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月的会宁,祖厉河漾起秋的涟漪,华家岭染上斑斓的暖色。这座被红色基因浸润的古城,正以“农文旅共融”的笔触、“智慧农业”的锋芒、“产业振兴”的底气,在黄土地上铺展出一幅“红韵与绿意交织、传统与现代共鸣”的时代长卷。
九月的会宁,祖厉河漾起秋的涟漪,华家岭染上斑斓的暖色。这座被红色基因浸润的古城,正以“农文旅共融”的笔触、“智慧农业”的锋芒、“产业振兴”的底气,在黄土地上铺展出一幅“红韵与绿意交织、传统与现代共鸣”的时代长卷。
“水,曾是会宁人刻在骨血里的渴望。”从“十年九旱”到“水润沃野”,从“广种薄收”到“科技生金”,会宁的旱塬正经历着一场颠覆传统的农业革命。
站在河畔镇李家塬的万亩寒旱产业园观景台远眺,曾经干涸的土地被整齐的滴灌管网、智能监测设备与成片的玉米染成翠色。引黄、引洮工程的“解渴”之水,叠加覆膜保墒、水肥一体化、北斗导航播种等技术的普及,让传统“靠天吃饭”的耕作模式,蜕变为“智慧农业”的典范。
“过去十年九旱,现在滴灌技术让玉米亩产翻了将近三倍!”河畔镇李家塬村村民王振杰望着连片的高标准农田,眼里满是感慨。
“我们流转2000亩土地,建设蓄水池、推广滴灌,不仅让丹参亩产提升30%,还带动1.5万农民就业,年劳务收入超180万元。”在八里湾乡的丹参种植基地,企业家赵爱桦指着连片的紫色花田介绍。而这种“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正是会宁农业现代化的缩影。
“一座会师楼,半部长征史。”会宁这片红色土地,承载着厚重的革命记忆,也孕育着农业强县、文旅兴城的壮美蓝图。近年来,会宁以“农业优先、文旅赋能”战略为引领,发展壮大“牛羊菜果薯药粮种”产业,甘肃鑫旭盛生态农业的智能猪舍里,4300头生猪通过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走向全国;“会宁牛肉”“祖厉磨坊”亚麻籽油等“甘味”品牌入驻北上广深高端商超;2025年,全县完成农作物播种276万亩、粮食播种232万亩;目前,肉牛、肉羊饲养量分别突破25万头、261万只……曾经“种一坡、收一箩”的旱塬,正以多元产业筑牢“三农”压舱石。
如果说红色是会宁的根,那么绿色便是这片土地的魂。当红色基因与绿色生态相遇,会宁正以“红绿共舞”解锁全域旅游新场景。
站在大墩梁红军烈士陵园的台阶上,万亩梯田如大地的指纹,层层叠叠铺展向远方——这是会宁人用双手绘制的“生态画卷”。而在在南川·红军村,“红军村”项目正成为红色文旅的新地标。这里既有保留传统风貌的民俗风情街,又有充满童趣的儿童游乐园;既有可供采摘的瓜果蔬菜大棚,又有供游客休憩的特色民宿……多元业态在这里交织成诗。
“开园一个月,日均收入就有1000元!”采摘基地负责人马志军笑着说,暑假期间,乐园和采摘园日均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周边村民不仅在景区打工,还把自家种的蔬菜、养的土鸡拿到这里卖,日子越过越红火。”
据统计,红军村年接待游客达68万人次,带动周边1500人次务工,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红色旅游的“溢出效应”,正让更多村民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
红色文化的传播,也在“流动的场景”中延伸。G22青兰高速旁的会宁红色驿站,作为全省首个红色主题服务区,以“服务+文化”的创新模式,成为传播红色精神的“流动窗口”:主楼外立面上的长征历史浮雕、综合楼内的红色文化展馆、场区里的主题雕塑,处处彰显底蕴;更贴心的是,驿站不仅提供简餐、加油等基础服务,还展销会宁亚麻籽油、小杂粮等农特产品,实现“服务一方旅客、带活一方经济”。自2022年投运以来,驿站累计接待司乘1600万人次。
“会宁服务区红色驿站是会宁长征精神的传播窗口,会宁的农业发展也蕴含着坚韧不拔的精神。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让更多人了解会宁,感受这里的红色文化和发展潜力。”服务区经理周轩说道。
从“一址一馆两园”的红色矩阵到“魅力线川”的水墨田园,从谷仓·田家坪村的剪纸非遗馆到“红色会宁 欢悦盛夏”文旅消费月的非遗展演,会宁以“红色+”串起全域旅游新脉络;春赏杏花、夏游梯田、秋观红叶、冬品雪韵的四季旅游线路,更让“红色会宁”成为全国文旅地图上的“网红打卡地”。在会宁县数字经济产业园,一块实时跳动的数据大屏格外醒目——这里连接着全县200多个种植基地、30多家龙头企业,通过“电商+产业+农户”闭环生态,注册“陇尚道塬”“会聚宁香”等40余个特色品牌,小杂粮、肉羊等产品不仅“走”上全国餐桌,更吸引海外客商关注。
“日均销售农特产品1万单,生鲜百货3万单,日销售额40万元!”产业园总经理魏子杰介绍,自运营以来,头部平台销售额已突破2.3亿元——天猫、淘宝、拼多多生鲜类目2300万元,快手农特产品1300万元,抖音专业直播间更是创下6000万元的亮眼战绩。
如果说订单农业解决了“种得出、卖得稳”的问题,那么直播电商则打破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局。电商主播马芳琴至今记得参加白银市电商大赛时的场景:“带着胡麻油、土豆粉上台,粉丝们边看直播边下单,复购率比平时高了一倍!”另一位主播周江亚则感慨:“以前觉得直播就是‘卖货’,现在才明白,我们是会宁的‘移动名片’,每卖出一瓶油,都是在为家乡代言。”
“数据指纹”正重塑乡村生产方式。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区块链技术实现农产品全流程溯源,直播带货让“会宁苹果”单场销售额破百万,“保险+期货”为种植户筑牢风险防线……科技与传统的碰撞,为乡村振兴注入“数字动能”。
在头寨子镇,500多亩莲花白基地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让村民“菜篮子”满、“钱袋子”鼓;小寨村的苹果园中,红果压枝,亩产达4000公斤。
“过去卖苹果靠肩挑,现在手机下单、冷链直送,果子甜,日子更甜!”果农段玉田笑着说。
从“红军会师”到“乡村振兴”,会宁始终是一座“精神高地”与“实践热土”的双重样本。这里,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化作“敢教旱塬换新颜”的奋斗勇气;绿色转型扎根土地,结出“靠科技、兴产业”的丰收果实;融合发展贯通城乡,绘就“农文旅共荣”的美好图景。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会宁用实践证明,乡村振兴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会宁解法”——以红色精神铸魂,以绿色产业立基,以数字创新破局。
祖厉河奔涌向前,桃花山见证沧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会宁正以“赶考”的姿态,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丽诗篇。这座红色的城、绿色的城、希望的城,必将迎来更辉煌的明天!
来源:会宁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