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吴兆前,民革党员,现任民革四川省委会内部监督委员会委员,民革四川省直十七支部主委,民革四川省直法律事务中心人民调解事务部部长,成都市郫都区三所一庭联动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校园路、珠江路调解室主任,四川优尚杰律师事务所主任。
转自:团结报
□本报记者 陈晓燕 见习记者 闻 超 特约通讯员 雍 禹
【人物简介】
吴兆前,民革党员,现任民革四川省委会内部监督委员会委员,民革四川省直十七支部主委,民革四川省直法律事务中心人民调解事务部部长,成都市郫都区三所一庭联动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校园路、珠江路调解室主任,四川优尚杰律师事务所主任。
调解工作里有哪些门道、怎样让矛盾双方情绪降温、看到双方从剑拔弩张到握手言和是怎样的心情……谈起调解事业,吴兆前总是滔滔不绝,语气中透着掩不住的、发自肺腑的热爱。
转变——
调解室成为“前沿阵地”
2016年6月的一天,吴兆前第一次走进成都市郫都区犀浦校园路、珠江路派出所,一间十几平方米的调解室映入眼帘:一张长桌、几把椅子,墙上贴着崭新的“人民调解”四个字。
那一年,是吴兆前走上律师岗位的第十年,诉状、法庭、判决书是他的日常。“许多纠纷本可以在最初就化解,却一次次被推向法庭。”这样的感受,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2016年,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郫都区委政法委牵头,在郫都区探索建立“三所一庭”联动调解机制——在校园路、珠江路派出所内设常驻调解室,犀浦法庭、司法所、律所三方入驻,共同介入初期矛盾。吴兆前毫不犹豫地报名参与。
“为什么想去做调解工作呢?”面对记者的提问,吴兆前说:“老百姓打官司维权,往往要付出高昂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如果我们能通过调解快速处理纠纷,老百姓就能少走弯路、少花冤枉钱,对他们来说意义远比赢一场官司更大。”
第一次坐上调解桌的情景,吴兆前至今记忆犹新。“那是一起劳务纠纷。几个农民工讨薪未果,将包工头堵在家门口,双方情绪激烈。来到派出所后,他们仍然情绪激动,随时都可能发生肢体冲突。”
之后的四个小时里,吴兆前没有急着评理,而是耐着性子去听,去找寻矛盾的根源。他顺着矛盾的这根线,一点点把对话拉回来,气氛终于缓和下来。傍晚六点,当双方终于接过笔签下调解协议时,吴兆前才真正松了口气。“当时衣服全是汗,但心里特别轻松。”
这件事让吴兆前第一次真正体会到,原来律师的角色不只是在法庭上举证辩护,还有提前化解矛盾的力量,能让社会少一分对抗、多一分和解。
此后的九年里,调解室成了吴兆前“战斗”的“前沿阵地”。校园里的打闹、邻里间的冲突、拖欠工资的争执……这些在派出所值班记录里的“琐碎”,都出现在了吴兆前的案头。
这些年,吴兆前把调解桌当成了另一种法庭。不同的是,这里不分审判席和被告席,更多的是看得见人情冷暖的“共情”与“交心”。
“群众的事,总得有人接得住。”吴兆前说。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他坚持了下来,一次次把矛盾拉回理性,把当事人从怒火边缘拉回来。这也是他心中那道比判决更厚重的“第一道防线”。
秘籍——
“85%”背后的调解智慧
在吴兆前看来,调解并不是简单地坐下来“劝两句”,而要有科学的方法和成熟的机制。自2016年起,他便全身心投入郫都区“三所一庭”联动调解机制的探索中,尝试用法治的智慧和人心的温度,让无数矛盾止于萌芽。
“‘三所一庭’提供了制度框架,但真正走进群众、解开心结,还需要更接地气、更有温度的工作方法。”吴兆前说,“在一次次调解中,我逐渐摸索出一套能落地、见实效的路径,帮助矛盾真正化于无形。”
吴兆前总结出一套“人民调解六步十法”工作法,被许多人称作调解的“武功秘籍”。这套方法从接待、陈述、沟通,到面对面谈判、签订协议,再到最后的握手言和,每一个步骤都有清晰的节奏和心理引导。
