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丧失双亲的我考上北大,全村给我筹齐学费,10年后我惠存报恩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2 08:19 1

摘要:一个失去双亲的女孩,一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段跨越二十年的恩情。

文:清风唏嘘语

太行山深处的桃花沟村,贫瘠的土地上生长着最淳朴的善良。

一个失去双亲的女孩,一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段跨越二十年的恩情。

当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所有人都不知道,这份善意会开出怎样的花,结出怎样的果。

01

1998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桃花沟村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中。

林家的土房里,5岁的林惠存还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她只知道,爸爸再也不会回来了,妈妈也永远地睡着了。

三天前,在山西挖煤的林建国遭遇矿难。噩耗传来时,本就有心脏病的陈秀兰当场昏厥,再也没有醒来。

村支书王建民站在院子里,皱纹深刻的脸上满是愁容。这个60岁的老人见过太多生离死别,可眼前这个场景还是让他心如刀绞。小惠存趴在母亲的遗体旁,哭得撕心裂肺。

“这孩子可咋办啊?”村民们围在门外窃窃私语。

“建国两口子都是外来户,在村里没啥亲戚。”

“这么小的孩子,总不能送孤儿院吧?”

王建民咳嗽了一声:“都到村委会开会,商量商量孩子的事。”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男人们抽着旱烟,女人们抹着眼泪。

“我家里已经有三个娃了,实在是...”李家嫂子低着头说。

“我家老头子身体不好,怕是照顾不了。”张大娘叹气。

正当大家沉默时,一个苍老的声音响起:“我来养这孩子。”

众人回头,是70岁的刘桂芳。这个孤寡老人住在村东头,靠着编草鞋和上山采药维持生计。

“刘婶,你一个人过日子都不容易...”王建民担心地说。

刘桂芳摆摆手:“我老了,膝下无儿无女。这孩子跟我有缘,我看着她长大的。就让她跟我过吧,有口饭吃就饿不死。”

就这样,小惠存有了新家。

刘奶奶的家很简陋,两间土房,一个灶台,几件破旧的家具。可对惠存来说,这里有了温暖。刘奶奶把她当亲孙女疼,每天变着法子给她做好吃的。

惠存很懂事。她知道刘奶奶不容易,从不哭闹要这要那。早上起来帮着扫地,晚上帮着烧火做饭。周末跟着刘奶奶上山采药,小小的身影在山路上格外坚强。

村里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赵大山送来一袋米,说是自家多的。李家嫂子送来几件旧衣服,说是自家孩子穿不下了。张大娘送来一篮子鸡蛋,说是母鸡下得太多吃不完。

冬去春来,惠存到了上学的年纪。刘奶奶东拼西凑,给她买了书包和文具。开学那天,她拉着惠存的手说:“孩子,好好读书。只有读书,才能走出这大山。”

02

村小学只有三个老师,其中最年轻的是张晓梅。这个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姑娘,第一眼就喜欢上了惠存。

“这孩子眼睛真亮,一看就聪明。”张晓梅对同事说。

事实证明她的眼光没错。惠存学东西特别快,语文数学都是班里第一。张晓梅经常在放学后给她开小灶,教她更多的知识。

“老师,我能借你的书看吗?”惠存怯生生地问。

张晓梅心疼地摸摸她的头:“当然可以。老师这里的书,你想看哪本就拿哪本。”

六年很快过去了。惠存以全乡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县重点中学。消息传来,全村都沸腾了。

可是,喜悦很快被现实冲淡。县中学一年的学费要3000块,这对刘奶奶来说是天文数字。

王建民再次召集村民开会。

“惠存这孩子,大家都看着长大的。现在考上重点中学了,咱们不能让她因为钱上不了学。”

赵大山第一个站起来:“我捐500!这孩子有出息,不能耽误了。”

这个在外面做生意的中年人,是村里的致富能手。他的带头作用很明显。

“我捐100。”李家嫂子说,“卖鸡蛋攒的钱,本来想给儿子买新衣服的。”

“我捐50。”张大娘颤巍巍地掏出一个手帕包,“这是准备买化肥的钱。”

