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复杂多变、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以坚定自信的姿态展示大国担当。2025年,备受瞩目的北京阅兵和天津上合峰会,成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实力与智慧的关键节点。北京阅兵以其强大的军事展示“立威”,天津上合峰会凭借多边合作的深化“破局”
文/保明
在当今复杂多变、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以坚定自信的姿态展示大国担当。2025年,备受瞩目的北京阅兵和天津上合峰会,成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实力与智慧的关键节点。北京阅兵以其强大的军事展示“立威”,天津上合峰会凭借多边合作的深化“破局”,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勾勒出中国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宏伟蓝图。
一、北京阅兵“立威”的深度剖析
(一)展示国防现代化实力,彰显军事威慑力
1. 先进武器装备的体系化亮相: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在天安门广场盛大举行。此次阅兵中,所有受阅装备均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且首次亮相的新型装备占比可观,涵盖了陆海空天电全领域作战模块。以歼 - 20隐身战机为代表的先进空中作战力量,展现了我国空军在制空权争夺上的强大实力;东风 - 41洲际导弹彰显了我国战略核威慑的坚实力量;无侦 - 10察打一体无人机则体现了我国在无人作战领域的先进水平。这些装备按“联合作战体系”编组受阅,充分体现了我国军事装备从单装技术突破向多域协同作战能力的跨越,向世界清晰地传递出中国有能力捍卫国家主权完整的坚定信号。
2. 新域新质战力的代际突破:阅兵中,定向能武器、电磁干扰系统、AI辅助指挥平台等新型装备纷纷亮相,标志着中国在“无人化、智能化、跨域化”作战领域实现了代际跨越。某型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凭借其超高的速度和独特的飞行轨迹,可有效突破现有反导系统,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战略打击能力;某型电子战无人机能够对敌方通信网络实施精准干扰和瘫痪,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占据关键优势。这些新域新质装备的展示,不仅是我国军事科技自主创新的卓越成果,更是对试图以技术代差遏制中国发展的势力形成了强有力的战略震慑。
3. 战略威慑的“底线思维”表达:战略导弹部队在阅兵中展示出“核常兼备、全域慑战”的强大能力,这清晰地表达了中国国防政策的底线思维——“不惹事,但绝不怕事” 。国防部发布的《中国的国防》白皮书明确指出,中国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但核力量必须“足以慑止任何核攻击”。此次阅兵中,东风系列战略导弹等战略重器的亮相,就是这种底线思维的生动体现,让潜在对手深刻认识到对中国进行军事冒险的代价将是他们无法承受的。
(二)传承抗战精神,凝聚民族力量
1. 历史记忆的当代激活:阅兵式上,抗战老兵乘车方队与新型装备方队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历史与现实”对话的震撼画面。在长达14年的抗战中,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通过现场解说以及先进的大屏展示技术,卢沟桥事变、平型关大捷等历史场景被生动重现,让公众深切感受到“过去的牺牲”,更深刻地理解“今日的安宁从何而来”。这种沉浸式的历史教育方式,成功地将民族记忆从抽象的教科书转化为具体可感的集体情感共鸣。
2. 精神价值的代际传递:受阅官兵中,“抗战英雄部队”的旗帜与“新时代标兵连队”的番号交相辉映。某集团军“平型关大战突击连”传承红色基因,在近年国际军事竞赛中屡获佳绩,展现了新时代军人对先辈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南京路上好八连”官兵延续艰苦奋斗精神,在城市反恐维稳等任务中发挥了尖刀力量的作用。这些鲜活的案例有力地证明,抗战精神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切实转化为当代军人的实战能力,激发了民众对“英雄辈出”的强烈民族自豪感。
3. 复兴使命的全民动员:阅兵直播期间,全网相关话题阅读量超500亿次,“吾辈当自强”迅速成为热搜词。某社交平台发起的“我的强军梦”征集活动,吸引超200万网友踊跃分享对国防的期待。科研工作者立志攻克芯片技术,为国防科技发展贡献力量;青年学生积极报名参军,投身国防事业。这种从“观看阅兵”到“践行使命”的积极转化,正是阅兵凝聚民族力量的核心价值所在,让每个个体都深刻意识到,民族复兴的“接力棒”已交到自己手中。
(三)提升国际影响力,维护世界和平
1. 国际话语权的实力支撑:阅兵结束后,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国军方纷纷发声,称赞“中国国防现代化有利于地区稳定”,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对“中国为世界和平作出的贡献”给予了肯定。在俄乌冲突、巴以争端等国际乱局中,中国以“实力 + 克制”的形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信任。正如新加坡《联合早报》所评论的:“中国阅兵不是秀肌肉,而是展示维护和平的底气。”中国通过阅兵展示国防实力,在国际舞台上更加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积极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
2. 地区安全的稳定器作用:面对个别国家在南海、台海的军事挑衅行为,阅兵展示的区域拒止能力形成了有效的战略震慑。2025年10月,菲律宾在南海的非法挑衅频次较阅兵前大幅下降60%,这一数据充分表明,中国的军事透明化不仅没有加剧地区紧张局势,反而减少了地区误判风险。周边国家如柬埔寨、老挝等,基于对中国实力和维护和平决心的信任,更主动提出深化防务合作,形成了“以实力促和平”的良好良性循环。
3.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军事实践:中国军队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亚丁湾护航、国际维和等行动中,累计派出官兵5万余人次,护航商船超7000艘。阅兵中展示的同款护航舰艇、维和部队装备,将中国军队的“军事存在”与“和平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与某些国家的“军事扩张”行径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是“世界和平的增量”而非“威胁”。
