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震敌胆的铁孩子武工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9 09:19 1

摘要: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菏泽大地上曾活跃着一支党领导下的特殊武装力量。他们组建武装、抗击日寇,为广大百姓撑起一片蓝天。他们不怕流血牺牲、英勇善战,被群众亲切地称为“铁孩子武工队”。近日,记者走进位于牡丹区胡集镇东马垓村的铁孩子武工队纪念馆,了解背后的历史故事。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菏泽大地上曾活跃着一支党领导下的特殊武装力量。他们组建武装、抗击日寇,为广大百姓撑起一片蓝天。他们不怕流血牺牲、英勇善战,被群众亲切地称为“铁孩子武工队”。近日,记者走进位于牡丹区胡集镇东马垓村的铁孩子武工队纪念馆,了解背后的历史故事。

舞台背后的抗战故事

8月8日晚,由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和牡丹区大平调非遗保护传承中心联合创排的大平调《铁孩子武工队》成功首演。演出现场,演员们精湛的表演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热烈掌声。剧中回汉群众并肩抗敌的宏大叙事、战友诀别的细腻刻画,让观众真切感受到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也让大平调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铁孩子武工队》是一部扎根菏泽乡土的红色大剧,其背后有着深厚的革命历史背景。20世纪三四十年代,菏泽大地上曾活跃着一支党领导下的特殊武装力量。他们组建武装、抗击日寇,为广大百姓撑起一片安宁蓝天;他们不怕流血牺牲、英勇善战,被群众亲切地称为“铁孩子武工队”。

该剧领衔主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平调代表性传承人、一级演员何西良表示:“能够把英雄的故事搬上舞台,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这次能塑造田春雨这个英雄角色,我既无比激动,也深感责任重大。他身上的家国情怀与侠义精神,正是我们这代戏曲人要传承的精神之魂。”

2024年,铁孩子武工队相关历史记忆被牡丹区评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月19日,位于牡丹区胡集镇东马垓村的铁孩子武工队纪念馆,迎来了几名特殊的小观众。当天,牡丹区胡集镇宣传办联合镇团委及妇联开展“红星童行记”红色教育活动,组织辖区内儿童走进纪念馆参观学习。铁孩子武工队队员后代、71岁的马永科,现场为小观众们讲述了铁孩子武工队的光辉历史。看着展柜里简陋的武器、墙上泛黄的老照片,一双双稚嫩的眼睛里满是专注,孩子们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了那段烽火岁月的艰辛与先辈们的坚韧。在这庄重严肃的氛围中,孩子们追寻先辈足迹、聆听历史回声,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红色精神洗礼。9岁的马圣雅参观后说:“原来英雄就藏在我们身边的故事里。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继承革命先辈的遗志,长大后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拉枪班保家园

“马体胜是我的爷爷,他曾任铁孩子武工队队长。” 指着纪念馆内一张老照片,马永科向记者缓缓介绍。他自幼听着铁孩子武工队的故事长大,对这段历史有着特殊的情感。近年来,马永科联合马四友、马西贵、马同然等人,致力于搜集、整理铁孩子武工队的相关历史资料,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

结合相关史料,再通过马永科等人的讲述,我们得以清晰还原铁孩子武工队的发展历程。1939年2月,家住胡集镇东马垓村的马体胜,联合马进平、陈玉建、马义同、马思志、马思秋、马义忠、马思卫、郭长河、马同俊、马同朝等人成立“拉枪班”,决心拿起武器对敌开展武装斗争,可当时最大的难题是缺乏武器。

一天傍晚,马体胜带着一只卤好的大雁、提着一罐老酒,主动走进安兴炮楼。伪军大队长吴道存见他前来,当即笑脸相迎。酒过三巡、气氛渐热,马体胜趁机说明来意。经过一番周旋,吴道存最终答应提供五支长枪、百发子弹和部分手雷。有了人、有了枪、有了武器,三区武工队正式成立,隶属三区武委会领导。上级任命田四德为主任,马体胜为队长,队员多半是东马垓村的子弟。

武工队成立后,首战便攻打王屯炮楼,随后又在白虎地区与敌人激战,渐渐打出了名声。日伪军对他们又恨又怕,革命群众却拍手叫好,亲切称他们是打不死的“铁孩子”,“铁孩子武工队”的名号也由此传开。平日里,武工队员还常以卖羊肉为掩护,奔走于黄河两岸,悄悄为党组织传递抗日情报。

有一次,河北回民支队护送上级领导途经鲁西南,需要沿途各地武装接应。三天后,回民支队十余名队员在队长高松的带领下,护送领导横渡黄河时,突然与伪军部队不期而遇。由于敌众我寡,回民支队队员不得不边打边退,一路撤到东马垓村附近。枪声就是命令,正在村中待命的马思秋立即带领队员前去接应,与回民支队并肩作战,最终重创日伪军。吃了亏的日伪军不甘心,很快又纠集兵力反扑东马垓村。当时在村头站岗的郭长河发现敌人后,当即鸣枪示警,敌人见状立刻朝着枪声方向追击。那时麦收刚过,东马垓村头矗立着7个高大的麦秸垛。郭长河灵机一动,借着麦秸垛的掩护与敌军周旋——他在麦秸垛间绕来绕去,东打一枪、西放一弹,故意迷惑敌人,为村民转移争取时间。后来,郭长河见敌人有包围村子的意图,才边打边退、悄悄撤离。等敌人冲进东马垓村时,村里早已空无一人,只好悻悻而归。为了抗击敌人、保家卫国,东马垓村的百姓众志成城、空前团结,用行动诠释了“军民一心”的力量。

红色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多年来,小兵张嘎、小英雄王二小、小英雄雨来等少年英雄形象,通过文字、图片和影视剧的传播,成为几代中国人共同的红色记忆。而在抗战时期的东马垓村,儿童团中也涌现出了许多英勇无畏的少年。东马垓儿童团成立于1940年3月,主要成员包括马思斋、马同碧、卢保田等20多人。这些少年像父辈一样,在抗日烽火中接受洗礼,主动承担起站岗放哨、盘查行人、传递情报、宣传党的政策等任务,他们都是值得永远铭记的少年英雄。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东马垓村瞬间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村民们敲锣打鼓、奔走相告,有的扭起秧歌,有的高唱革命歌曲,用最朴素的方式庆祝胜利。

如今走进铁孩子武工队纪念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件件锈迹斑斑的武器展品、一份份详实的抗战资料,都在默默讲述着铁孩子武工队在抗战时期英勇奋战、舍身报国,团结带领各族群众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感人故事。

近年来,牡丹区积极开展铁孩子武工队系列宣传活动:组建专业宣讲队伍,深入社区、乡村大力弘扬其承载的革命精神;生动讲述铁孩子武工队团结各族人民走向胜利的红色故事,让红色精神浸润各族群众的心田、凝聚起奋进力量。相关部门还不定期开展“红色宣讲进校园”活动,通过情景剧、故事分享会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当年铁孩子武工队不畏艰难、血战到底的爱国爱家精神。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铁孩子武工队纪念馆的馆名,由“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高秉涵先生题写。无论是当年铁孩子武工队抛头颅、洒热血抗击日寇,还是高秉涵先生无数次跨越台湾海峡、护送抗战老兵骨灰回家,他们身上爱国爱家的血脉深情,始终一脉相承,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丰碑。

来源:牡丹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