一个接一个,村民们纷纷解囊。有的拿出10块,有的拿出20块。这些钱对城里人来说不算什么,可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每一分都是血汗。

最后统计,一共筹了3200块。王建民把钱交到刘奶奶手里时,老人的手都在发抖。

“这是全村人的心意。让惠存好好读书,别辜负了大家。”

惠存跪在地上,给在场的每一个人磕头。泪水模糊了她的双眼,她暗暗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报答这份恩情。

初中三年,惠存住在学校宿舍。每个周末回村,她都会挨家挨户去看看。给李家嫂子讲学校的趣事,帮张大娘干点农活,陪王支书下两盘象棋。

刘奶奶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风湿病让她走路都困难,可看到惠存的成绩单时,她比谁都高兴。

“奶奶,等我工作了,一定给您买最好的药。”惠存握着老人粗糙的手说。

“傻孩子,奶奶不图你什么。只要你有出息,奶奶就知足了。”

高中三年更加艰苦。惠存知道自己必须考上好大学,才对得起全村人的期望。她每天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别的同学在谈恋爱,她在做题。别的同学在逛街,她在背书。

班主任私下对其他老师说:“这孩子太拼了,我都心疼。”

2011年6月,高考结束。惠存走出考场时,感觉浑身虚脱。她知道自己尽力了。

03

7月的桃花沟村,骄阳似火。

邮递员骑着摩托车进村时,整个村子都轰动了。大家都知道,今天是高考成绩公布的日子。

“惠存!惠存考上北大了!”邮递员还没下车就大喊。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全村。男人们放下锄头,女人们放下针线,孩子们放下玩具,全都往刘奶奶家跑。

惠存拿着录取通知书的手在颤抖。北京大学中文系,她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全县第一!咱们村出了个北大生!”王建民激动得声音都变了调。

刘奶奶抱着惠存哭了。这个坚强了一辈子的老人,此刻泪如雨下。

“孩子,你爸妈在天上看着呢,他们该多高兴啊。”

喜悦过后,新的难题摆在面前。北大的学费、生活费、路费,加起来要两万多。这次的数目更大了。

王建民没有犹豫:“再开一次会!这次说什么也要把钱凑齐。”

这次的动员会开得格外隆重。王建民站在台上,声音洪亮:“乡亲们,惠存考上北大,这是咱们全村的光荣。这孩子从小没了爹娘,是吃百家饭长大的。现在她有出息了,咱们不能在最后关头掉链子。”

赵大山又是第一个表态:“我这次捐5000!”

村民们倒吸一口凉气。5000块,对农民来说是巨款。

“大山,你...”王建民都惊讶了。

赵大山摆摆手:“这些年在外面做生意,赚了点钱。惠存这孩子,我是看着长大的。她能考上北大,比我自己的孩子考上还高兴。”

有了赵大山的带头,其他村民也纷纷慷慨解囊。有人卖了家里的猪,有人卖了准备留种的粮食,还有人去县城打零工。

李家嫂子把攒了多年的金耳环拿去当铺:“这是我结婚时的嫁妆,现在派上用场了。”

张大娘让儿子把家里的两只羊牵去集市:“卖了给惠存凑学费。”

最感人的是村里的孩子们。他们把压岁钱都拿了出来,一毛两毛地凑。

“惠存姐姐,这是我的压岁钱,给你买书。”一个小男孩怯生生地说。

惠存抱着孩子哭了。她哭的不是感动,而是一种无法言说的责任感。

最终,村民们凑了23000块。王建民亲自把钱送到刘奶奶家。

“这钱是全村老少的心意。告诉惠存,到了北京好好学习,别担心家里。”

临行前一天晚上,全村人都来送行。院子里摆了十几桌,像过年一样热闹。

刘奶奶拉着惠存的手,老泪纵横:“孩子,到了北京要照顾好自己。冷了记得加衣服,饿了别舍不得吃饭。”

惠存跪在地上,给刘奶奶磕了三个头。又转身面向全村人,深深地鞠了一躬。

“各位叔叔阿姨,大爷大娘,惠存这辈子都不会忘记你们的恩情。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回来报答大家。”

