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朝的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他的老家与邻居吴家因为宅基地的问题发生了争执。因此互不相让,争执不断升级,甚至牵涉到了官府。当张家人写信给在京城的张英,希望他能出面解决问题时,张英并没有采取强硬的手段,而是以一首诗作为回应:“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
语气,决定了一个人的运气
俗话说:“音由心生,声由人造。”
一个人的态度和前途,都能从他的言辞中窥见一二:
言辞,透露了性格;
语气,揭示了内心。
人这一生,成功与否,往往就藏在你的语气之中。
你的语气,是你内心的样子
荀子说:“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会说话的人,不仅仅是表达能力强,更是内心明朗、心态平和的表现。
有远见的人知道,语气不仅是表达内容的载体,更是展现自我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
一个好的语气,往往能折射出内心的善意,带来和谐与共鸣。
清朝的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他的老家与邻居吴家因为宅基地的问题发生了争执。因此互不相让,争执不断升级,甚至牵涉到了官府。当张家人写信给在京城的张英,希望他能出面解决问题时,张英并没有采取强硬的手段,而是以一首诗作为回应:“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听罢主动让出三尺土地,吴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了三尺土地,这样就在两家之间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从此两家成为了邻里和睦相处的象征,也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
语气,反映一个人的心境。
在处理争执和矛盾时,谦让的语气和宽容的心态往往比争斗更能解决问题,而且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友谊。
古人常说:“心存敬畏,言行必正。”
语气的好坏,往往源于内心的宽容与平和。
内心狭隘的人,语气中难免带着怨怼;
内心丰盈的人,语气则往往温暖而有力量。
多少矛盾,源自语气不当
《增广贤文》中有言:“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多少因此破裂,根本原因就在于语气的失当。
因此,语气掌握不好,常常让人误解,生活也因此变得一团糟。
《礼记》里记录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在战国时期,齐国遭遇了严重的饥荒,许多人因此饿死。于是,有一个好心的富人,黔敖,准备了大量的食物,分发给过路的饥民。到了中午,黔敖远远看见一个人摇摇晃晃地走来。近前一看,这人瘦得皮包骨,步伐迟缓,一只手勉强抬起衣袖遮住脸,嘴里还不断呻吟着,显得极其痛苦。黔敖没多想,举着食物喊道:“喂!你过来,给你点吃的!”谁知那人停下脚步,双眼怒视:“我宁可饿死,也不会接受你这样羞辱的施舍!”黔敖意识到自己的语气不对,连忙解释,但那人坚决不肯接受,最终活活饿死。
这就是 “不食嗟来之食” 的由来。
一个不合适的语气,轻则引发怨气,重则深深伤害他人。
正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明明是想表达关心,却因为语气僵硬,让人感到高高在上;
明明是求助他人,却因为语气强硬,听起来像是在命令;
明明是出自真心的夸奖,却因语气严肃,反而显得咄咄逼人。
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往往不是因为话语不足,而是因为话语的方式不对。
语气的差异,常常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
佛经有云:“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悦意离贪瞋,柔和调适中。”
说话时语气应当柔和。
当你学会将 “你行不行?” 变为 “你一定行!”
将 “怎么才回来?” 变为 “你回来了!”
这不仅是在调整语气,更是在改善你周围的环境。
做人,学会把质疑改为肯定,多用鼓励少用责备,这才是真正的好好说话。
宋庆龄曾说:“说话的语气有多好,遇事的运气就有多好。”
这句话道出了心灵与语气之间的微妙联系。
那些内心善良、宽容的人,说话的语气往往温柔,能让周围的人感到温暖和舒适。
在一次高级餐厅里,一位顾客因菜品不合口味而怒气冲冲地找经理理论。经理并没有因此生气,反而面带微笑,温言细语地说道:“真抱歉,给您添麻烦了,我这就为您更换一道菜品。”几分钟后,经理端着一盘新的菜肴上前,温柔地说:“刚才的菜可能确实不符合您的口味,这道菜我们特意为您调整了配料,希望您能喜欢。”顾客的愤怒随着经理的态度渐渐消散,反而因为这份细致入微的服务,成为了餐厅的常客,还推荐了许多朋友前来光顾。
俗话说:“和气生财。”
语气太过激烈,不仅容易让人反感,还会引发不必要的矛盾。
而语气温和,则能让对方感到被尊重,心情舒畅。
一个人的语气柔和,往往能让沟通更顺畅,减少误解与纷争。
因此,说话的方式,不仅仅是沟通的技巧,更是个人修养的体现。
用好的语气,能够让自己和他人都感到舒适愉快,也能让好运自然降临在你身边。
《颜氏家训》中说:“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在日常生活中,多些温和的语气,少些尖锐的言辞,你会发现,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人际关系也更加融洽。诸君共勉之!语气好的人,总能在人生的路上,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生活中,总能迎来更多的贵人和好运~
来源:热可可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