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光明日报》头版报道了北京林业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事迹,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中国新闻网、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等众多媒体也纷纷聚焦,对支教团成员开展教育帮扶及乡村振兴活动事迹予以点赞认可。
近日,《光明日报》头版报道了北京林业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事迹,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中国新闻网、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等众多媒体也纷纷聚焦,对支教团成员开展教育帮扶及乡村振兴活动事迹予以点赞认可。
此次获得表扬的北林大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共有24名成员,他们于2024年8月分赴河北阜平中学、科右前旗第二小学等六所学校,开启支教征程。他们教授课程丰富多样,涉及数学、语文、英语等10余门,周课时达329节,覆盖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3000余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支教团成员积极向老教师请教,注重因材施教,心系家校沟通,开展“手牵手·心连心”帮扶活动,为学困生量身制定成长规划。在课堂之外,他们发挥专业优势,带领学生开展特色社团、多彩研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
不仅如此,研究生支教团还联合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西部梦想信箱活动,通过“一对一”书信往来,为学生提供倾诉窗口,解答困惑。活动开展10年间,1781名北林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覆盖服务地学生1781名,传递书信14248封。他们还协助开展教育部“数字支教”项目自然教育类别《植物的奇妙世界》《生态探秘》等五门课程设计,参与北林大定点帮扶旗县内蒙古科右前旗助农直播、文旅宣传等乡村振兴实践活动,用实际行动助力地方发展。
在北林大这支出色的支教团队中,“00后”徐梓萌的故事或许最为瞩目。作为现任北京林业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她本科期间就与科右前旗结下不解之缘。大二前往草原进行为期两个月的野外调查工作;大四期间,跟随支教团前往科右前旗参与草原保护日宣讲活动,与兴安北京小学的小朋友在城中草原一起科普植物。看到孩子们的眼睛亮得像草原上的星星,这更加坚定了徐梓萌支教的决心。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4年8月,初到兴安北京小学的徐梓萌带着精心准备的教案走上讲台,却在第一次月考后陷入沉思:所带班级学生英语成绩不佳,学生甚至对自身产生怀疑。但她没有退缩,向当地教师取经,设计分层练习题,开发趣味教学法,独创“单词加码大比拼”游戏,启动“学业跟踪帮扶计划”。在她的努力下,班级英语成绩大幅提升,优秀率突破63.4%,两度荣获年级桂冠。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除此之外,徐梓萌还发起书信结对项目,成为连接北京和内蒙古两地的“心灵信使”,让187名草原孩子与北京志愿者成为笔友。她带领支教团将“数字支教”课堂搬进草原,通过互联网让北京林业大学的“植物认知”“生态保护”课程跨越千里,在农牧区孩子心里种下绿色种子。更为重要的是,在支教过程中,她还经历了无数个人生“第一次”,第一次组织45名学生参与北京林业大学“社团嘉年华”的云录制;第一次带着孩子们在-20℃的冰雪研学中测量冻土;第一次以“兴安盟文旅体推荐官”的身份推介草原文化……如今,她设计的“手牵手·心连心”成长规划已覆盖科右前旗80余个家庭,她也用自己的付出、爱与责任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和信任。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其实,在北京林业大学,像徐梓萌一样无私奉献、勇于实现价值的青年学子还有很多。学校自2000年起累计派出356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前往内蒙古科右前旗、伊金霍洛旗、阿鲁科尔沁旗、云南景谷县、河北阜平县等三省五地开展支教工作,其中114名研究生作为“林翼”教育帮扶团成员,被派往科右前旗,助力定点帮扶工作。25年来,研究生支教团培养学生3.6万人次,授课超10万课时,实现全学段、全学科、全类型覆盖,多名成员获评服务地“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志愿者”“荣誉公民”“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
北林大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们,以灼灼青春奔赴西部热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教育的真谛。他们活跃在三尺讲台,不断探索创新教育形式,为偏远地区孩子们的成长助力,他们的支教之路,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理想与信念的传承。未来,将有更多北林大青年投身支教队伍,把乡村振兴的精彩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教育的火种可以无惧地域、尽情点燃。
素材来源:北京林业大学官网、《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网等
来源:北京林业大学本科招生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