第二天清晨,惠存背着简单的行李离开了村子。全村人都来送她,从村头一直送到山口。

看着惠存渐行渐远的背影,刘奶奶喃喃自语:“孩子,飞吧。飞得越远越好。”

04

北京的繁华让惠存眼花缭乱。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一切都那么新鲜又陌生。

走进北大校园的那一刻,她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未名湖畔,博雅塔下,这是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

室友们都来自大城市,谈吐优雅,见多识广。惠存显得格格不入。她说话带着方言口音,衣服都是地摊货,连手机都没有。

可她不自卑。她知道自己来这里是为了什么。

每天早上5点,当室友们还在熟睡时,惠存已经在图书馆门口等着开门了。晚上11点,当室友们在宿舍追剧聊天时,她还在教室里看书。

食堂里,她总是打最便宜的菜。两个馒头,一份青菜,这就是她的一顿饭。

“惠存,怎么老吃这些?”同班的李文斌注意到了她。

这个来自江南的男生,家境优越,成绩优秀。他对这个沉默寡言的女生产生了好奇。

“我...我不太饿。”惠存低着头说。

李文斌看出了她的窘迫,默默地多打了一份红烧肉放到她的餐盘里:“食堂阿姨今天多给的,我吃不完。”

从那以后,李文斌经常“恰好”有吃不完的菜。他还帮惠存申请了助学金,介绍家教的工作。

“为什么帮我?”惠存问。

“因为你的眼睛里有光。”李文斌认真地说,“我见过很多人,但很少有人的眼睛像你这样坚定。”

两个年轻人慢慢走到了一起。李文斌会陪惠存去图书馆,惠存会给李文斌讲村里的故事。爱情让艰苦的求学生活有了甜蜜。

惠存没有忘记村里的人。她把打工赚的钱都寄回去,给刘奶奶买药,给村小学买图书。每次放假回村,她都会给孩子们补课。

大二的冬天,刘奶奶病倒了。惠存接到电话,连夜赶回村里。

病床上的刘奶奶瘦得脱了形。看到惠存,她挣扎着想坐起来。

“奶奶,您躺着。”惠存扶住她。

“孩子,奶奶可能不行了。”刘奶奶喘着粗气说。

“不会的,奶奶您会好起来的。”惠存哭着说。

刘奶奶摇摇头:“人老了,总有这一天。奶奶这辈子值了,养大了你这么个好孩子。”

她颤抖着从枕头下摸出一个布包:“这里面是这些年攒的钱,本来想给你结婚用的。现在看来,奶奶等不到那天了。”

“奶奶...”惠存泣不成声。

“答应奶奶一件事。”刘奶奶握着她的手,“村里人对咱们恩重如山。你有本事了,一定要回来报答他们。”

“我答应您,我一定会回来的。”

三天后,刘奶奶在惠存的陪伴下安详地走了。

送葬那天,全村人都来了。惠存披麻戴孝,跪在灵前。她在心里发誓,一定要实现对奶奶的承诺。

05

2015年夏天,惠存以优异的成绩从北大毕业。几家知名企业向她抛出橄榄枝,她选择了一家出版社。

“为什么选择出版社?”李文斌问。他已经在一家互联网公司找到了高薪工作。

“因为我想让更多山里的孩子看到书。”惠存说。

工作第一个月的工资,惠存一分没留,全部寄回了村里。她让王支书帮忙,给村小学建了一个图书室。

李文斌心疼她:“你对自己太苛刻了。”

“比起村里人对我的恩情,这些不算什么。”

两个人的感情越来越深。李文斌被惠存的善良和坚韧深深打动,惠存也被李文斌的体贴和理解感动。他们开始计划未来。

“等我们结婚了,一起回村里办酒席。”惠存憧憬着说。

“好,让全村人都来喝喜酒。”李文斌握着她的手。

工作之余,惠存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回报村里。她给贫困学生设立助学金,每年资助5个孩子上学。她还联系大学同学,组织支教活动。

2018年春节,惠存带着李文斌回村过年。三年没回来,村里的变化不大,还是那些低矮的土房,还是那条泥泞的土路。

看着乡亲们期盼的眼神,惠存心里五味杂陈。这些年她寄回来的钱,只是杯水车薪。要真正改变村子的面貌,需要做得更多。

晚上,她和李文斌在刘奶奶的坟前站了很久。

“文斌,我想辞职回村。”惠存突然说。

“什么?”李文斌惊讶。

“村里太穷了。我想回来,带着大家一起致富。”

李文斌沉默了一会儿:“你想好了?”