二、天津上合峰会“破局”的深度剖析
(一)应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推动区域经济合作
1. 全球经济困局中的“上合方案”:2025年,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经济增长仅为2.3%,世贸组织预警货物贸易可能下滑1.5%。在这样的全球经济低迷背景下,依赖能源出口的上合成员国面临着“资源价格低迷 + 供应链断裂”的双重困境。8月31日至9月1日召开的天津上合峰会上,中方提出的“区域产业链互补计划”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方案。哈萨克斯坦的油气通过中哈管道稳定输入中国,中国的光伏组件、电动汽车零部件等经中亚顺利进入欧洲市场,形成了“资源 - 制造 - 市场”的高效闭环,推动上合区域内贸易实现逆周期增长,2024年逆势突破5124亿美元,2025年1 - 7月贸易额达2931.8亿美元,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2. 合作维度的“升级迭代”:与以往以能源、基建为主的合作模式不同,2025年峰会进一步拓展了合作领域。新增的“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促进了中国与伊朗、白俄罗斯等国共建跨境电商平台,2025年1 - 7月交易额同比增长47%,为各国企业和消费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绿色能源联盟”推动吉尔吉斯斯坦风电项目、塔吉克斯坦光伏电站落地,清洁能源合作占比从12%大幅提升至28%,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了上合力量。这种从“硬基建”到“软联通”的全面拓展,极大地增强了上合合作的韧性和可持续性。
3. 经济主权的“自主可控”:面对西方制裁的压力,上合国家加速推进本币结算,2024年人民币在成员国贸易中占比达35%,较2020年提升20个百分点,减少了对美元的依赖,增强了经济稳定性。中方协助建立的“上合开发银行”,在成立首年就发放120亿元贷款,重点支持成员国粮食安全项目,帮助各国摆脱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过度依赖,切实守住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底线。
(二)突破传统国际秩序束缚,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1. “上海精神”的实践创新:上合组织始终秉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与北约“集体防御”的排他性截然不同,天津峰会上,上合组织首次邀请蒙古国、阿富汗作为“对话伙伴”参与安全磋商,开创了“非成员国深度参与”的全新模式。某欧洲智库评价:“上合不搞‘阵营对抗’,而是以‘协商一致’让小国也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声音,这是对传统集团政治的根本性颠覆。”
2. 全球治理的“南方声音”:针对联合国改革停滞不前的现状,峰会发布《上合组织关于全球治理的立场文件》,明确提出“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安理会、IMF中的配额”,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在202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上合成员国联合提出“发达国家应承担历史排放责任”的共同提案,获得130个国家的大力支持,充分展现了上合组织作为“南方国家”核心协调力量的重要作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3. 文明对话的“民间纽带”:峰会期间启动的“上合青年创客大赛”,吸引了12国青年积极参与,共同合作开发“丝绸之路文化APP”,促进了不同国家青年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医疗共享计划”让中国医生在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国开设20个诊疗中心,年服务当地民众30万人次,增进了各国民众之间的感情。这种“政府搭台、民间唱戏”的模式,有力地打破了西方“文明冲突论”的错误偏见,2024年成员国间游客互访量恢复至2019年的180%,促进了民心相通。
(三)加强安全合作,应对多元安全威胁
1. 传统安全的“立体防控”:针对阿富汗边境地区的动荡局势,上合组织在天津峰会后迅速启动“联合巡逻 - 2025”行动,中塔吉三国边防部队实现情报实时共享,通过紧密协作,2025年上半年地区恐怖袭击事件同比大幅下降72%。同时,“禁毒合作机制”发挥重要作用,成功截获跨境毒品1.2吨,摧毁3个跨国贩毒网络,让“三股势力”无处遁形,有力维护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2. 非传统安全的“机制创新”:新成立的“上合信息安全中心”,运用先进技术协助成员国成功拦截17次大规模网络攻击,有效保障了各国的信息安全;“粮食安全合作平台”推动中俄哈三国建立100万吨粮食储备库,增强了应对全球粮价波动的能力。在应对2025年中亚蝗灾中,上合国家联合派出植保团队,通过共同努力使受灾面积减少60%,这些举措填补了全球安全治理在非传统领域的空白。
3. 安全理念的“中国贡献”:中方提出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观,在峰会上被写入《天津宣言》,成为上合组织安全合作的重要指导理念。与某些国家“以军事同盟求安全”的做法不同,上合倡导“安全不可分割”。例如在伊朗核问题谈判中,上合成员国坚持以“对话而非施压”的方式,积极促成阶段性协议,充分证明了多边安全合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北京阅兵的“立威”,立的是中国“不被欺负”的坚定底气与“守护和平”的崇高决心;天津上合峰会的“破局”,破的是“零和博弈”的陈旧困局与“集团对抗”的落后老路。两者紧密结合,共同指向一个伟大目标:中国始终以自身的稳定发展为世界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和合作模式,以开放包容的合作理念推动人类社会共同进步。这种“实力与智慧并存”的大国担当,正在深刻重塑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也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注入了强大的确定性力量。(全文完)
来源: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