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广昌县头陂镇横田岗村的一处台地上,山势磅礴,俯瞰四周数十里风光,高地独露其顶,当地人称之为旺山。山腰清泉潺潺,在苍松翠柏掩映下,一座雕像矗立,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雕像后方有一座六角石亭,正面有“符竹庭烈士纪念亭”字样,庄重而肃穆,此处纪念的是红一军团
在广昌县头陂镇横田岗村的一处台地上,山势磅礴,俯瞰四周数十里风光,高地独露其顶,当地人称之为旺山。山腰清泉潺潺,在苍松翠柏掩映下,一座雕像矗立,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雕像后方有一座六角石亭,正面有“符竹庭烈士纪念亭”字样,庄重而肃穆,此处纪念的是红一军团1师1团首任政委、杰出的八路军高级将领、优秀的政治工作者和军事指挥员——符竹庭。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十六年的革命生活,未曾有一日放下杀敌武器,历尽险山恶水,万里长征,艰苦奋战,坚持敌后,其忠于人民革命事业,弥久愈坚;果敢顽强,英勇壮烈;确是我黄帝子孙,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这是时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副政治委员黎玉、政治部主任萧华联名为符竹庭题写的挽词,寥寥数语,是对他一生的高度赞誉,也是他革命精神的真实写照。
符竹庭1912年在广昌县头陂镇边界村出生。苏区时期,在著名的雪山岽和猫咀峰守备战中,符竹庭指挥一个团浴血奋战,打退敌人的多次凶猛进攻,胜利完成了守备任务,中革军委授予该团“顽强守备团”称号。1934年2月,时任红一军团1师1团政治委员的符竹庭与团长杨得志率部在黎川县西南的三岬嶂执行阵地防御任务,与国民党军第94师激战一天一夜。面对敌人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和步兵的轮番进攻,符竹庭临危不惧,亲赴红2营主阵地指挥作战,击退敌人多次多路进攻,全营官兵仅余百人仍死守阵地,岿然不动。最终,在符竹庭的率领下,守军与突击部队协同反击,将敌军一个整师全线击溃,取得战斗胜利。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符竹庭任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6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斗。他是冀鲁边、鲁西和山东滨海区等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经常与战士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这种和风细雨般的工作方式,有效提高了指战员的思想觉悟,增强了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符竹庭不仅政治工作出色,军事指挥才能也极为卓越。1943年1月,山东郯城的日伪军企图围剿八路军滨海机关,符竹庭运用“翻边战术”,率重兵攻打郯城。他趁敌人后方兵力空虚,出其不意直捣敌军老巢,歼敌1000多人,缴获的装备物资足够补充山东军区三个团。11月,时任中共滨海区党委书记兼滨海军区政委的符竹庭率突击队员攻克赣榆城。他与司令员陈士榘制定了“军事打击、政治争取、里应外合、全歼敌人”的作战方案,率部急行军抵达赣榆城下,通过里应外合,迅速突入城内。在战斗中,面对负隅顽抗的日伪军,符竹庭巧用政治攻势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策略,最终歼敌2000余人。11月26日,日伪军偷袭滨海军区机关驻地——赣榆县西北黑林乡马旦头村,符竹庭在率部反击时身负重伤,经抢救无效牺牲,时年31岁。
“符竹庭同志永远活着”
符竹庭的牺牲,让军民悲痛不已。原滨海军区第二军分区政委、国务院原副总理谷牧挥笔写道“在千百万人民心里,符竹庭同志永远活着”。2014年9月1日,符竹庭被列入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如今,行走在广昌城乡,以“竹庭”命名的地标随处可见——符竹庭烈士纪念亭、竹庭公园、竹庭路……这些不仅是城市的记忆坐标,更是符竹庭精神的象征。每逢清明、“七一”、抗战胜利纪念日等重要节日,干部群众、中小学生在苍松翠柏间聆听符竹庭“战士们要英勇杀敌”的教诲,感悟他“没有坚强的党性,就没有坚强的革命意志”的赤诚宣言。那些镌刻在纪念碑上的文字、流传在街巷间的故事,早已化作流淌在广昌人血脉中的基因,融入城市发展的脉搏,成为推动“美丽莲乡·幸福广昌”建设的不竭动力。
符竹庭的思想政治工作传统,已深深融入广昌的基层治理,为新时代的群众工作注入澎湃动力。当地创新推行的城乡“三长”联动为民服务机制,推动党员干部沉到田间地头、走进社区楼栋,如当年符竹庭深入连队一般真诚倾听民声,把“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落到实处。“零号员工”为企服务机制让企业切身体会到“有困难找组织”的暖心支持,这正是对革命先辈“扎实深入工作作风”的新时代诠释。在基层党建“书记领航”行动中,党员干部以符竹庭“果敢顽强”的劲头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让每个支部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用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英雄“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战斗精神成为广昌上下攻坚克难的精神密码。面对产业发展瓶颈,广昌人立足“莲乡”特色,将千年莲文化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有机白莲、茶薪菇等特色农产品从田间地头走向全国市场,农村电商、直播带货让“广昌味道”香飘万里,而五万物流人闯荡四方的身影中,更蕴藏着不服输、敢拼搏的英雄底气。在“工业强县、农业立县”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弘扬符竹庭“亲抓实干”的优良作风,修道路、架桥梁,将一条条致富路修进偏远山村,让革命老区的土地结出富民硕果。
红色基因更让广昌的文旅发展独具特色。当地成立红色研究会,深挖符竹庭等英烈事迹;修缮红军指挥所、战斗旧址,让每一处红色遗迹都成为“活教材”;广昌孟戏与红色故事同台演绎,形成“红、古、绿”交相辉映的文旅格局。高虎脑红军烈士纪念碑前,瞻仰者们肃立凝望,在无声的静默中追忆英烈,从当年“顽强守备”的铁血精神里汲取着信仰力量。
从红色热土到生态莲乡,从革命岁月到振兴新程,红色基因不囿于历史故纸,不限于往日勋章,而是深深融入百姓日常,生生不息。今日广昌,将红色基因绣进新时代的脉络,富而守“廉”,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推进作风建设,严字当头、清风长存,赓续符竹庭“坚强党性”的红色血脉。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