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价收益新算法?400GW大基地真成“黄金地”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2 10:17 2

摘要:大基地的建设目前正全面提速:根据国家发布的《三北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光伏治沙规划(2025-2030年)》,其中明确253GW光伏新增规划以及“十四五”期间确定牵头企业的170GW沙戈荒基地,“十五五”期间,沙戈荒基地的开发、投资规模预计将超400GW。

光伏下一步怎么走?

其中的一个颇具争议的答案是:沙戈荒大基地。

大基地的建设目前正全面提速:根据国家发布的《三北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光伏治沙规划(2025-2030年)》,其中明确253GW光伏新增规划以及“十四五”期间确定牵头企业的170GW沙戈荒基地,“十五五”期间,沙戈荒基地的开发、投资规模预计将超400GW。

然而,如此巨大的装机规模背后,大基地在生态、经济两本账上的难题却一直被光伏从业者诟病,也一直没有找到好的办法。

8月22日当天,由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光伏防沙治沙专业委员会、光伏們主办,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联办的2025年沙戈荒光伏融合发展论坛,为沙戈荒日后的发展带来了新思路。

三北黄金地,似乎有指望了!

光伏怎么建?首先避开治沙误区

光伏内卷成这样,产能过剩、发电不稳等各种问题一大堆,现在还要搞沙戈荒大基地,目的到底是什么?

从大的角度来讲,是国家能源转型迫在眉睫。作为一定程度上的贫油国,我国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对外依赖度很高。

数据上看,2024年我国原油进口量占国内原油消费量的比重仍然保持在72%左右;天然气也是一样,2024年,我国天然气对外采买度小幅提升至42%以上,但在国际局势动荡、地缘冲突不断的情况下,能源进口并不是长远之计。

2024年能源进口量及增速

在能源安全方面,摆脱传统能源束缚推动风光新能源的发展,哪怕在行业下行周期也依然是重中之重,沙戈荒作为发展风光电力最为理想的地区,其风能、太阳能资源占全国60%以上,理想情况下,全部建成光伏项目后的年发电量能达到130万*69/76=118万亿度电,远超全国人民的用电量10倍以上。

用大基地新能源逐渐代替传统能源将是“十五五”期间的重要任务之一。

从生态角度来讲,中国沙戈荒地区总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生态治理同样迫在眉睫,但从本次大会讨论内容来看,光伏治沙在生态治理方面普遍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只要在沙戈荒建大基地搭配治沙工程,就能够在发电之余改善生态环境。

但事实并非如此。在进行光伏治沙前,对生态环境的评估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一方面是沙、戈、荒三者地貌和特点都不同,其植被、地面含水量等数据会直接影响到项目建设规划,另一方面是广袤的沙戈荒地区,不同地方气候及降水量也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地考察。

所以前期评估就需要从各地土地湿度、绿度、沙度、盐度等多方面进行考虑评判来进行“对症下药”。

从某央国企在沙戈荒设立的研究区数据来看,2018年前已建设电站场区内沙化程度明显高于周围环境,说明光伏电站在建设初期会对当地土壤造成比较严重的破坏,但另一方面,光伏电站厂区内地表温度明显低于周围环境,而有利于植被生长。

2018年-2022年间,该光伏电站相对RESI值(遥感生态指数)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说明项目建设初期会破坏地表和植被,但随时间推移植被会得到逐步恢复,但恢复至原先程度周期可能至少1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近年来三北地区调研数据,中国北方陆地水储量呈减少趋势,地下水匮缺是主要影响因素。据专家介绍,造成这方面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尤其灌溉的增加,在此背景下,如果在荒漠化地区盲目开展大规模植被绿化,比如采用高耗水的植被修复模式,反而会超出地区生态承载力,会对陆地水储量造成负面影响。

目前在青海戈壁上试点的一些项目也证明了,在原先植被较少或基本没有植被的地方进行治沙作用相当有限,前期投入治理的成本大概率都会被浪费。

另外,荒漠地区原本生态较为敏感脆弱,就当前一些试点情况来看,沙戈荒地区原本绿度较高的地区更适合开展光伏项目,而绿度不高的地区盲目开展光伏治沙不仅可能达不到生态治理的效果,反而可能进一步破坏原有植被。

好消息是,包括国家电投在内的企业在当前沙戈荒实践上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也更加厘清光伏治沙的方向:能建光伏的土地依然极其广袤,但在生态治理上则需要更科学、更精细的方案。

比如国家电投在乌兰布和沙漠生态综合治理示范项目先导项目中,成功建设了300亩光伏治沙实证平台,通过各类生态环境指标监测,来实证不同治沙技术、植物、水资源等条件下对于光伏治沙的最佳方案。

蒙草集团目前已通过保存大量种子和土壤资源,针对39个区域提供差异化的修复方案,搭配土壤修复产品与智能化机械,未来光伏治沙将在本土化种植、管理利用方面均形成标准化的模式,而经过遴选和培育的植被不仅不会干扰到光伏发电,还能够在固沙修复土地之余形成饲草种植、畜牧养殖等“光伏+”新路子。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宋艳梅博士也分享了相关经验成果,华能基于投运的沙戈荒项目,从植物选择到光伏空间配置,以及在长效固沙材料和防风蚀、风化等防护体系这块都取得了较大进展。

中广核南疆万亩治沙项目现在也在分阶段推进,现在已经在多个典型区域探索出5种不同治沙模式,在实现沙地复绿的同时带动当地就业和产业发展。

基于这些打头阵的行业龙头们的光伏建设和治沙经验,未来沙戈荒大基地的建设进程将进一步提速,势必将成为光伏自救的全新路径。

全新电价算法?经济效益有盼头了

伴随136号文后电价下降的趋势,后续沙戈荒光伏建设的成本管控越来越受到央国企开发商重视。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沙戈荒大基地单体规模大、土地性质明确以及国家支持力度大的特点,在开发建设上的成本其实远远低于常规项目。

