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中安时评:非遗工坊 用传统文化为乡村插上共富翅膀

B站影视 2024-12-02 18:29 2

摘要:记者近日从文化和旅游部在福建永定举行的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现场会获悉,截至目前,我国共建设9100余家非遗工坊,涉及1721个县域,直接吸纳27万余脱贫群众实现就业,人均年收入超过3.6万元。目前,非遗工坊已成为各地开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

记者近日从文化和旅游部在福建永定举行的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现场会获悉,截至目前,我国共建设9100余家非遗工坊,涉及1721个县域,直接吸纳27万余脱贫群众实现就业,人均年收入超过3.6万元。目前,非遗工坊已成为各地开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有力抓手。

非遗工坊,是指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带动当地人群就地就近就业的各类经营主体和生产加工点。非遗工坊,由脱贫攻坚时期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发展而来。2021年底,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联合印发《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明确将符合条件的非遗工坊纳入县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给予就业帮扶车间各项优惠政策。

非遗工坊的建设与发展,对于非遗保护传承,无疑是利好之举。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非遗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非遗的最大的特点是紧密联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换言之,弘扬与传承非遗,必须建立在民众参与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在弘扬与传承非遗的过程中,也必须与民众的生活生产密切相连,进而融为一体。而非遗工坊的开设与发展,正是将弘扬与传承非遗作为当地民众生产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为,进入非遗工坊工作的村民,他们的日常,就是弘扬与传承非遗。

非遗工坊的建设与发展,对于赋能乡村振兴,也有着直接的、巨大的促进作用。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就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显然,非遗工坊正是实现并提升产业兴旺的得力抓手。非遗工坊多依托面广量大、有市场需求的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如酿酒制茶,食品加工,草竹编,土陶,银饰,织绣印染等。这一大有作为的平台,既促进了村民的居家就业,更是吸引着众多有识有才之志返乡创业。居家就业与返乡创业相互激荡,一曲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之曲也就应运而生。2023年,文旅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评选出了66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这些典型案例用鲜活的事实证明,大大小小、各具特色的非遗工坊,它们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开展生产、培训、展示、销售等活动,在促进非遗保护传承的同时,带动了就业增收,促进了共同富裕,成为新时代人文经济的一抹鲜亮的色彩。

非遗工坊的建设与发展,画出了弘扬传承非遗与促进共同致富的最大同心圆。推动非遗融入产业振兴,需要以非遗工坊建设与发展为契机,发挥好区域内文化专家的作用,用好文化企业、高校院所等资源,为非遗“活在当下”“火在当下”献计出力,做好产品设计和推广营销。同时,改善乡村非遗保护工作体系,推动非遗工坊提质增效,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创新和丰富工作手段,持续抓好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用传统文化为乡村插上共富翅膀。

本文来自【中安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