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好!我是薇然,一个揣着半颗敏感心,在情感褶皱里拾星光的情绪拾荒人。感恩相遇,我愿以字句织就星河,伴你漫步时光,共拾成长的光影!
嗨,大家好!我是薇然,一个揣着半颗敏感心,在情感褶皱里拾星光的情绪拾荒人。感恩相遇,我愿以字句织就星河,伴你漫步时光,共拾成长的光影!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的童年是不幸的,为了能摆脱原生家庭的痛,因此我大量读书,若不是书里的智慧与力量托举我,或许我会永远困在原生家庭的痛苦里。
那些伤痛曾如枷锁缠身,是阅读撕开了希望的缝,让我学会与过往和解,慢慢走出深渊,重寻生活的光。
“不就是卖个货吗?有什么好稀奇的,只要有嘴,谁还不会卖?你给我个东西,我站在大街上分分钟钟就帮你卖完!”
这是前不久爸爸得知我在公司兼职直播卖货时,他在电话里对我说的话,是不是特扎心?
电话还未挂断,我的泪水早已夺眶而出,我沉默了一会,哽咽着敷衍了几句才挂断电话。
原生家庭的伤,就像鞋底的沙,走得越远,硌得越疼。
但我知道:“书堆成的路,能走出原生家庭的泥沼。”
若我不读书,爸爸否定的话,就会像重重的枷锁把我捆一生,他说的话,像玻璃渣子一样扎进我的骨缝,让我痛不欲生,我拼尽全力,换来的却只是爸爸口中的一句 “马马虎虎”。
本想和爸爸分享的喜悦,最后却变成了爸爸嘴里“骄傲自大”的人。
若不是读书,估计我永远都忘不了爸爸扔掷在我身上的否定言语,那些无以名状的愤怒与情绪,那些说不出的委屈和憋在心里的火,会慢慢发酵成一团雾,遮得人看不清自己的好。
日子久了,连自己都信了 “我确实不行”,连发脾气的勇气都被磨没了,只剩下在否定里打转的无力感。
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原生家庭带来的痛,这大概需要用一生来治愈。
我一直在努力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痛,为此阅读很多个人成长、心理学、治愈系的书籍。
我喜欢写文字,是想在那温柔的文字里寻找曾经被生活弄丢的自己,一点一点抚平心里那些看不见的伤口。
我是个藏着太多情绪的人,表面上总装得云淡风轻,可心里早已翻江倒海。
感情细腻得像易碎的玻璃,既渴望有人能看穿我强装的无所谓,读懂我没说出口的心事,却又习惯性地把心门锁得紧紧的。
日子就在这种 “想被懂” 又 “怕被懂” 的拉扯里,过得格外拧巴,仿佛全世界都走不进我的内心。
从小我就像一只刺猬,不是天性带刺,而是只有裹紧满身锋芒,才能守住那一点点可怜的尊严。
我这样的人,大概不讨喜吧?
一直以来,倔强得从不肯低头,自尊心强到容不得半点委屈,把真实的情绪深深藏在心底,让所有人都看不懂、猜不透,我认为这样就能避开伤害,活得 “安全”一 些。
后来有人试着靠近,可每当那份温暖快要触碰到我的时候,我却会本能地往后退。
对身边人的感情,总带着一种若即若离的疏离,让他们摸不着头脑,甚至觉得我从未把他们当朋友。
可他们不知道,我不是不在乎,恰恰是太在乎了,我怕掏心掏肺后会失去,怕真心相待后会被辜负,所以才用 “推开” 的方式,偷偷守护着那份不敢言说的在意。
我心底藏着太多秘密,像被封印在深海的宝藏,无人知晓,也不敢示人。
我害怕一旦这些秘密泄露,那些被我小心翼翼掩盖的过往、脆弱与不堪,会毫无保留地暴露在你们面前。
正因如此,面对你们的靠近,我总会下意识地选择若即若离。
我猜,你们迟早会察觉我内心的不寻常,只是我还没准备好,用怎样的姿态去迎接那 “真相大白” 的一刻,只能在这纠结与忐忑里,和你们保持着看似疏远,实则满含在意的距离 。
如今,我能笑着谈及过往的点滴,不再有躲闪,不再有波澜。
这份坦然足以说明,那些曾让我揪心的过往,早已被岁月磨平了棱角。
毕竟,能说出来的痛,那便不是真正的痛。
大量读书后,我终于可以勇敢地面对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承认这些伤害的存在,理解它的来源和影响,因为这是治愈的起点。
要想真正的疗愈原生家庭的痛,我们就不要逃避或压抑伤痛,只有直面它,才能开始真正的疗愈过程。
要想真正疗愈原生家庭的痛,我们还必须找一个情感释放的出口,我不愿意和朋友聊这些,所以就写文字,写文字便是我情感释放的出口。
只有当你大量读书后,你才会渐渐明白原生家庭的痛并非不可解,文字会带来新的视角,帮我们跳出固有困境,看清伤痛的本质,也找到与过去和解的方式。
当目光沉浸在书海中,那些跨越时空的故事与哲思,会慢慢软化原生家庭带来的尖锐痛感。
或许大量读书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用文字的温度,一点点熨平过往的褶皱,让心重新变得柔软而有力量。
把时光浸在书里,会发现大量读书本就是一场温柔的治愈 ,一页页翻阅,一声声共鸣,我们会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一场深刻的自我救赎。
作者:薇然
编辑:薇然
图片来源:Ai生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薇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