的造物观,深入了解了云南独具特色的瓦猫非遗文化,聆听传承人讲解瓦猫的历史渊源与吉祥寓意,感受这一泥土精灵所承载的民间智慧与美好愿景。
【聚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
8月23日–8月25日,团队奔赴大横山上寨、仙人洞村等地,开展乡村振兴公益志愿服务与交流访谈。队员们为偏远乡村的小学生们带来了一场化学启蒙课堂,通过讲解简单有趣的化学知识并现场演示了两个趣味实验,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与热情。
为小学生们展示鲁米诺发光实验
“大象牙膏”化学实验
与大横山上寨小学生们合影
走访普者黑村和仙人洞村,与当地商户、游客等群体进行深入交流,倾听群众在民生状况、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同时积极宣传生态环保理念,以实际行动改善人居环境,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此次实践,实践团充分发挥生态与环境学科的专业优势,将实验室延伸到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中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互促共赢。
十日耕耘,步履不停。“藕像新篇”普者黑乡村振兴实践团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在服务乡村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未来,团队将继续关注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凝聚青年智慧、深植家国情怀,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美丽中国建设持续贡献云大力量。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