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中国画之分科山水而言,世所公认,宋元时期是不可否认的艺术高峰,而同时两者又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面貌。不论是从绘制山水画的材质、表现形式,还是进而探究深层次的笔墨、经营丘壑、精神气质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两时期山水画却又殊途同归,均在不同角度全面地展示了山水画发
宋元时期,山水画的异同研究
文/ 高雪涛
就中国画之分科山水而言,世所公认,宋元时期是不可否认的艺术高峰,而同时两者又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面貌。不论是从绘制山水画的材质、表现形式,还是进而探究深层次的笔墨、经营丘壑、精神气质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两时期山水画却又殊途同归,均在不同角度全面地展示了山水画发展的历史进程、时代特征,以及在此期间涌现出了诸多的山水画名家及经典传世之作,在中国美术史上大放异彩,灿烂夺目。
提及北宋山水画,大致可粗略分为南北两路,一为表现北方雄强山水的绘画,其中以李成,范宽,郭熙为代表,著名作品有《晴峦萧寺图》《溪山行旅图》《早春图》等,作品多表现北方山川的雄浑大气,且尺幅较大,均为绢本水墨浅设色作品。如范宽《溪山行旅图》,竖幅巨轴,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画面中迎面即为巨大的山峦矗立,几乎占据全幅画面三分之二的份量,近处两块巨大岩石来平衡正面山峦的冲击感,中景则表现得尤为丰富,左右部分山石以中间小桥流水连接,树木均为北方常见的树种,一说为槐树和柿子树,右边中景从树木掩映中微微露出寺院一角,两山峰间瀑布倾泻而下,连接上下两段的云雾朦胧,古刹钟声,增加多少画外音的意趣,近处驿道上一驮队从画面右边徐徐走出,左边山石上有一僧人挑担而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正是作者表达出世与入世思想巧妙之所在,无论是参禅问道于自然山水之间还是熙熙攘攘为利字而奔波的入世凡人,皆在这个天地苍茫的山水之间,在这浩渺无垠的宇宙之中,正如唐朝诗人韦应物的诗句:“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寥”,宗白华先生曾指出《易经》上有言:“‘无往不复,天地际也’,这正是中国人的空间意识”。此幅作品采用北宋时期巨幅山水画最为常见的众星捧月式的构图,巍峨庄严有庙堂之气,更加突出了作者的主观表达,即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天地悠悠,气脉上下贯通一气,人在其中往来正有“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之感。
其他两幅作品《晴峦萧寺图》《早春图》也均以北方山川为表现题材,无不雄浑壮阔,大气。南方则是以董源、巨然为代表,主要作品有《层峦丛树图》《夏景山口待渡图》,多为表现南方烟岚景致,层树丰茂,与北方山水画相同的则仍然是以“气”行之,真实表现,技法上则多强调用笔,正如黄宾虹所谓宋画,千笔万笔,无笔不简,正是此处的千万笔如一笔的排列组合造成了气象恢宏,博大的宇宙之感。观北宋山水画瞬间可将自己纳入画中,三远造境,如入真山,便可与人一起平凡生活,或者于自然天地之中,寻求生命之真谛。南宋四家,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则是在表达的真实上更为细致入微,他们放弃了巨岩叠嶂、三远造境全景式地经营丘壑方法,改为细致认真地描摹山川之一角一边,点缀几个人物或访友、或游船、或砍柴、总之充满了无限的生活气息。南宋四家唯有李唐传世作品《万壑松风图》沿袭北宋山水画的众星捧月似的构图给人巍巍庙堂之感,其他三家则均以小景山水进行创作,画面精巧却不失壮阔浩瀚。
宋代山水画上承五代荆浩,关仝求真的美学思想,主观再现造化万物之真实,又无不客观的肯定人的力量,不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面目,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人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而代之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且心存敬畏之心,画中人物也都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们与自然山水达到了平衡状态,客观的真实状态,也区别于元代山水画中多出现的隐士形象,这当然与元代特殊的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
