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时代乡村建设的壮阔图景中,精神文明是不可或缺的璀璨篇章。且末县阿羌镇阿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始终紧扣“理论凝心、文化浸育、德治铸魂、实践增效”的工作思路,将文明实践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精神动力与文明活力。
在新时代乡村建设的壮阔图景中,精神文明是不可或缺的璀璨篇章。且末县阿羌镇阿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始终紧扣“理论凝心、文化浸育、德治铸魂、实践增效”的工作思路,将文明实践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精神动力与文明活力。
以理为灯 共建和谐美好“心灵家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阿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灵魂工程。针对牧区群众居住分散的特点,实践站组建了一支由6名党员干部、牧民骨干构成的“驼峰宣讲队”,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行走在草原上的“流动课堂”。
宣讲中,队员们通过播放自制短视频、发放双语宣传手册等形式,结合牧区惠民政策落实、特色产业发展案例,用接地气的语言解读乡村振兴战略,让理论知识真正“入脑入心”。2024年以来,宣讲队累计骑行超120公里,深入4个放牧点开展宣讲20余场次,宣讲覆盖率达95%以上,切实打通了理论宣讲 “最后一公里”。
以文为壤 打造家门口的“精神驿站”
以党建为引领,阿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响资源整合“集结号”,积极盘活村内闲置空间,根据群众需求,建成集多重功能于一体的文明实践阵地,涵盖百姓大舞台、红色影院、科普馆、图书室、“石榴籽”小课堂、党群活动室、村民活动室、两代表一委员联络站、村民议事厅、石榴籽维权室、青年之家、益智游戏体验室等丰富空间,既满足村民学习理论、查阅资料的需求,也为文化活动开展、矛盾纠纷调解、村民议事协商提供了固定场所,让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为了村民心头的“知识殿堂”与“欢乐家园”,实现了“群众在哪儿,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儿”。
以德为线 铸就志愿服务“暖心网”
为将各项服务精准送达村民心坎,阿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依托“三学三亮三比”等活动激发党员先锋力量,从党员干部、驻村工作队、青年骨干、致富带头人、文化能人中选择政治理论功底深厚、群众基础好、善于表达的优秀人才组建 “理论宣讲”“文化服务”“困难帮扶”“法律援助”“科普教育”等9支志愿服务队,明确服务清单,以群众最关切、最直接的痛点难点为导向常态化开展农技推广、困难帮扶、普法宣传、矛盾调解等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切实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今年以来,志愿服务队共开展活动25场次,解决实际问题15项,惠及全村100户400余人,让志愿服务成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鲜活载体”。
以践为墨 强效聚能精神家园“实践汇”
每逢传统佳节和重要节点,阿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精心筹备文化“盛宴”,让乡村精神文化生活“热”起来、“活”起来,“群众村晚”“乡村卡拉OK”“乡村文艺汇演”“街角音乐会”“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活动异彩纷呈。同时,立足“以语言为桥,助力村民融入时代发展,提升生活品质与发展能力” 的培训宗旨,开设党员中心户国家通用语言学习普及点。由党员干部、驻村工作队组成的国家通用语言学习培训志愿者团队,免费为村民们提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法律知识讲座等“成长课堂”,截至目前已惠及超200人次,帮助牧区群众打破 “语言壁垒”,更好地对接外部市场与政策资源。
且末县阿羌镇阿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将始终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最高标尺,以“钉钉子”的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步一个脚印干,让文明实践的暖阳照亮每个角落,温暖每颗心灵,让“政策宣讲零距离、技能提升直通车、烦心事儿有处说、欢乐时光一起过”成为村民最真切的体验和最自然的习惯,为乡村振兴汇聚起坚不可摧的民心伟力和生生不息的精神动能,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文明惠泽于民、幸福满格的崭新篇章!(且末县阿羌镇 供稿)
来源:且末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