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南京大屠杀,却不知山西大同万人坑,遗忘就等于背叛!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2 04:51 1

摘要:谁能想到,一座曾经因为煤炭而日夜轰鸣的城市,如今又因冰雪吸引了全世界的眼光?哈尔滨因冬天的魔法而变火时,远在南方的南京和北方的山西,却有另一种火热悄然蔓延。不是什么娱乐盛筵,也不是商业奇迹,而是那种埋在历史尘埃下、偶尔会突然跳出来的痛和愤。他们说爱国不能只看盛

谁能想到,一座曾经因为煤炭而日夜轰鸣的城市,如今又因冰雪吸引了全世界的眼光?哈尔滨因冬天的魔法而变火时,远在南方的南京和北方的山西,却有另一种火热悄然蔓延。不是什么娱乐盛筵,也不是商业奇迹,而是那种埋在历史尘埃下、偶尔会突然跳出来的痛和愤。他们说爱国不能只看盛世繁华,总要有人去揭开陈年旧事,看看伤疤到底有多深,有些事,本不该被遗忘。但说实话,这事儿光靠讲几句豪言壮语就能记得住?好像远没有那么容易吧!

现在的游客,说起来是冲着哈尔滨国际范来的,可突然就在网络上刷到了731部队的陈列馆。就像楼上有人往下扔了件冷冰冰的铁器。那时候的哈尔滨不是这个样子,不是冰雕,更不是五彩斑斓,而是血色密布。731部队留下的阴影,直到今天都挡不掉。事情越传越广,成千上万的人跑去现场,托着手机拍,拍得手都麻了。那景象有点像朝圣,有点像泪水又回流进巷子,至于为什么,问问在场人都能给你声“不能忘”的呐喊!

事情发展其实比想象得快,731陈列馆人气爆表的消息一出,南京又出现了。这座曾被鲜血灌注大地的城池,也渐渐被提及。南京大屠杀,30万这个数字烙印在全民脑子里,很多人说,只是个历史数据,但网上没什么真材实料让人感受到那些亡魂身边的呼吸。30万也许还少?那南京遇难同胞纪念馆莫名成了又一热门打卡地。我倒是觉得,好像突然间,年轻人都不约而同走进历史最漆黑的角落。

有趣得很,网络上议论得最多的,并不是如何玩得开心,而是谁还能记住那些死去的人。还有人说,要是有一天别的遗址也被证实、被刷屏,会不会才真的让那些沉睡着的冤魂感知世人念想?爱国热潮扑面而来,话说得刚猛,连地底下的枯骨都会感到温暖。可是,真的这么简单吗?又有几个人,真正花一天脚步,耐心绕进那些冷得刺骨的馆子呢?有人喊口号,更多人轻轻路过遗址门口,忍不住偷看一眼却又很快移开目光。

一提校园、年少、快乐时光,这群60000人的故事完全没有他们的名字。那个叫煤矿的巨大陷坑被提起,也许只有少数历史爱好者和当地老人知道。山西大同煤矿的万人坑,远比南京和哈尔滨更加孤寂。尸骨堆成的山,密密麻麻。所有记忆都变成了无字碑,说实话,很酸楚的味道。但说不准,也有哪个小孩知道“每天工作12个小时,只能掰发霉的黑豆饼”,他会不会觉得还没上学的自己也可以想象那些挨饿的场景? 但谁能信,如今还剩下石头和残肢在地下缩成一团?

1942年的坑道瘟疫爆发,没人治,没人问。矿洞外传来拖尸声,里面的人还得继续摇锄头。他们有的丢了手,有的失了脚,还有的完全没了头。每个人只成了一根白骨,名字和身份都被一点火烧掉。调查数据写着“60000”这个定格数字,实际上没人知道到底是多少。有人说当时现场光白骨就有40多米高。太夸张?其实在历史里,好像也没有更温和的表达余地。

侵华日军在大同煤矿停了八年左右的时间,掠走1400万吨煤,却不给挖矿的人留下一口正经清水,甚至还抢走了他们平生唯一用得上的姓氏和名字。老矿工说,像这种万人坑,山西还有将近二十来处,找到的也只是其中一部分,大多时间只能靠残破回忆来拼凑细节。我看到一份2023年的山西文物普查数据,得出的数字跟上世纪估算大差不差,真真假假,那种冰冷只会让人犹豫。如果被遗忘,历史就不再疼了吧?可人们又怕疼,他们本能地回避所有苦难。

煤矿遗址周边的空气总有点呛人,甚至刚进坑口就能闻到一股淡淡的铁锈。每到冬天,风一吹,纪念碑前无人停留,除了偶尔有几个来自外地的年轻人低声对话,更多的时间只有风声和杂草的摩擦。问当地人,都摇头摆手,说你问这些干嘛?“太遥远,没啥用。”可这一切和理想中历史遗址火热场景,实际全然不是同一回事儿。有些事情,其实大家都明白,但没忍心说出口罢了。

