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4日,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的发言冲上热搜。这位经济学家直言:"想要提振消费,先得让大家口袋里有钱!"他提出的"收入分配+工资增长+社会福利"三件套方案,瞬间戳中了无数年轻人的心——毕竟谁不知道,月薪五千要还三千房贷的日子,哪来的底气
图片1:刘元春论坛发言截图
3月24日,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的发言冲上热搜。这位经济学家直言:"想要提振消费,先得让大家口袋里有钱!"他提出的"收入分配+工资增长+社会福利"三件套方案,瞬间戳中了无数年轻人的心——毕竟谁不知道,月薪五千要还三千房贷的日子,哪来的底气消费?
情感观点:当专家不再谈"刺激消费"而是谈"保障收入"时,或许我们终于开始正视问题的本质了。
图片2:银行消费贷调整新闻截图
就在刘校长发言前一天,中国银行突然把消费贷额度从20万提到30万,工商银行更是允许最长7年还款。表面看是"雪中送炭",但刷着手机等外卖的小张苦笑:"现在连信用卡都还不上,谁敢再借30万?"
图片3:工资必须涨
评论区炸出了人间真实——
◆ 有人算账:"涨500块工资比给30万贷款实在"
◆ 宝妈吐槽:"孩子补习费占了一半工资,提额度不如降学费"
◆ 应届生自嘲:"工资还没花呗额度高"
◆ 最扎心的是这条:"消费贷越方便,越像给穷人挖的温柔陷阱"
普通人视角:当“借钱容易还钱难”成为共识,提额政策反而成了照妖镜——照出房贷压垮的80后、花呗缠身的90后、还没工作就背学贷的00后。
图片4:网友激烈讨论截图
这场讨论最魔幻的对比出现了——专家在论坛上谈「未来保障」,银行在后台调「借贷额度」,而打工人在评论区写「生存日记」。
图片5:社会福利保障
有人翻出十年前报道,标题赫然写着《消费贷助力美好生活》;再看今天热评第一的"借30万治不好我的穷病",突然就懂了什么叫时代的参差。
当「提高额度」遇上「缩水工资」,当「刺激消费」撞上「不敢生病」,或许真正该思考的是:我们需要的究竟是更大额度的借贷自由,还是更有尊严的赚钱底气?
◆ 支持派:消费贷给普通人应急周转的机会
◆ 反对派:高额度正在制造更多隐形贫困
◆ 中间派:先把菜市场自由实现了再谈其他
来源:纪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