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少帅》里面的很多故事都是杜撰的,认真你就输了。张学良在皇姑屯事件前,并没有任何战功和政绩。张学良常年因为吸毒,在皇姑屯事件前,身体消瘦,全身都是针眼,还喜欢找小三和打麻将,不知道哪天就会死掉,只要张作霖脑袋正常肯定是不会选择张学良当继承人。
《少帅》里面的很多故事都是杜撰的,认真你就输了。张学良在皇姑屯事件前,并没有任何战功和政绩。张学良常年因为吸毒,在皇姑屯事件前,身体消瘦,全身都是针眼,还喜欢找小三和打麻将,不知道哪天就会死掉,只要张作霖脑袋正常肯定是不会选择张学良当继承人。
张作霖选择的继承人很可能就是张学良的亲弟弟张学铭,张学铭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还是中国驻日武官,如果不出意外,张学铭还要进入日本陆军大学学习。张作霖突然遇刺,只有50多岁,如果没有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还能干个十几年,到时候让张学铭接班也不是不可能。张学良正经事不做,任人摆布,造成了郭松龄反奉的后果,张作霖那时与张学良的冲突已经到达一个临界点,之后张学良就已经退出奉军的权力中心。
杨宇霆在郭松龄反奉时,就被张作霖派往大连搬日本救兵,郭松龄是被日军炮兵压制下,自己的炮兵又全部叛变的情况下被消灭。之后杨宇霆就受到张作霖的重用,张学良就被排除在奉军权力中心之外。
皇姑屯事件,有个很重要的人物就是河本大作。河本大作自己说,张作霖是被他暗杀的。小昭国矶证明,曾听河本大作本人说过。但东宫铁男自己也说张作霖是被他暗杀的,森岛守人证明,曾听东宫铁男本人说过。而河本大作是策划者,东宫铁男是执行者,这个说法其实既不是河本大作本人说的,也不是东宫铁男本人说的,而是森岛守人说,他听东宫铁男说的。另外所有的回忆录,都不是当时的文字记录,而是时过境迁之后的回忆。所以一定会存在无意的或者故意的记忆偏差。比如埋放炸药的地点,是满铁线与京奉线的交叉点,满铁线在桥上通过,京奉线在桥下通过,这么重要的关键细节,河本大作居然给记错了。
回忆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但还不能说就是确凿的证据。比如东宫铁男的日记,是后人几十年后整理出版的,而且其中最关键的5月28日至6月9日的日记是缺失的。所以也有人怀疑,所谓东宫铁男的日记,究竟是不是真的就是出自他本人的当年的文字记录?再比如,最重要的证人——河本大作的回忆录是在其死后才出版的。河本大作在日本投降后并没有回日本,而是留在中国,投靠了阎锡山,担任西北实业建设公司的顾问。1949年太原解放后成为战犯,1955年病逝于太原战犯管理所。所以河本大作的回忆录,实际上是他在战犯管理所关押期间的交代材料。
如果根据现场照片显示,火车的正上方被炸飞,桥上满铁路轨和桥梁完全掉落,但桥下方京奉铁路的地面却毫无损伤。由此推断,炸药很有可能是事先安置在了火车的天花板或者车顶上,而不是埋在铁路交叉点的桥墩上面。所以暗杀张作霖的最大的可能,是张作霖阵营的内部人士所为。很有可能就是南京国民政府策反的张作霖亲信卫兵,当列车在天津停靠时安装了炸药,炸死了张作霖,嫁祸日本。
张作霖遇刺,使东北的政治权力出现了真空。而张学良并不是必然的毫无争议的继任者。因为即使东北军中张学良的拥护者,实际上也是借拥立张学良对抗制衡所谓实权派。而且不管是谁暗杀了张作霖,如果结果是张学良继任,张学良就同样处在危险之中。所以张学良必须迅速的确立其权力的合法性,才能避免被架空,被推翻,甚至继续被暗杀的风险。