而网络上的数据流动得很快。哈尔滨和南京火了之后,忽然又有人说起山西煤矿,也是带着浓重的疑问。不是因为感动,而是诧异,“怎么没人知道?”“这能信吗?”他们质疑、争论,甚至连当地官方都很难给出足够确切的档案。“资料早就被烧光了,还问什么!”有一位82岁的老矿工在一次纪实采访里难得叹气,他拉起袖子,手臂上有旧伤疤,他讲那年只挖煤,不敢哭,不敢笑,身边的人三天少一个。他说现在提这些事儿,好像也没人能听懂。

甲午战争后,整个华北都逐步落进了“资源榨取、人口湮灭”的轮回。有人评说山西万人坑只是众多苦难之一,甚至觉得可有可无。我并不认同。偶尔觉得南京的世界级悲剧震撼些,可又反过来认为,这种“无字碑+无名氏”把苦难推向彻底的消失尽头。身边的老一辈提这些总是绕开核心话题,年轻一代大多选择忽略、远离不适。历史是个人的,不是举国大潮?可回头再问,总有新一批青年突然在网络掀起纪念浪潮。

有人讽刺过这些“凭吊潮”,认为是虚荣和作秀。可是你认真站在那片白骨堆前,会发现气氛和阳光一起压低,没人真笑得出来。更奇怪的是,一边是南京纪念馆门口长队,一边是山西煤矿遗址的空落落,完全不成调。难道只记得故事出名的地方,没热度就代表没意义?还是说被宣传的才叫爱国,没人看的就不配声张?我有时候也摇摆,到底哪种更真?

有一次在山西煤矿遗址实地走访,自动播放的沉重男声、有点生硬的展板,有些照片斑驳泛黄。讲解员冷冷淡淡地说“无字碑,没名没人管,没人入录。”没想到有几个孩子突然问了个稀奇古怪的问题,“他们以前都叫什么?”我一时语塞,忽然想,出名与没名的死法,究竟谁更让人难受?

其实南京的屠杀、哈尔滨的生化战争、山西矿工的消亡,不是一件事,也不是一个世界。轴心是同一,只是苦难翻了几个方向。每年都有不得不走进历史的理由,谁也不能说只是形式。你可以觉得南方的记忆更浓烈,也可以突然觉得北方的石灰味更刺激,这种历史味道,本来就没有统一标准。

往往信息流、算法,以及一波又一波的短视频,决定了什么遗址火、哪个惨案更“值得”人流采点。很少有人探究背后如何让记忆真正流动起来。甚至我一度以为年轻人要彻底忘光这些血骨故事。可像最近山西大同煤矿关涉数字化修复的新闻出来后,还是有一批人跑过去,拍摄、讲述,不断刷新搜索“黑暗中的中国身影”。

你要说日军侵华是多年痛楚的根源,也对;说受害者里大多是普通无名的劳工、农民,甚至不算个体,更没错。只是,日军烧掉的档案,永远补不齐本该属于他们的清单。每一个白骨下,本来都能有全家福和好听的名字。这一点,和南京遇难者名单墙、731生化名单墙,恰恰是两个极端。一个全是名字,一个什么都没有。

所以说,这三处遗址、三种祭奠方式、三种受害群体的命运,被互联网和现实撕出了巨大裂缝。你要问哪种更能唤人警醒,哪种方式更有效,其实没有标答。但咱们普通人常奔波在纪念馆和纪念碑之间,总归会在某个夜里,突然觉出冷冽的历史气息。

有趣的是,明明如今这段历史在各地也开始频频被社会纪念、被新媒体关注,南京每年依旧流水般游客,再看山西,除了年祭和清明,几乎焕不回当初那种烈火般的情绪。人们好像总是更难长期关注“无名无姓”的悲剧,也更愿意让自己置身于大场面、集体哀悼。然而大场面之外,地下白骨还是会在薄暮中晒冷。

人的记忆总是善变,不同遗址间的温度和痛感也大不同。有人说忘记苦难等于背叛,我有时候又觉得淡记也是一种释放。极端地说,就算铭记了所有人的名字,历史的重压未必就轻了。毕竟,那些矿工的碑上都没刻字,无论喊多少口号,也填不回空白。

三座城市、数十万无声亡灵、一道道无字碑。什么地方、哪个人、哪些数字、怎样的方式,能让我们活得更像个人,其实没人能判定。记忆的出口,也许就是那道寒风吹进鼻孔时的哽咽。

每个人都能选自己的方式,也许也没必要非得要求替谁铭记到什么份上,不过地底的白骨、无字碑、老井水还都在那里,活着的人怎么选择,故事会一直在那里,不多不少,就那样留着。

来源:猪老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