比如沙戈荒基本不存在土地两税的风险,拿青海某沙戈荒项目作为参考,土地租金成本只有100~200元/亩。在EPC招投标情况方面,“十四五”部分沙戈荒基地EPC价格基本在1.7~1.8元/W。

除了开发建设成本以外,大家关心的电价、限电等问题目前也有了新的解决思路。

比如近期新疆华电天山发电有限公司、新疆重能电力开发有限公司正式签订的坤渝直流配套电源联营协议,目前是我国首条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外送特高压直流完成联营协议。在电价方面,大基地采用的是“联营交易”机制

具体来说,就是准东沙戈荒基地会和配套的煤电共同作为联营体,就像一个“电力超市”,作为一个整体来和顾客谈交易订单,而不再是以前各个地方发电企业独立参与市场,像“零售店”一样各自交易。

如此一来,用户买到的是一份“电力综合套餐”,在这个套餐内,各电厂负责和调度机构签订并网协议,但履责方面是由整个联营体来承担的,就是说联营体和送端市场责任界面更加清晰,而不再会像过去一些跨区交易一样造成责任不清或者利益分割的问题。

对于用户来说,联营交易机制不仅降低了用户购电风险,还能通过市场机制来优化资源配置。比如说火电、储能可以通过内部交易来实现灵活调峰,来保证外送曲线稳定通畅。

当然,目前联营交易机制是针对该坤渝直流案例,由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创新提出,而其他地区目前也在探索新的电价算法。有消息称,沙戈荒配套外送基地项目,电价可能会执行单独价格政策而非136号文下的机制电价

比如目前甘肃发改委印发的《甘肃省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中就明确,在电量规模、机制电价和执行期限上,6月1日前存量项目并不包含沙戈荒基地项目

同时5月16日国家能源局西北监管局下发的《关于印发《西北区域“沙戈荒”大基地配套电源短期平衡市场运营规则(试行)》的通知》也明确,配套新能源单元可选择“报量报价”或“报量不报价”方式参与市场。选择“报量报价”时,申报要求同配套火电日报价,这或许就是在为后续沙戈荒大基地电价政策做先行铺垫。

根据已出台的政策以及相关机构对于大基地经济性测算,100%全电量参与现货市场的情况下,项目资本金内部收益率为负,基地难以合理回收工程投资,因此收益方面主要需要以中长期合约为主。

在这种情况下,各大基地资本金内部收益率大概在6%~19%之间,基本可以满足电源企业投资收益率要求。而由于现在送受两段价差比较大,目前大基地普遍按“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建立“1:1分享分摊机制”,即平均分享或分担推算电价与受端(送端)基础价之间的价差收益或费用,如果按送受1:1共享共担方式,大部分大基地资本金内部收益率也能保持在6%~14%之间。

据相关数据统计,2025年前新能源市场化消纳占比需超50%,2029年要实现全面入市。对于三北沙戈荒大基地来说,诸如联营交易机制、跨省中长期交易以及省内现货市场结构,能够将西部的绿电直接和东部负荷中心对接,破除省间壁垒。

目前,山西就通过省间交易系统将新能源外送范围扩大至23个省份,2024年跨省交易电量达1.4万亿千瓦时,在此基础上,沙戈荒大基地将进一步借鉴经验,联营交易等创新机制或许还将进一步铺开。

生态+经济融合,“光伏+”又要起飞了

在解决生态、提升大基地绿电价值的同时,融合实践成为这次大会上另一个亮点。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模式更是被玩出花了。除了目前业内比较熟知的牧光互补模式,还能开发出“光伏+养蜂”“光伏+中药”等新玩法。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何继江博士通过对各地沙戈荒以及试点基地的考察,提出可根据不同选址特点针对性打造生态方案:

牧光模式下,可以和当地牧民建立合作关系,板下种植牧草在中后期适度放牧增加收益;光伏+中药模式下,则可以在板下种植甘早、苦豆子、麻黄草等耐旱或耐盐碱的中药材,形成“种植-收购-加工”产业链;光伏+养蜂模式则可以选取苦豆子等固沙植物,吸引蜂农入驻大搞蜂蜜等特产来提升收益。

与此同时,隆基绿能、中信博、一道新能等企业也针对沙戈荒大基地的融合实践开发对应产品。比如隆基BC电池经过四次技术迭代,效率已达27.8%,且具备大规模产业化价值,针对当地日照强、白天久的特点实现组件正面无栅线+背面PN间距小的特性,光伏在局部遮挡情况下也有比较显著的发电增益,在银川实证基地最高可达20%。

其UV衰减低的特点,也使产品更适配沙戈荒等强日照环境,更优的温度系数也带来显著的发电增益。

中信博则推出跟踪系统与柔性支架解决方案,在沙戈荒地区大风、大雪环境下实现多重保护并进一步降低成本,在鄂尔多斯蒙西电站实测峰时,也产生了比较显著的发电增益。

此外,光伏组件机器人+可升降光伏作业智能平台、光伏清扫机器人等创新产品也纷纷亮相,直面国家沙戈荒战略下产生的全新应用场景。

诚然,136号文施行首年,在电价、规则、电量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影响下,新能源投资几乎进入“万马齐喑”的境地,但沙戈荒作为贯穿“十四五”、面相“十五五”的新能源开发高地,将在相关政策、产业以及特高压电网加速落地中,焕发出全新的业态和生机。

来源:能投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