东北易帜并不是为了所谓国家统一的民族大义,也不是因为仇视日本,替父报仇。而是张学良集团与蒋介石集团的一笔政治交易。对蒋介石而言北伐取得最终的胜利,国家获得了名义上的统一。国民政府成为中国唯一且合法的政府。而对张学良而言不仅结束了战争,为东北带来了和平。其权力还得到了外部势力也就是国民政府以及支持国民政府的英美等列强的承认。而且其名义上还成为了全中国位居第二的政治领袖。
日本并不反对张学良继任。反对东北易帜。张学良集团说服日本的理由,表面上是为了针对苏联与国民政府联手反苏反共。实际上是因为张学良集团也都是亲日派,而且东北易帜只是名义上的国家统一,实际上仍旧是东北自治。也就是说,东北易帜其实是东北内部权力斗争的需要,而不管张学良集团能否胜出,东北事实上都是掌握在亲日派的手中。所以才打消了日本的疑虑,取得了日本所谓的谅解。
皇姑屯事件以后,杨宇霆最大的政治对手就是张学良。在杨宇霆的授权下,常荫槐购买了数量巨大的捷克式武器,准备在黑龙江谋反。杨宇霆和常荫槐还时不时给张学良施压,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权利,杨宇霆不杀那还真没有天理了。张学良在1929年的1月10日,秘密处决了杨宇霆与常荫槐。这种极不寻常的非常手段,只能说明尽管东北易帜,但是张学良的权力还是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甚至陷入了危机。张学良集团是迫不得已才不得不放出这种风的胜负手。因为这等于是逼着中间派站队反对派造反。如果不能控制住局面就会陷入内乱。
中东路事件,实际上是借着反苏名义收拾了黑龙江的杨宇霆和常荫槐的势力,使张学良可以控制黑龙江。虽然战败,但张学良的权力却因此暂时渡过了危机。因为如果说蒋介石是想借反苏加深张学良对中央政府的依赖,那也可以说张学良同样是借反苏在换取中央政府对其权力更强的支持。
所以如果从张学良政治集团的视角来看,张学良也利用了蒋介石。中东路事件也可以说是达成了基本目标。从常理而言,越是年轻的政治领袖,应该是越容易被其智囊团所左右,而不是相反。因为越是缺乏经验的政治领袖,就越是需要通过所谓众议,确立其决策的合法性。而历史事实也可以证明中东路事件,是张学良政治集团内部反复谋划并反复讨论评估才最终决定的。
而且其实早在1928年底就开始了最初的行动。苏联驻日大使早在1929年的1月就与日本秘密接触 ,苏联方面打算贱卖中东路给日本,从而破坏中国进攻中东路的企图。日本方面的回复是保持中立,拒绝南满铁路给东北军运兵,造成辽宁和吉林的东北军无法北上支援黑龙江的东北军,整个战争期间,都是黑龙江的东北军和苏军单打独斗。
张作霖是突然遇刺,张学良是匆忙继任,当时只有27岁,之前既无政绩也无战功也没经验,但上任之后的张学良连出重手,东北易帜,处决杨宇霆、常荫槐以及中东路冲突都是在短短的一年之内发生的。事实上张学良上任两周东北易帜工作就启动了。7月初易帜谈判就已完成,因为日本直至年底才表示不干涉,才正式宣布易帜。而几乎就是在宣布易帜的同时,收回中东路与处决杨宇霆常荫槐的划,就开始启动了。所以这些事件很有可能是同时谋划的。它们之间彼此也是相互关联的。其最终的指向其实都是确立张学良权力的权威,从而彻底瓦解反对势力。
中东路事件之后,张学良为了解决南满铁路和中东路受到苏联和日本控制的问题,提出了东北铁路和港口十年的建设计划,在1930年引入了英美资本开工修建,1930年5月葫芦岛港开始动工,彻底打通黑龙江到葫芦岛港口的铁路运输通道。但是这也造成了中东路、大连港和南满铁路的持续性亏损,引起了苏联和日本强烈反对,给后来的九一八事变埋下了隐患。
来源:喜欢历史的诺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