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9月的晨光漫过校园,当抗战胜利80周年的钟声在历史长河中回响,我们总会想起那些在烽火中挺立的脊梁——是杨靖宇将军胃里的棉絮与草根,是太行山上八路军战士手中的汉阳造,是千万同胞“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坚守。
当9月的晨光漫过校园,当抗战胜利80周年的钟声在历史长河中回响,我们总会想起那些在烽火中挺立的脊梁——是杨靖宇将军胃里的棉絮与草根,是太行山上八路军战士手中的汉阳造,是千万同胞“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坚守。
对于成长在和平年代的学生而言,这段历史不是泛黄的教科书文字,而是需要代代传承的精神基因;而学校与教师,正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年轻的心灵与历史对话,让民族的记忆永不褪色。
为了让抗战精神真正走进课堂、扎根学生心中,老师们可以结合不同学科特点设计“独家教案”,每一个想法都藏着对历史的敬畏,对学生的期许。
以“文学+艺术”为钥匙,在课堂上,通过分角色朗读、播放抗战歌曲等,让抗战历史在课堂上“活”起来,这种情感的共鸣,就是最好的历史教育!
历史课:
“让历史贴近学生生活”,可以从本土抗战故事入手,唤醒学生的“家乡认同感”。毕竟,家乡的英雄故事,最能让学生觉得“历史离我很近”。
思政课:
组织一次抗战纪念馆研学,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古今对照”,让学生自己悟透“和平来之不易”。相比于“说教式”教学,学生自己能领悟才是最有效果的。
除了老师们的课堂设计,还有很多简单却有力量的方式,能让抗战记忆融入校园日常,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历史的传承者”。
● 校园故事角:每周分享一个抗战小故事
建议可以在校园里设一个“抗战故事角”,每周由一名学生分享一个抗战小故事——不用太长,可能是王二小把敌人引进包围圈的勇敢,可能是小兵张嘎缴获手枪的机智,也可能是后方妇女们连夜做军鞋的温暖。故事中,简单的细节,却能让其他学生记住先烈的精神。
● 电影赏析会:在经典片段中引发思考
可以组织一次“红色电影片段赏析会”,选《地道战》《觉醒年代》(抗战相关片段)等经典影片,让学生分组讨论“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会怎么做”。比起完整观影,片段赏析更聚焦,也更容易引发思考。
● 家庭访谈:挖掘身边的“抗战记忆”
可以发起“家庭红色访谈”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问一问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听他们讲一讲长辈的抗战经历,或者小时候听来的抗战故事。有的家庭可能没有直接的抗战记忆,但“爷爷说他小时候见过游击队路过村口”,“奶奶说太奶奶当年给八路军送过鸡蛋”,这些碎片化的记忆,拼凑起来就是最生动的“民间抗战史”。
纪念抗战胜利,不只是回忆苦难、缅怀先烈,更要让学生在历史中学会思考,在传承中找到力量,明白“铭记历史”最终是为了“开创未来”。
思考“抗战精神”:不只是爱国,更是多维度的精神财富
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抗战精神是什么”——不是简单的“爱国”两个字,而是杨靖宇“冰天雪地里不吃敌人一粒粮”的气节,是白求恩“不远万里来中国救死扶伤”的国际主义精神,是千万普通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团结,是知识分子“笔杆子当枪杆”的担当。这些精神,在今天依然闪耀:抗疫时的逆行、救灾时的坚守、科研工作者的攻坚克难,都是抗战精神的延续。
思考“和平意义”:铭记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守护和平
我们可以和学生聊“和平的意义”——抗战胜利不是“复仇”的终点,而是“守护和平”的起点。当年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是为了“不让子孙再受战乱之苦”;今天我们铭记历史,是为了警惕战争阴影,珍惜“没有硝烟的日子”。就像一位老师说的:“让学生知道,我们不是要记住仇恨,而是要记住‘战争有多残酷,和平就有多珍贵’,”记住‘强大才能不被欺负’”!
思考“我的责任”:接过接力棒,做新时代的“传承者”
我们更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的责任”——80年前,少年英雄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国家;今天的少年,该如何接过“接力棒”?不是要他们做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认真听好每一堂课,学好每一个知识点,是看到国旗时肃立行礼,是了解历史后不随意调侃先烈,是明白“国家强大,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80年过去了,卢沟桥的狮子依然矗立,黄河的波涛依旧汹涌,那些为国家、为民族牺牲的先烈,从未离开——他们在我们读的每一页历史里,在我们唱的每一首国歌里,在我们守护和平的每一个日常里。而老师们的每一堂课、每一次分享,都是在为年轻一代播下“铭记”的种子,让这些种子在岁月里生根发芽,长成支撑民族未来的脊梁。
这个9月,让我们和学生一起,向历史致敬,向先烈致敬,更向那个“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中国魂,致以最深情的回望。
- E N D -
作者 | 聪聪
责编 | 刘佳 排版 | 小鸿
初审 | 曹敏 终审 | 邱伟
来源:鸿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