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朋友圈“地震”了没?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6 19:11 1

摘要:26日凌晨1时21分,河北廊坊市永清县发生4.2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地震波尚未完全消散,朋友圈的信息流已经率先抵达。一觉醒来,几乎每个人都会在朋友圈刷到地震的消息,朋友圈变身大型震感发布现场。

文 | 王可(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今天凌晨,你的朋友圈“地震”了没?

01

朋友圈的"第一现场"

26日凌晨1时21分,河北廊坊市永清县发生4.2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地震波尚未完全消散,朋友圈的信息流已经率先抵达。一觉醒来,几乎每个人都会在朋友圈刷到地震的消息,朋友圈变身大型震感发布现场。

这种全民参与的信息传播,由用户主导,提供了几乎实时,又有着各类迥异微观视角的“灾情信息”。

中国气象报曾在《通过社交媒体分析气象灾情?这事儿靠谱吗》中指出:

“在活跃期内,用户社交活动和发博意愿均较明显,有利于灾情的发现和监控……来自社交媒体的灾情信息有充分的利用价值。”

“(社交媒体)信息更新迅速,有利于抓住灾后反应的黄金时期,更快速地得到灾害情况的反馈。由于其反应速度快,甚至可以服务于救灾救援。”

02

UGC成谣言温床?

几乎在每一场灾难的朋友圈传播背后,谣言也会在同一片土壤中野蛮生长。这种"真相与谣言齐飞"的现象,已经成为社交媒体时代灾难传播的典型特征。

这些未经核实的信息之所以能够获得超乎寻常的传播势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熟人社交网络的特殊属性。在朋友圈生态中,信息往往自带信任背书,这种"熟人效应"让谣言穿上了可信的外衣,“朋友圈信息源”也由此获得了虚假的权威性。

深入分析这些谣言的传播路径,我们会发现它们都精准击中了公众的认知弱点。最常见的是利用人们对未知灾难的本能恐惧。地震后的“余震预警”抓住了灾后民众的焦虑心理;"地震局内部消息"或"专家紧急提醒"盗用了权威机构的公信力光环;一段嫁接的坍塌视频或一张经过处理的受灾图片,则利用视觉冲击,比文字更具煽动性。

这些谣言的传播造成的危害是多重且深远的。最直接的影响是干扰正常的救灾秩序——虚假的求助信息可能误导救援力量,夸大的灾情描述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恐慌性撤离。更深层次的伤害则是对社会信任资本的持续消耗:当公众一次次被朋友圈谣言欺骗后,不仅会对社交媒体信息产生普遍怀疑,甚至可能对官方发布的真实信息也持保留态度。

03

专业媒体破局之道

面对灾难新闻报道中的UGC这把"双刃剑",专业媒体想在时效性和权威性上取胜,建立更加完善的谣言治理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

首先,给消息源贴"标签"是分级处理策略的第一步。对可追溯的具体信源保持开放态度,大胆采用的同时明确标注"待核实"水印;对模糊信源则需保持必要警惕,如需采用,则应先验真,再选取。

其次,技术手段的引入也至关重要。用"以图搜图"的功能识破移花接木的视频,用AI分析可以筛查异常传播路径。平台方也应优化内容审核算法,提高对虚假信息的识别能力。

除此以外,专业媒体要做的,不是与UGC争夺第一落点,而是要在信息洪流中搭建可靠的“测谎系统”,通过"众包辟谣"机制发动用户参与核实,在报道中嵌入简明实用的谣言识别指南,让真相也能像爆款文章一样被疯转。

毕竟,在突发事件中,只有当每个环节都发挥作用时,我们才能在享受社交媒体即时性优势的同时,有效遏制谣言的野蛮生长。

校对 | 李立军

来源:非比寻常的笑肥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