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石河头,薪火永相传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2 09:33 1

摘要: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80多年前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武工队以“怀中利剑,袖中匕首”之姿,书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8月24日,记者走进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石河头村,探访国内首家以武工队为主题的抗战展陈馆——石河头武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80多年前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武工队以“怀中利剑,袖中匕首”之姿,书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8月24日,记者走进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石河头村,探访国内首家以武工队为主题的抗战展陈馆——石河头武工队展陈馆。曾经,这里是松山子武工队指挥分部,武工队员在此谋划战斗、浴血抗争;而今,小村落蝶变文化生态名村。红瓦映绿树,旧迹焕新颜,历史与现实在此交织,见证着一座乡村在红色基因滋养下的生生不息。

不忘来时路

石河头村,坐落于铁橛山南麓,经600余年的历史沉淀,让这座村落自带古朴厚重的气质。回溯过往,先人沿河而居、依山栖身,捡石垒屋、拓荒耕种,在这片植被丰茂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石河头村”因此得名。因古时战乱频发,村民世代习武以保家防身,“武术之乡”的美名曾传遍十里八乡。

“北山张、大泮逄,山里几村杨。”这句在当地流传的顺口溜,所指的正是抗战时期西海岸地区几处承载红色记忆的村落。其中“北山张”所指的,便是以武术闻名的石河头村。由于村子北依陡阳山,且村民身怀世代相传的过硬武艺,这里成为松山子武工队前线指挥分部的驻地。

危难之际,素来侠肝义胆的石河头村村民挺身而出。张济福、张砚臣、张德仁、张德文、张曰俭等村民率先响应号召加入武工队,在抗敌一线奋勇作战,逐渐成长为队伍中的骨干力量。

彼时的武工队,是插入敌人心脏的“尖刀”。他们或在根据地边缘开展反“扫荡”、反“蚕食”斗争,或潜入敌占区搜集情报、执行锄奸任务,以灵活机智的战术打击日寇与伪军的嚣张气焰。在西海岸地区,胶南武工队、松山子武工队和铁山武工队威名远扬,在敌占区大显身手,使敌伪人员闻而生畏。

展陈馆内陈列的史料,还原了武工队队员们的传奇战斗历程,让参观者得以穿越时空,感受当年的热血与激昂。

1944年春天的张家楼集上,松山子武工队队长陈鹏化装成赶集的农民,搜集伪军据点火力和兵力情况。正当他因未找到合适时机准备离开时,碰巧撞见一个喝得醉醺醺的伪军在向卖柴的老人强行征税。陈鹏迅速冲上去一拳将伪军打倒在地,将其拖到了一车松柴底下,逼问出了据点的火力和兵力情况。离开时,陈鹏又遇见一名伪军在大肆诋毁共产党和八路军,他上前一脚把伪军踢下桌子,飞身上桌来了个公开亮相,“乡亲们,俺就是那汉奸说的八路。大伙儿看看,俺是他说的那个样吗?”随即他又向赶集的百姓讲起了八路军的英勇事迹,直到伪军搬来救兵,他才跳檐离开。这一幕,让“八路会飞檐走壁”“八路是绿林好汉”的佳话在当地流传。

更令人振奋的是“智取伪乡长”的战斗。罪大恶极的伪高峪乡乡长郭敬海,倚仗多年的敌伪关系和近百人的乡自卫队员的保护,横行乡里、无恶不作。为了杀一儆百,1945年1月31日,松山子武工队在地下党组织的配合下,秘密抓捕了郭敬海,一弹未发,迫使郭敬海解除了乡公所自卫队的武装,将13个炮楼全部推倒。这一行动在敌占区引发强烈反响,极大鼓舞了群众的抗日斗志。

赓续红色魂

自2021年5月10日正式面向社会开放以来,石河头武工队展陈馆已成为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的红色阵地,累计接待各界参观人士超2万人次。

踏入展陈馆,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长9米、高2.7米的巨幅写实油画——以松山子武工队指挥分部旧址为原型,生动还原了当年武工队队员们的战斗场景。而油画原型所在的石河头村西北角老屋,正是武工队开展敌后工作的重要据点,包括6名石河头村民在内的队员们曾在此秘密碰头、传递情报,让抗日的火种在敌人眼皮底下悄然燃烧。

整个展陈馆总占地1800平方米,沿着时间脉络精心划分为“烽烟四起山河破碎”“武装斗争使命担当”“赤胆忠心英勇顽强”“传承精神续写华章”四个单元。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旧物件、一个个场景复原,将武工队英勇抗战的故事到新时期“红色石河”美丽乡村面貌一一呈现,让参观者在沉浸式体验中读懂这片土地的红色记忆与时代变迁。

