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有机合成的世界里,如何在一条碳链上“点石成金”,把功能基团准确安装到预设位置,是化学家们长期追求的目标。然而,对于多取代烯烃这类复杂分子,潜在的反应位点众多且彼此相似,精确“挑选”其中一个进行改造,堪称化学界的“选择困境”。传统的烯烃双官能化虽然高效,却往往
新型链识别策略,精准实现多取代烯烃的“头尾”碳硼化
在有机合成的世界里,如何在一条碳链上“点石成金”,把功能基团准确安装到预设位置,是化学家们长期追求的目标。然而,对于多取代烯烃这类复杂分子,潜在的反应位点众多且彼此相似,精确“挑选”其中一个进行改造,堪称化学界的“选择困境”。传统的烯烃双官能化虽然高效,却往往被双键位置所“绑架”,缺乏足够的灵活性。要想突破这一瓶颈,需要一种能“漫步”碳链、同时又能识别复杂环境的策略。
今日,武汉大学阴国印教授和李阳阳副研究员报道了一种基于镍催化的“头尾碳硼化”反应。他们借鉴生物链识别的概念,通过配体构建空间位阻梯度,实现了对多取代烯烃的精确位点控制。这一方法不仅能高效偶联多种碳亲电试剂与复杂底物,还能应用于天然产物与功能材料的简化合成,为有机合成化学打开了新思路。相关成果以“Head–tail carboboration of multisubstituted alkenes enabled by chain recognition”为题发表在《Nature Chemistry》上,第一作者为孔维宇,Dong Wu, 魏红为共同一作。
这是继阴国印教授和李阳阳副研究员《Science》之后的又一大作。
作者首先回顾了传统方法的困境。多取代烯烃由于取代基数量多、三维结构复杂,催化剂在“链游走”过程中会遇到大量相似的潜在位点(图1a, b)。这就像走在一条分岔路极多的迷宫里,常常难以确定出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团队借鉴了生物系统的链识别原理。例如赖氨酸甲基转移酶在修饰组蛋白时,依赖氢键和疏水作用精准识别目标位点(图1c)。受此启发,他们提出了一个空间受控的链游走模型:通过设计带有逐级立体位阻的配体,迫使金属中心偏向远端位置,实现对多取代烯烃的头尾碳硼化(图1d)。这一思路,犹如给催化剂装上了“导航系统”,从而能在复杂环境中准确找到目的地。
图1:展示多取代烯烃位点选择的挑战、生物链识别的启发,以及本研究提出的空间受控链识别模型。
应范围的系统验证
在优化了条件后,研究人员验证了该策略的普适性。他们发现,不仅一级、二级卤代烷可作为良好亲电试剂,连惰性较高的氯代烷也能顺利偶联,生成目标产物(图2a)。更令人兴奋的是,该体系对芳基卤代物也表现出良好兼容性,吡啶、吲哚、噻吩等杂环结构同样适用(图2b)。在烯烃底物方面,体系展现了惊人的识别能力。无论是对称还是非对称二取代烯烃,均能稳定获得高选择性的头尾产物。即便面对三取代环烯烃或复杂的萜类天然产物,催化剂依然能保持极高的位点与立体控制(图2c, d)。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多支链烯烃体系中,它几乎总能“跳过”拥挤的近端位点,选择最远的末端进行转化,充分展示了链识别的力量(图2e)。
图2:反应适用范围,包括不同卤代物、对称/非对称二取代烯烃、三取代环烯烃及萜类等复杂底物的高选择性转化
机制探秘——如何实现“只选对的,不选难的”
为了揭开其选择性的来源,团队进行了氘标记实验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结果显示,在金属游走过程中,氢的消除与插入并非完全随机,而是表现出方向性:甲基上的氢更难被消除,而亚甲基更容易,这与热力学和动力学能垒差异一致(图3a, b)。进一步的动力学同位素效应(KIE)研究表明,速率决定步骤并不是链游走本身,而是后续的氧化加成过程(图3c, d)。结合空间位阻的拓扑分析(图3e),研究人员确认:是配体构建的“立体位阻梯度”在驱动金属向远端迁移。这种“空间引导”机制,使得复杂多取代烯烃的头尾碳硼化成为可能。换句话说,催化剂不仅会“走路”,还能“择路”。
图3:机制研究结果,揭示链游走方向性、速率决定步骤及空间位阻梯度对选择性的决定作用。
应用拓展——从太阳能电池到天然产物合成
为了展示方法的价值,团队将其应用到多个方向。首先,他们在克级规模下顺利完成反应,并通过衍生转化(如硫代化、Matteson延长、溴化、甲酰化等)证明产物的多样化潜力(图4a)。这为构建大分子库和材料分子提供了新手段。其次,该方法在功能材料前体的合成上展现出巨大优势。研究人员利用它快速制备了液晶材料关键中间体(图4b)、潜在分子导线的核心片段(图4c),以及与爬行动物分泌物相关的天然产物dianeackerone的合成前体(图4d)。相比以往动辄六步、九步甚至十六步的路线,这一策略实现了大幅简化。可以说,链识别催化就像为合成路线装上了“直通车”,极大提升了效率。
图4:应用拓展,涵盖大分子衍生转化、液晶材料、分子导线及天然产物的高效合成实例。
小结
本文首次建立了一个基于链识别的镍催化模型,解决了多取代烯烃在迁移双官能化中长期存在的选择性难题。这一策略兼具高区域选择性和高底物普适性,不仅能高效偶联多种碳亲电试剂,还能在天然产物和功能材料合成中发挥巨大作用。未来,这一“头尾碳硼化”方法有望推动合成化学更加灵活和高效地服务于药物研发、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可以预见,随着链识别概念被进一步拓展,化学家们或许能更自由地在分子骨架上“安家布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编程分子设计。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来源:老周讲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