元代山水画与宋画有着巨大的不同,尺幅大多缩小,不再使用绢本而改为披麻纸,进而发生改变的是笔墨技法,变宋画千笔万笔,笔笔求简的表现技法为一笔两笔,笔笔求繁。原因之一是纸较于绢有渗化作用,相比于绢本不能很好地保留与确定笔墨的形态,作画速度也较宋代山水画要快;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尺幅大大缩小,人们观赏画作时大多一目了然,不如宋画宏观天地往来的宇宙意识,给人以无穷的遐想,此时便需要在其中寻求笔墨的趣味性,遂产生了干湿浓淡更为丰富的笔墨点画形态。元画首推元四家,倪瓒、王蒙、吴振、黄公望,代表作品则有《容膝斋图》《青卞隐居图》《渔父图》《富春山居图》,总体的风格特点区别于宋画的气脉贯通,转而以“韵”胜,随即可见画面中的节奏点、呼吸感,如跳动的音符一般,来表现心中的山水,以及此时文人墨客的隐逸思想,因为元代时期文人士大夫受排挤于朝堂外,不在权力的中心,而限于边缘不受重用;当然也有对宋朝的旧念,而拒不入仕者,他们寄情于山水,大大发展了北宋时期郭熙《林泉高致》中的:“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笔触也随之发生改变,多为细密的表现方式,与此同时画面中出现的点睛人物多为高士隐居,或垂钓于碧溪之上、或高谈阔论于茅屋之中、或竹杖徐行于林泉之间。相比较宋画的入世,元朝时期山水画点景人物大有出世之感,他们逃避现实的政治纷争转而追求一种闲适隐逸来排解心中不满,则画中出现诸如炼丹、采药、论道、参禅、煮茶的形象也就顺理成章了。
综上所述宋元时期,山水画各自灿烂,共同表达了时人的生活状态、心境,诉诸画面的则是笔墨技法流传,观察方法变换。另外落款形式也有不同,宋画落款往往是隐款,而元画则多了题跋,长款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诗、书、画、印进一步融合的文人画也在慢慢形成,于明清两朝大放异彩。在绘画材质,笔墨表现形式上也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在精神气质方面则是直接与当时的生活背景,时代特征相符合。概括来讲,即为北宋时期山水画真实,描绘自然山川,平衡人与自然,既和谐共生又无不充斥着浩瀚无垠的天地意识以及敬畏之心,而元朝山水画则大多表现其隐居生活,参禅悟道,逃避世俗生活以及政治纠纷,排遣心中愤懑并聊以自娱的情感。
书画家简介
高雪涛
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
人民美术出版社签约艺术家
河北外国语学院传媒学院教师
河北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
河北省金石协会会员
2012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本科班主任李铁生老师。
201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刘荣教授山水工作室,获硕士学位。
2013~2014学年获央美综合奖学金三等奖;
2014~2015学年获央美综合奖学金三等奖;
2014~2015学年获央美国家励志奖学金;
2017~2018获央美研究生半额奖学金;
作品《三清》获2014~2015学年中央美术学院在校优秀作品三等奖;
2019年与导师刘荣先生赴新疆墨玉参加由中央美术学院联手新疆艺术学院脱贫攻坚开展的“冬季攻势”文化下乡活动,并由中央电视台新闻报道;
2020年《春山访友图》在河北省群艺馆展出;
2020年研究生毕业作品《月涌江流系列组画》入选人民美术出版社推出的“花开—2020人美毕业季”,并作重点推荐;
2023年《月涌江流》《三清》《月华系列》等在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馆展出,并成为签约艺术家。
作品欣赏
▲《猛虎行》66x33cm
▲《富贵安乐图》66x33cm
▲《月光》66x33cm
▲《听风》66x33cm
▲《山君》66x33cm
▲《梦落花》66x33cm
▲《雷惊天地龙蛇蛰》66x33cm
▲《淡妆浓抹总相宜》66x33cm
▲《心闲还笑白云忙》66x33cm
▲《且听松风》66x33cm
▲《秋趣》45x34cm
▲《秋声》45x34cm
▲《溪山生隐图》45x34cm
▲《溪山牧归》66x33cm
▲《松谷幽居》66x33cm
▲《枕上诗书闲处好 门前风景雨来佳》66x33cm
▲《雪中访友》甲辰秋日
▲《溪山初雪》甲辰冬月
来源:艺术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