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勇毅前行,在多元的校园绽放多彩的人生——贾文键校长在北京外国语大学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2 08:55 1

摘要:请允许我代表王定华书记和全体教职员工,向新同学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Welcome to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同时,向家长朋友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诚挚的谢意,感谢你们对北外的信任!

乘风破浪,勇毅前行,

在多元的校园绽放多彩的人生

——在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校长、党委副书记 贾文键

尊敬的格鲁吉亚驻华大使巴拉达·卡岚达泽阁下,

尊敬的各位嘉宾,

亲爱的宇豪校友,

同事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迎来了2025级3917名新同学。

请允许我代表王定华书记和全体教职员工,向新同学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Welcome to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同时,向家长朋友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诚挚的谢意,感谢你们对北外的信任!

为了让同学们在2025级这个新的群体中定位自己,我想用一组数据向大家描绘一下新生群体的多彩面貌。

在3917名新同学当中,中国同学有3247名,占83%,来自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有同学来自距离北京3950公里的新疆喀什岳普湖县,最近的同学家庭住址是距离学校不到3公里海淀街道,有27名同学来自香港、澳门和台湾。

从年龄跨度来看,今年新生中年龄最小的还有3个月才满17岁,最年长的是3位70后的博士生同学。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lifelong learning, 不早,也不晚。

在这3247名中国同学中,有本科生1566名,硕士生1437名,博士生244名。大家看,硕士生1437名和博士生244名加起来是1681名,比本科生同学1566名多出了115名。数字生动地反映了学校向研究型大学发展的进程。本科金字招牌光彩依旧,研究生教育绽放新彩,这就是飞速发展的北外,永远青春的北外,你们拥抱的北外!

我要特别说明的是,有777名研究生同学实现了跨学科升学,占所有研究生新生的46%;6名博士同学实现了本、硕、博在三个不同学科领域的探索,展现了跨学科复合发展的人生成长路径。

我们特别高兴地看到,在3917名新同学中,有来自90个国家和地区的670名国际学生,占17%。山河万里来相聚,在阿拉伯谚语中,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求知,哪怕远至中国。”欢迎你们的到来,谢谢你们选择北外!Join Beiwai, go global!

以上这些数据勾勒出大家成长的多元路径,数据背后是一个个有趣而独特的灵魂。你们带着各自的故事、梦想与期待向北外奔赴而来,踏入了这座培养了众多优秀校友的学府,关于如何度过接下来的校园生活,作为老师、作为前辈,作为1985年来北外读本科、1989年又开始读硕士的老学长,我想结合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和同学们做简要交流。

给本科生的寄语

首先给亲爱的本科生同学们说三句话。

(一)要奋发学习、深耕专业

大家肯定听说过“10000小时定律”,就是说,如果要掌握高度复杂的技能和知识体系,通常需要10000个小时的学习训练。咱们按照每天学习8个小时,每年学习300天来算,就是4年多一点的时间,这就是大家四年的本科学制。

扎实的专业基础是通过每一个小时的课堂活动、每一天的自主学习、每一年的循序进步来奠定的,学习没有捷径,努力才使未来可期。《围炉夜话》有云:“人生境遇无常,须自谋一吃饭本领。人生光阴易逝,要早定一成器日期。”专业本领是大家立足人生、干事创业、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最重要的依托。

(二)要通识达观、读懂世界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变局,乱云飞渡,多彩多姿。注重通识是我们洞察时代发展的瞭望镜。从文史哲涵养人文底蕴,到跨学科课程培养系统思维,这些积累会让你们在专业深耕时更有格局。学校举办的大讲堂、工作坊、讲座论坛、各类文化节等丰富的活动,能让我们的视野更显宽度,认知更具深度,情怀更有温度。

(三)要勇于探索、向阳而生

大学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社会平台,提供多元可能是它区别于许多其他社会机构的特点。同学们不必拘泥于寻找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面对专业分流、发展方向的选择时,既要倾听老师的建议、师兄师姐的分享,更要遵从内心的热爱与追求。别怕试错,每一次探索都是成长。要保持好奇与坚韧,在不断选择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

给硕士研究生的寄语

接下来,给硕士生同学们说三句话。

(一)把握时代,锚定前行方向

研究生都有更加具体的专业方向。聚焦专业学习,不是走向变窄的赛道,而是踏上走向世界的“宽桥梁”。北外始终和国家对外开放、国际传播、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时代需求紧密相连,这正是你们的独特优势。