为了让这套方法真正落地,吴兆前对调解现场的每一处细节都不曾放松。他要求助手们着装规范、态度端庄,必须佩戴工作牌、亮明身份、宣读调解原则,以仪式感带动信任感。在调解过程中,他常采用“背靠背沟通”“上楼抽梯法”“情绪降温法”等灵活技巧,在僵局中找到转圜的契机。
截至目前,吴兆前共接待调解咨询4100余件,成功调解35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到85%。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场场潜在的冲突、一次次被化解的对抗。就像那起发生在2025年春天的校园意外。
郫都区某小学放学后,一名六年级学生在课后拉拽篮球网,导致手指严重受伤。其家长情绪激动,提出80万元索赔,学校和家长对立严重。法院、派出所、街道、教育局多次协调未果,最终,由吴兆前来主持调解。
“从孩子受伤的经过、责任划分、治疗方案,到诉讼风险、家校关系,我整整谈了一个下午。”吴兆前回忆道。最终,他运用“趋利避害法”进行现实分析,缓解家长情绪,促成理性对话。这场看似“无解”的冲突,最终以家校双方在调解室握手言和收场。
多年坚持,吴兆前越来越感受到调解的价值——不仅能“解一事”,更能“治一片”。许多纠纷在他的调解桌前消解,群众情绪稳定了,社会也就多了一分和谐。
如今,郫都区的“三所一庭”机制,已成为基层治理中一个行之有效的范式。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人民法庭四股力量拧成一股绳,用耐心、细心与爱心消解基层纠纷,实现矛盾就地解决、纠纷不过夜。
调解室的门口,常有人等在走廊,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而来,又带着一声声“谢谢”离开。“调百姓之难,解群众之忧。”吴兆前说,“这就是我们‘三所一庭’的座右铭。”
初心——
九年的坚守与担当
“调解工作,是我心中最热爱的事业。”吴兆前常常这样说。
在长达九年的调解生涯中,吴兆前始终坚持着一个规矩:不收取任何费用。无论案件大小、次数多少,调解过程耗费多少心力,他和助手从不收当事人一分钱。“有的案子得跑七八趟,谈一整天,最后也不过拿到一百多块钱的调解个案奖励。但只要能把矛盾化解在这里,能让人少跑法院、少起冲突,再辛苦都值得。”
无论是一桩几千元的纠纷,还是一场多年难解的家事,吴兆前的态度始终如一——先稳住情绪,再一点点解开心结。看着原本怒火中烧的当事人慢慢冷静,重新坐下,最终愿意伸出手与对方握在一起,那一刻,吴兆前眼中闪过的光亮让人难忘。那不是完成任务的轻松,而是一种看到信任回归的欣慰。
吴兆前的这份热情,也感染着身边的人,他的助手李萱慧就是其中之一。“原本我只是抱着学点经验的心态来跟着吴老师,没想到一待就是几年。看着他每天用同样的热情去面对调解工作,你就会明白,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责任、使命和担当。”如今,李萱慧成了调解室里的金牌助手,和吴兆前并肩坐在长桌一端,一同用耐心和真诚换取理解。
身为一名民革党员,吴兆前深知自己的另一重使命。调解,不只是解一时之争,更是将基层群众遇到的难点、痛点汇聚成声音,推动上升解决。多年来,他将调解中发现的典型矛盾整理成调研报告、社情民意信息,借助民革的平台,推动制度完善与政策优化。他还多次为四川全省基层调解员授课,把自己的“六步十法”实战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出去。正是这份责任感与专业度,让“三所一庭”从一间调解室的尝试,成为四川基层治理的典范之一。
在吴兆前看来,民革党员的身份赋予了调解更多力量:党派的公信力,让当事人更容易信任;组织的资源,让调解有更多专家和部门可以联动;参政议政的平台,让这些来自基层的声音能够被看见、被研究,让情况得以改变。
作为民革四川省直法律事务中心人民调解事务部负责人,吴兆前将调解的温度和力量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位民革党员。受到他的感染,越来越多的民革党员积极参与到化解矛盾纠纷中,携手守护着社区的安宁与和谐。
“我们多一分耐心,群众就少一分怨气;我们多一分努力,社会就多一分安宁。”这是吴兆前多年来对调解工作最朴素也最坚定的理解。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