“想好了。我欠村里的太多了。”

“那我陪你。”李文斌坚定地说,“我们一起回来。”

就在他们准备向单位递交辞呈时,惠存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

“是林惠存吗?我是县公安局的。关于你父亲当年的死因,我们有些新的线索想和你谈谈。”

惠存拿着手机的手猛地一抖。父亲的死因?难道当年的矿难有什么隐情?她的心跳突然加速,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06

顾不上去想父亲的事,惠存还是决定先实施自己的计划。

她和李文斌用所有的积蓄作为启动资金,在村里成立了合作社。他们考察了桃花沟的资源,发现这里虽然贫瘠,但山清水秀,很适合发展生态农业。

“我们可以种植有机蔬菜,养殖土鸡土猪。”惠存在村民大会上说,“城里人现在都追求健康,咱们的东西一定有市场。”

村民们将信将疑。种了一辈子地的他们,不相信那些不打农药的菜能卖出好价钱。

赵大山第一个支持:“我相信惠存。这孩子有文化,有见识。咱们跟着她干!”

有了带头人,其他村民也纷纷加入。惠存手把手教他们有机种植的技术,李文斌负责搭建电商平台。

第一批蔬菜丰收时,通过网络销售一空。村民们第一次尝到了甜头。

“一斤西红柿卖8块钱,比市场价高一倍!”李家嫂子高兴得合不拢嘴。

惠存又联系旅行社,开发乡村旅游。城里人来体验农家生活,住农家院,吃农家饭。村民们的收入越来越高。

她还邀请大学同学来支教。村小学有了英语老师、音乐老师、美术老师。孩子们的眼界开阔了,笑容也多了。

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村里通了水泥路,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惠存的事迹还上了县电视台,成了返乡创业的典型。

可就在这时,惠存发现了一些奇怪的事。

她整理刘奶奶的遗物时,在一个铁盒子里发现了一本泛黄的日记本。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着:

“1998年12月15日,今天村里发生了大事,可是我不能说...”

惠存的心猛地一紧。1998年12月,正是父亲去世的时候。她急忙往下翻。

当她翻到其中一页时,整个人如遭雷击,手里的日记本“啪”地掉在地上。她瞪大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内容。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

“建国不是死于矿难,而是因为...”

07

惠存颤抖着捡起日记本,继续往下看。

“建国不是死于矿难,而是因为举报了矿主的违法行为。那个黑心矿主为了掩盖真相,制造了矿难的假象。知道这件事的人都被威胁了,谁敢说出去,全家都要遭殃。”

“可怜的惠存啊,这么小就没了爹娘。我们这些大人都是罪人,为了自保,隐瞒了真相。”

“最让我痛心的是,赵大山就是那个矿主的亲戚。他这些年资助惠存,恐怕是心里有愧。”

惠存看到这里,眼前一黑,差点晕过去。二十年了,她一直活在谎言中。那些疼爱她的叔叔阿姨,竟然都知道真相却选择了沉默。

最让她无法接受的是赵大山。这个从小看着她长大的赵叔叔,这个第一个资助她上学的好人,竟然和害死父亲的凶手有关系。

“不,这不是真的!”惠存抱着头痛哭。

李文斌回来时,发现她坐在地上失魂落魄。看完日记后,他也震惊了。

“惠存,你打算怎么办?”

“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惠存喃喃地说。

她想起赵大山这些年对她的好。不仅资助她上学,还第一个支持她创业。难道这一切都是因为愧疚?