有机会不妨参与导师的研究项目、学校智库平台的各种活动,当专业能力对接时代需求,成长的方向自然清晰,慢慢你们会找到“我能为社会、为世界做什么”的前行答案。

(二)提升能力,夯实成长根基

无论你是学习语言文学、国际政治,还是新闻传播、国际商务,硕士阶段是你们不断提升自我能力的好时机。

强化优势、弥补短板、发现新的兴趣点,让自己从“精通一门专业”变成“能用理论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多面手,这样的核心竞争力,走到哪里都底气十足。

(三)注重实践,锤炼实干本领

实践是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提升能力的大课堂。可以选择参加海外实习实践,在跨文化沟通中积累经验;可以选择参与国际志愿服务,感受语言文化在全球协作中的力量;也可以和导师密切合作,不仅掌握学术论文的撰写,而且学会把学术论文转化为政策建议、把研究成果变成提案报告。

每一次实习、实践、实战积累的经验,都是未来职场最硬的“敲门砖”。

给博士研究生的寄语

接下来给博士生同学们说几句话。

当你们踏入北外的校门,便已站在人文研究与全球视野交汇的新起点,有三句话送给你们:

(一)以人文为炬,照见文明互鉴脉络

在技术主导的时代,人文研究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北外始终扎根中国大地、服务人类福祉,从西三环北路走向“一带一路”,从魏公村走向地球村,深耕全球语言、全球文化、全球治理的沃土,不断成就你们独特的学术基因。

那些曾被误解为“虚学问”的文科探索,正通过你们的心与笔,解答着文明互鉴的时代命题,从语言政策到文化传播,从教育公平到全球治理,你们的研究正在为真实世界写下生动注脚。

(二)以笃行为径,拓展学术国际视野

学术探索不必是孤岛之旅,北外已为你们的“冷板凳”搭建好了“热舞台”:在理论海洋中溯源,在海外田野调查中求证,在国际学术论坛中思辨。“行走世界”是北外的育人初心,期待你们带着问题走向世界,让异国的烟火气滋养理论思考,让田野的真实故事丰富学术表达,在洞察与叩问中让研究扎根现实、照见本质。

(三)以自信为翼,飞向无垠的星辰大海

北外想要赋予你们的,不仅是扎实的学术功底,更是跨界前行的底气。家国情怀铸魂,全球视野拓界,专业本领立身,让你们既能在书本文献中深耕,也能在时代大潮中破浪。用人文智慧洞察世界的能力,正是未来最珍贵的竞争力。

给留学生的寄语

亲爱的同学们,上面的话不只是给中国同学说的,也是给留学生同学们说的,是给所有同学说的。在北外的校园里,老师们不会根据大家的国籍而区别对待,你们都是北外的学子,你们选择了北外,老师们都一样关心和培养你们。但我还是想对留学生同学们说几句特别的寄语。

你们跨越山海而来,为北外的校园注入了多元文明的鲜活力量。孔子有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想,这句话用现代汉语诠释很可能是:“今天看到这么多留学生同学们,我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真想把你们的照片立刻分享到朋友圈!”

来北外的国际留学生早期多以研学中文为目的,如今越来越多的同学们来到北外攻读国际商务、国际关系等专业的学位。这一趋势生动体现了“一带一路”建设对全球复合型人才的旺盛需求。

北外以卓越的多语种教学和跨学科体系,为你们架设了联通家乡和中国的桥梁。我相信,你们将和中国同学共同见证并参与中国的快速发展,体验一个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的国家。期待你们将在北外所学、京城所见、中国所感作为认知中国社会的重要窗口,与中国社会深度互动,实现从“单向学习”到“双向赋能”的跨越,以致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为己任,书写人生的无限可能!

亲爱的同学们,四面八方、五湖四海的同学们,从本科的扎根生长,到硕士的蓄力突破,再到博士的深耕开拓,直至留学他国的文明互鉴——你们在北外的每一步,都在时间的土壤中埋下向上生长的种子,成长的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让我们怀着对人类文明的热爱和尊敬,在AI重构信息边界的时代,保持接纳多元文明的开放心态和博大胸怀,在知识爆炸的浪潮中坚定前行的坐标。“兼容并蓄,博学笃行”,校训所昭示,便是北外之回答。

同学们!新学期帷幕已启,你们在北外的学术海洋中即将启程扬帆。祝愿你们,期待你们以语言为舟,以思想为桨,乘风破浪,勇毅前行,在多元的校园绽放多彩的人生。老师们将与你们同行!

谢谢大家!Thank you all!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