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海茶厂:从烽火救国到茶香四海的实业兴邦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2 11:27 1

摘要:从抗战烽火中以茶为刃的救国壮举,到如今引领普洱茶产业走向标准化、国际化的行业标杆,勐海茶厂(大益集团)的百年历程,既是一部中国茶企的艰苦奋斗史,也是一段用茶香镌刻家国情怀的实业兴邦史。

从抗战烽火中以茶为刃的救国壮举,到如今引领普洱茶产业走向标准化、国际化的行业标杆,勐海茶厂(大益集团)的百年历程,既是一部中国茶企的艰苦奋斗史,也是一段用茶香镌刻家国情怀的实业兴邦史。

1940年的中国大地,烽火连天,山河破碎,抗日战争进入艰难阶段。怀揣着 “实业救国 ”的赤诚理想,1938年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的范和钧与清华大学毕业的张石城,毅然肩负起时代使命,带领90多位来自祖国各地的茶叶技术工作者,不畏艰险、筚路蓝缕,远赴云南边陲的佛海县(今勐海县)筹建茶厂。这不仅是一次产业拓荒,更是一场以茶为武器的救国行动——通过茶叶贸易换取外汇,为浴血奋战的祖国输送抗战急需的战略资源,让每一片茶叶都成为抗击外侮的隐形弹药。

同年,佛海实验茶厂(勐海茶厂前身)正式成立,由此开创了中国机械制茶的先河,为复兴国茶写下了光辉一笔。在范和钧、张石城等先驱的擘画下,现代化制茶设备首次在西南边疆运转,茶叶产能与品质的跃升,让中国茶在国际市场赢得了宝贵的外汇份额,为烽火中的国家经济筑起了一道特殊的防线。

1942年,日军轰炸的炮火迫使佛海茶厂被迫停产,进入了沉寂时期。但大益先辈们播下的救国火种并未熄灭。1951年,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以唐庆阳先生为代表的一代茶人在艰苦的条件下努力恢复重建,并将茶厂正式定名为 “勐海茶厂”。他们扩建厂房,完成机械化制茶改造,恢复七子饼茶生产,更在勐海茶厂成功研制出普洱茶人工渥堆发酵技术,让普洱熟茶正式诞生,为普洱茶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975年,普洱生茶和熟茶的标杆产品7542&7572相继问世,成为了普洱茶品质的代名词,影响深远。1989年,勐海茶厂成功注册 “大益” 商标,标志着品牌化发展的序幕正式拉开。

从建厂到90年代的这半个世纪里,勐海茶厂不仅承担了大部分普洱七子饼的生产加工任务,更凭借着工艺的不断研发革新、科学管理体系的逐步完善,成为了产业发展的引领者、现代普洱茶加工工艺技术的发明者和标准定制者,为勐海茶享誉四海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4年,顺应国家民营化改制的风潮,勐海茶厂开启新一轮转型改革,为普洱茶产业的发展掀开了新的篇章。2007年,大益集团成立,“大益茶” 正式进入品牌化时代。

大益始终坚持以普洱茶为本,科技创新,文化塑魂,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多次进行工业化改革、不断革新制茶技术,在产品研发上不断取得突破,在市场端逐步从国内走向国际,成为中国茶行业的一块“金字招牌”。凭借着卓越的品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屡次斩获国家级、省级荣誉和资格,逐步成长为中国驰名商标、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华老字号” 企业。“大益茶制作技艺” 分别于2008年、2022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中国茶香飘向了世界舞台。

从烽火中的实业救国,到新时代的产业领航,大益用一个多世纪的坚守与创新,诠释着 “茶人报国” 的初心,也在为中国茶产业的未来书写着更加辉煌的篇章。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