“也许事情不是表面看到的那样。”李文斌安慰她,“咱们先调查清楚再说。”

惠存去找了当年在矿上工作过的老工人。几经周折,终于有人说出了实情。

“你爸爸确实是因为举报被害的。那个矿主叫赵德贵,早就被抓了。赵大山是他的远房侄子,但他们关系不好。”

“赵大山当年也想举报,但是被威胁了。你爸出事后,他一直很自责。”

原来如此。惠存的心情复杂极了。

她决定去找赵大山问个明白。

08

赵大山住在村西头的新房里。看到惠存来访,他热情地招呼:“惠存来了,快进屋坐。”

“赵叔叔,我有些事想问您。”惠存开门见山。

“你说。”

“关于我爸爸的死...”

赵大山的脸色瞬间变了。他沉默了很久,重重地叹了口气。

“你都知道了?”

“嗯。”

“唉,我就知道纸包不住火。”赵大山点了支烟,“这件事压在我心里二十年了。”

他缓缓道出了当年的真相。

原来,林建国发现矿主赵德贵偷工减料,安全设施形同虚设。他多次劝说无果,决定举报。赵德贵得知后,派人在林建国回家的路上制造了“意外”。

“我当时也在矿上。你爸找过我,想让我一起举报。可我害怕了,我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赵大山痛苦地说。

“你爸出事后,我良心不安。我想照顾你和你妈,可还没来得及,你妈也走了。”

“这些年,我一直在赎罪。资助你上学,不是施舍,是我欠你们家的。”

惠存听完,泪流满面。她恨吗?恨。可是她更明白,在那个年代,一个普通人面对恶势力时的无力。

“赵叔叔,我不怪您。”惠存说,“如果换成是我,我也不知道会不会有勇气站出来。”

“惠存,你是个好孩子。”赵大山老泪纵横,“你爸爸如果活着,一定会为你骄傲的。”

离开赵家后,惠存去了父母的坟前。她跪在那里,哭了很久。

“爸,妈,女儿现在知道真相了。你们放心,女儿不会活在仇恨里。女儿要用自己的方式,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回到家,李文斌担心地看着她:“你没事吧?”

“我没事。”惠存擦干眼泪,“我想明白了。仇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我要继续我的事业,让村里人都过上好日子。这是对父母最好的告慰。”

09

就在惠存决定放下过去,专心发展村里的事业时,又一个消息传来。

赵大山病倒了,而且是肺癌晚期。

惠存赶到医院时,赵大山已经瘦得不成人形。看到她来,老人挣扎着想坐起来。

“惠存,你来了。”

“赵叔叔,您好好养病。”

赵大山摇摇头:“我的日子不多了。有件事,我必须告诉你。”

他让家人都出去,只留下惠存一个人。

“其实,当年的事情比你知道的更复杂。”赵大山喘着气说,“你爸爸举报的不只是赵德贵,还有更大的保护伞。”

“什么?”

“县里有人参与其中。你爸爸掌握了证据,所以才被灭口。这些年,我一直在暗中收集证据。”

赵大山从枕头下拿出一个信封:“这里面是我搜集的所有材料。现在交给你了。”

惠存接过信封,手在颤抖。

“孩子,对不起。如果当年我勇敢一点,也许你爸爸就不会死。”赵大山泪如雨下。

“赵叔叔...”

“答应我,好好活着。不要被仇恨蒙蔽了眼睛。”

三天后,赵大山去世了。

惠存把那些材料交给了有关部门。随着调查的深入,当年的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几个涉案人员被绳之以法,正义虽然迟到了二十年,但终究还是来了。

站在赵大山的墓前,惠存放下了一束野花。她终于明白,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生活着。

村里的事业还在继续。合作社越办越红火,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桃花沟村从一个贫困村变成了致富示范村。

一个春天的早晨,惠存站在山顶上,看着崭新的村庄。李文斌走到她身边,轻轻握住她的手。

“你做到了。”他说。

“不,是我们一起做到的。”惠存说,“还有全村人。”

远处,朝阳正在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这片土地上,就像二十年前那个冬天的早晨一样。不同的是,这一次,阳光里有了希望。

惠存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她知道,人生还很长,路还很远。但她不再是那个无依无靠的孤儿了。她有爱她的人,有需要她的乡亲,有未完成的梦想。

“爸,妈。”她在心里默默地说,“女儿用另一种方式,完成了你们的心愿。”

山风吹过,带来了泥土的芬芳和野花的清香。新的一天开始了。

来源:美妆前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