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0年3月20日,美国洛杉矶的一座公寓里,一位93岁高龄的老人安详地离世。她叫于凤至,是张学良的第一任妻子,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令人敬佩和叹息的女性之一。临终前,她留下了一份遗嘱,将自己所有的财产尽数赠予张学良,并在墓碑旁预留了一个空穴,上面刻着“张学良”
1990年3月20日,美国洛杉矶的一座公寓里,一位93岁高龄的老人安详地离世。她叫于凤至,是张学良的第一任妻子,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令人敬佩和叹息的女性之一。临终前,她留下了一份遗嘱,将自己所有的财产尽数赠予张学良,并在墓碑旁预留了一个空穴,上面刻着“张学良”三个字。
这一细节让世人震撼:一个女人,用整整一生去等待一个男人,即使到了生命的尽头,也未曾放下心中的执念。“生不同寝,死无同穴”,这八个字道尽了于凤至一生的遗憾与深情。
于凤至与张学良的故事,始于一场政治联姻。1897年,于凤至出生在梨树县的一个富商家庭,父亲于文斗因与张作霖的深厚交情,被算命先生预言女儿拥有“凤命深厚”的命运。张作霖听闻此言,认为这是“将门虎子”与“凤命千金”的天作之合。于是,在1916年,18岁的于凤至与仅15岁的张学良结为夫妻。
然而,这场婚姻从一开始就缺乏爱情的温度。彼时的张学良对这段包办婚姻毫无兴趣,甚至直言:“凤至是姐姐,不是爱人。”但随着时间推移,于凤至以其端庄贤淑、知书达理的性格逐渐赢得了张家上下的尊重,连张作霖都感慨道:“她才是真正的张家儿媳。”
尽管如此,张学良却始终未能给予她应有的爱意。他风流倜傥,先后与谷瑞玉、赵一荻等人产生感情纠葛。面对丈夫的种种背叛,于凤至选择了隐忍与成全。她主动接纳赵一荻,只为保全张学良的名声,也为了维系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这种无私的付出,既展现了她的大度,也注定了她一生的孤独。
1936年,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然而,这一举动却使张学良陷入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囚禁生活。当消息传来时,于凤至正在英国留学深造,但她毫不犹豫地中断学业,赶赴南京陪伴丈夫。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无论是在浙江奉化溪口,还是安徽黄山、江西萍乡等地,于凤至始终如影随形地守护在张学良身边。即便面对特务的严密监视以及生活的艰难困苦,她从未有过丝毫退缩。为了确保丈夫的身体健康,她不惜变卖自己的首饰,托关系请来名医为张学良诊治。
然而,命运并未因此怜惜这对患难夫妻。1940年,于凤至被确诊患有乳腺癌,不得不前往美国接受治疗。临行前,她将照顾张学良的责任郑重托付给赵一荻,并留下了一句令人心碎的话:“若汉卿有难,你们可向宋家求救。”
这次分别,成为了两人生命中的转折点。在美国,于凤至凭借敏锐的商业头脑,迅速成为“华人女股神”。她购置豪宅,希望有一天能迎接张学良归来。而另一边,张学良则在漫长的囚禁生活中与赵一荻相依为命。1964年,由于宗教信仰及法律原因,张学良被迫与于凤至离婚,转而与赵一荻正式结婚。至此,两人彻底分道扬镳。
尽管身处异国他乡,于凤至依然以自己的方式默默支持着张学良。她在股市和房地产投资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赚取的财富几乎全部用于资助张学良的自由事业。她特意按照沈阳大帅府的样式装修了一栋位于加州的别墅,希望未来某一天能让张学良重获自由,过上安稳的生活。
即使在离婚之后,于凤至依旧称呼张学良为“汉卿”,并通过书信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她曾对子女说道:“我生是张家人,死是张家鬼。”这份坚定的信念贯穿了她的整个晚年生活。临终前,她坚持将自己的名字刻为“张于凤至”,并在墓碑旁预留位置,兑现了“死后同穴”的承诺。赵一荻后来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不禁感叹:“凤至大姐是我见过的最伟大的女性。”
张学良的囚禁与软禁,是于凤至一生最大的痛楚。她曾试图通过美国政界施压,解救被困的丈夫,但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强硬立场,她的努力最终化为泡影。晚年的于凤至常对子女说:“如果当年我能救他,我愿意用生命去换。”
1990年,于凤至在弥留之际,仍紧握着一张与张学良的合影,喃喃自语:“汉卿,你怎么还不来?”遗憾的是,直到次年,张学良才获得许可赴美探望亡妻。当他站在墓碑前时,长跪不起,泣不成声,口中喃喃低语:“此生无憾事,唯负此一人。”
于凤至的一生,始终在爱情与责任之间挣扎。她深爱张学良,却不得不接受一段由家族安排的包办婚姻;她全力支持张学良的事业,却因病痛与囚禁被迫分离。这种矛盾最终化作了她墓碑上永不磨灭的深情。
于凤至与张学良的结合,从一开始便缺少爱情的基础。张学良曾在自传中坦承:“我从未真正爱过凤至,她只是我的姐姐。”这样的情感错位注定了一场悲剧性的婚姻。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于凤至的命运被政治与战争所裹挟。她想拯救丈夫,却受限于自身的身份与地位;她渴望自由,却又因疾病缠身而困于异国。她的挣扎,正是无数旧时代女性的缩影。
张学良的多情与优柔寡断,进一步加深了于凤至的痛苦。尽管他曾评价于凤至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但这句迟来的肯定,终究未能改变他的选择,转身投入赵一荻的怀抱。
于凤至的一生,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旧时代女性在婚姻、政治与命运中挣扎的真实写照。她用行动诠释了“深情”与“成全”,却因时代的局限性,未能实现“生同衾,死同穴”的誓言。
参考资料:
《苏州广播电视报》苏州广播电视报社 · 2016-01-29 《于凤至 一直等张学良到93岁 至死都是输家? 》
塞北名媛”于凤至 · 吉网(中国吉林网) 2023-11-16
来源:史史爱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