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2022年开始,铜川市探索建设乡村文艺小院,让村民自己当主角,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以点带面打造了一批大家喜闻乐见的小阵地,把乡村文化搞得红红火火。3年来,铜川市建成书画、戏剧、曲艺、摄影等10多个门类的小院30多个,让以前在家刷手机的人又都走出家门来了。在王
位于陕北高原和关中平原交接地带的陕西省铜川市,是古耀州窑的所在地,悠远的文脉、古朴的民俗文化长期滋养着这里的人们。
从2022年开始,铜川市探索建设乡村文艺小院,让村民自己当主角,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以点带面打造了一批大家喜闻乐见的小阵地,把乡村文化搞得红红火火。3年来,铜川市建成书画、戏剧、曲艺、摄影等10多个门类的小院30多个,让以前在家刷手机的人又都走出家门来了。在王益区周家村,乡村曲艺小院排练了乡村振兴主题的小品《希望的田野》,过程中欢声笑语不断。负责人陈小玲说:“从农技知识科普,到邻里故事演绎,咱们农民的大事小情都是我们灵感的来源。”
群众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乡间的普通小院藏着“高人”。他们或钟爱丹青,或醉心秦腔,或一针一线织锦绣,或巧手剪出大千界……2022年5月,铜川宣传部门围绕培育乡土文化能人,以其自有空间、乡村闲置空间为阵地,探索建设乡村文艺小院,并对每个小院一次性拨付补助资金2万元。
铜川要求每个小院至少有1名市级或区级文艺家协会会员负责日常管理、文艺创作和交流培训。这样,小院的负责人就不仅是乡村文化能人,也成了乡村文艺的传播者。为了帮助他们和村里的爱好者提升文艺素养和专业水平,市区两级还定期组织相关门类的艺术家到小院进行创作指导。
耀州区沮河社区秦绣小院的“守艺雅集”上,多位“守艺人”在此交流分享非遗技艺,成为西安各大高校学子的研学新去处。耀州区永安街道书画小院的负责人王洋,40多岁“半路出家”学书画学成了省美协会员,现在教出的“徒弟”也能在网上直播中靠作品贴补家用了。
小院里也有大道理。在铜川市耀州区天宝路街道崔兴村袁英民家的乡村曲艺小院,清脆的快板声不时传出:“火红的七月阳光照,中共中央传喜报,召开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举国上下齐振奋……”表演者通过快板说唱,把全会《决定》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说给群众听。在曲艺小院,村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写入小品台词和“三句半”作品中,大家乐在其中、悟在其中。
村镇干部干脆直接在院子设置了文明行为宣传点,发放宣传资料,倡导文明出行、文明用餐等良好行为习惯。小院也成为开展“时代楷模”、三秦楷模、身边好人等学习宣传活动和“十星级文明户”“好公婆好媳妇”等评选表彰活动的热闹场所。有的村还将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搬进了小院,把婚丧嫁娶写入村规民约,讲排场、大操大办的面子开支、人情开支明显少了。
乡村文艺小院还提供了一个以文化人、以德润心、化矛盾于未然的场所。铜川聚焦农村群众说事难、议事难、办事难问题,将文艺小院搭建成为村民矛盾的调解平台,探索“建、说、议、办、督、评”的“小院说事”模式,不定期召开民主议事会,引导群众自我管理、互帮互助。在小院设立了矛盾调解室,建立了由村干部、乡村“法律明白人”以及退休老干部、老党员等组成的调解员队伍,对邻里之间的小摩擦、家庭内部的矛盾进行调解。
文艺小院里唱的大事小事都是身边事,讲的大道理小道理都是好道理。“小载体”成为“大舞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铜川小院让群众怡情有去处、交流有途径,带给群众不一样的文化获得感。(来源:《时事报告》杂志)
来源:环球网海外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