馆内一角,6尊栩栩如生的铜像静静矗立,将石河头籍松山子武工队队员的形象永久定格。

“最右侧的是张济福,是石河头村第一位共产党员,开展地下工作、收集日伪军情报、发动群众协助武工队与日伪军作斗争,1946年他惨遭敌人杀害,牺牲时年仅28岁。”讲解员手指铜像,声音带着敬意,“右边第二位是张德仁,1945年入党,多次立功受奖,担任石河头第三任党支部书记;左边第一位是张曰俭,1945年入党,积极参加武工队的活动,曾多次受到表扬和奖励……”

“我父亲常说,当年村里人都把参加武工队当作荣耀。”在展陈馆的讨李战役场景还原区,松山子武工队成员张曰俭的儿子张砚珠,向记者讲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1944年7月23日,滨海军区发动了讨伐伪李永平部的战役。松山子武工队在队长陈鹏的带领下,搜集敌方情报、搞通信联络,配合八路军作战。“打泊里的时候很激烈,八路军战士攻了好几次都没突破。后来大家想了个办法,连夜挖地下壕沟,乡亲们听说后,家家户户都把门板拆下来送去铺在沟上,还有人把家里的棺材捐出来,里面装满炸药、安上轮子,武工队和八路军一起推着往城墙根送。挖一段、盖一段门板,硬是在敌人眼皮底下把壕沟挖到了城墙下,最后用炸药炸开缺口,战士们才冲了进去,彻底消灭了伪李永平部。”张砚珠指着雕像中一位腰系麻绳、神情坚毅的人物介绍,这就是武工队队长陈鹏,当时他冒着枪林弹雨跑到丁家大村祠堂,向指挥战役的领导们汇报敌情,为战役胜利提供了重要支持。说话时,张砚珠眼中满是崇敬,仿佛又看到了父辈们当年为了家国安宁,无惧生死、冲锋在前的身影。

“每次走进展陈馆,都像和先辈们进行一次对话。”石河头村党支部书记张玉霞说,这些年,村里一直把传承红色精神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从展陈馆的建设到红色史料的收集整理,每一项工作都力争做得细致扎实,“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常会来这里听抗战故事,老一辈也会把武工队的事迹讲给孩子听,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

开启新征程

从革命烽火中走来,在时代春风里蝶变。红色资源不仅为石河头村点燃了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更成为撬动乡村发展的“金钥匙”。

如今,踏着乡村振兴的激昂鼓点,石河头村从一砖一瓦的修缮、一草一木的养护、一路一桥的修建开始,实现了完美蜕变:村庄街巷平整洁净,四季皆是风景,硬化道路四通八达,串联起家家户户。驱车行驶在村道上,开阔平坦的路面与两侧的田园风光相映成趣,成为集红色文化、乡村旅游、民宿餐饮和艺术滋养于一体的乡村经济发展“样板间”。每逢节假日,前来参观展陈馆、体验乡村生活的游客络绎不绝。

“我们村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前有陡阳河、西有陡阳水库、北有陡阳山、南有开城路,文化深厚、资源丰富、风景秀丽、交通便利,村里百亩玫瑰种植基地每到花期便成为村民休闲、游客打卡的‘后花园’。”张玉霞告诉记者,依托这份“家底”,村里将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深度融合,探索出“玫瑰种植+文旅体验+精深加工”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全力打造“美丽经济”,从“卖花朵”到“卖风景”再到“卖体验”,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在传承红色文化的方式上,石河头村还在不断创新。“今年我们启动了《石河头》微短剧拍摄项目,用‘家乡情怀’演绎红色故事,让短剧成为传播石河头红色文化的新载体。”张玉霞说,村里已与本地文化企业达成合作,计划联合拍摄100集左右的乡村微短剧,每一集都以石河头村的真实历史、人物或乡村振兴故事为蓝本,邀请村民担任“群演”,用朴实的演技还原武工队的抗战岁月、展现新时代乡村的发展风貌,“我们希望通过短视频平台的传播,让更多人知道石河头的红色历史,了解武工队精神,同时也让‘红色石河’成为具有辨识度的文化IP,吸引更多人来这里打卡、研学、投资。”

勿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红色精神的传承,不仅体现在文化载体的创新上,更体现在一代代党员的坚守与担当里。“今年7月1日,街道举办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为包括张砚珠在内的8位老党员颁发了纪念章,感谢他们几十年来始终初心如磐、忠诚向党。”张家楼街道武装部干事朱保泉向记者介绍,张砚珠老人曾在村里担任党支部书记26年,从带领村民发展绿色产业,到推动展陈馆建设、参与红色宣讲,他把一辈子都奉献给了这片红色土地。“如今虽已卸任,张砚珠老人仍坚持到展陈馆义务讲解武工队的故事,老一辈用几十年的坚守,为村里的年轻人树立了最鲜活、最生动的榜样,也让武工队‘忠诚奉献’的精神在新时代有了最直接的传承。”朱保泉说。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