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评人集体破防!成都车展“断供“差旅费,车企:没钱陪你们玩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1 10:59 3

摘要:今年成都车展,网上吵得最凶的不是新车有多拉风,而是车评人集体喊“没子弹了”。

跑一趟车展赔几千,连个火锅都没人请,这买卖谁还愿意做。

今年成都车展,网上吵得最凶的不是新车有多拉风,而是车评人集体喊“没子弹了”。

有媒体人算账,从长三角飞成都,机票三千,酒店一千五,内容还得在两平台发,8小时忙到脚软,收入却是500块。

差旅费自己填,还得看平台流量脸色。

去西博城那边的酒店一搜,常住的地儿平时三百多,展会期间直飙三倍,有些早早就订光了。

不止一个人说,这趟下来赔钱还惹气,连个象征性的交通补贴都没了。

引爆话题的是个知名汽车博主,他晒出邀请函,里面明确没有机票酒店报销。

直接一句“没子弹就别打仗”,一下把圈子里三十多家自媒体炸出来。

大家都说自己同样遭遇,抱怨声此起彼伏。

车企的回应倒也干脆,意思就是钱紧,只能勒腰过日子。

一家新能源车企老板更直接,“炫排场,不如保命”。

今年行业统计里,新能源车企的营销花费少了四成多,是公开的数据,不是空口白话。

有合资品牌的市场总监爆料,他们去年给某车展投了两百万的媒体费,带来的潜在客户还不到百分之一。

他直白说,还不如去找抖音知名车评达人做试驾,见效快。

这种算账方式,从企业角度看没错,投资回报率太低。

但另一面,过去车展少不靠媒体吹捧,现在短视频、直播太普及,观众直接刷到真实测评,多了对比,宣传口味变了。

有网友站在消费者角度,说车企省下的钱,也许能让车便宜点,买车人才是真受益者。

也有人反驳,没有媒体的专业报道和全景解读,车展就沦为卖场,大家抢着吆喝促销,没了看点。

500块的激励金更成了笑话,有车评人说,这点钱可能连视频后期剪辑费都不够。

今年的车展还真不一样,以前必到的豪华品牌统统缺席,BBA这种名字大得不能再大的,没带全球首发车来,而是做区域路演。

过去必看的概念车几乎绝迹,展台全是直接能买的量产车。

车企表态很实际——来是为了卖车,不是烧钱玩花架子。

也有尝试新玩法的,比如有自主品牌搞了个线上“元宇宙车展”,官方说有一个多亿人在线观看。

成都车展还搞了个“技术发布会”,承诺现场亮相5项全球首发的新技术,想用核心产品而不是排场吸引人。

事情就僵着,一边车评人埋怨没补贴难办事,一边车企说自己没钱陪你们玩。

这事放几年前想都不敢想,车企请媒体吃饭、住五星、安排大巴接送,那是常态,而今天这些变成了奢侈。

编辑走访认识的几位老记者,他们也说气氛变了,以前来车展是行业大聚会,现在更像一场冷冰冰的生意对接,没什么社交意味。

从产业角度看,这背后是汽车市场竞争压力陡增,加上新能源品牌扎堆上市,价格战一轮接一轮。

营销预算首先被砍,车展这种无法直接带动销量的项目成了牺牲品。

从内容生产者的角度,平台变现逻辑也变了,500块的任务金更多是象征意义,真正能让人跑远程报道的动力没了。

而且观众的注意力分散,短视频一刷就是几十个汽车相关频道,谁还守在车展直播间里看一下午。

这意味着,如果车企真要找人带节奏,不会再花大价钱请几十家媒体平均分汤,而是针对性地投在几个效果显著的大号身上。

但这也带来另一个问题——汽车行业的报道生态被压缩,声音容易变得单一、片面。

不少业内人担心,一旦只剩下所谓的“带货型”测评,深度解析、对比分析的内容会越来越稀缺,长期看对行业健康发展并不利。

有人打比方,现在的车展更像年货市场,讲究的是“今天就能下单提车”,而不是展示未来趋势。

这种变化到底好不好,还真是见仁见智。

以前的热闹有它的意义,但当钱袋子鼓不起来,理性算账成了必选项。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车企省钱办展和媒体赔钱报道之间,谁更该先做出让步,对此你怎么看?

来源:爆浆小太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