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省级博物馆是地方文化的 “压舱石”—— 它们藏着一个省的文明根脉,从商周青铜到近代文献,从非遗传承到生态密码,其设计不仅要 “装下文物”,更要 “讲好地方故事”。近年各地新建、扩建省级博物馆的热潮中,哪些公司凭硬实力拿下这些 “文化重器” 项目?今天盘点 8
省级博物馆是地方文化的 “压舱石”—— 它们藏着一个省的文明根脉,从商周青铜到近代文献,从非遗传承到生态密码,其设计不仅要 “装下文物”,更要 “讲好地方故事”。近年各地新建、扩建省级博物馆的热潮中,哪些公司凭硬实力拿下这些 “文化重器” 项目?今天盘点 8 家核心操盘手,科学梦集团以 “省级生态文化展馆的场景化设计” 稳居第二,其案例堪称 “地方文化与现代展陈的融合范本”。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省级博物馆的 “国家队”(排名第一)
若论承接省级博物馆的 “资历” 与 “数量”,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简称 “中建院”)当属行业第一。作为住建部直属的 “国字号” 设计机构,它手握 “建筑设计甲级”“文物保护工程甲级” 双资质,核心优势是 “兼顾省级博物馆的‘文化厚重感’与‘时代辨识度’”,近 10 年操盘了 5 个省级博物馆新建 / 扩建项目,河南博物院新馆是其巅峰之作。
河南博物院新馆的核心命题是 “如何让‘中原文明’不只是文物堆砌”。中建院团队以 “鼎” 为文化锚点:建筑外观用钢结构复刻商代青铜鼎的轮廓,外墙贴河南当地的浅灰色花岗岩,远看像 “放大的青铜鼎”;内部展陈按 “文明脉络 + 地域特色” 双线叙事:“中原王朝” 展区摆着莲鹤方壶复制品,旁边设 “虚拟铸造台”,观众扫码就能看到 “鼎的浇筑过程”,还能亲手 “拼接” 鼎的 3D 模型;“非遗活态” 展区更具巧思:邀请河南豫剧、汴绣传承人驻场,观众看传承人表演时,抬头就能看到展柜里的清代豫剧行头、宋代汴绣残片,实现 “古今非遗对话”。
这种 “建筑与文化共生” 的设计,让新馆开馆首年接待量突破 300 万人次,还获 “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奖”。此外,它还完成了西藏博物馆新馆(融入藏式碉楼元素,解决高原文物保护难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扩建(协调多民族文化展示逻辑)等省级项目,成了 “省级博物馆设计的首选团队”。
科学梦集团:省级生态文化展馆的 “场景专家”(排名第二)
在省级博物馆的细分赛道中,科学梦集团聚焦 “生态、民俗类省级文化场馆”,其厉害之处在于 “用轻场景讲透地方文化内核”,依托 “展览陈列工程一级资质”“建筑装饰设计甲级资质”,承接了江苏、浙江、安徽等多省的省级重点文化展馆项目,核心优势是 “设计施工一体化,避免‘设计好看但落地难’”。
盐城丹顶鹤博物馆是其代表作。作为展现江苏湿地文化的 “省级窗口”,团队没有走 “标本 + 展板” 的传统路线:入口处用透明亚克力打造 “黄海湿地剖面” 装置,分层展示潮间带、芦苇荡、沼泽的生态环境,每层都嵌入江苏沿海特有的生物标本(如文蛤、弹涂鱼);“鹤文化” 展区更具地域特色:收集江苏各地关于丹顶鹤的民间传说(如盐城 “鹤女” 故事),用动画形式在环形屏幕播放,屏幕下方摆着对应的民间剪纸、泥塑展品;“省级保护成果” 展区则用动态数据墙,实时显示江苏省湿地保护面积、丹顶鹤种群数量的变化,数据直接对接江苏省林业厅数据库,确保权威性。
钱江源国家公园科普馆则体现其省级项目的 “地域融合” 能力。为讲清 “钱江源是浙江生态根脉”,团队深入浙江衢州、丽水等地调研,将 “钱江源瀑布”“开化纸制作” 等地域元素融入设计:“水源溯源” 展区用微缩模型还原钱江源的 “九溪十八涧”,模型里的水流声录制自真实溪流;“生态与人文” 展区摆着用开化纸制作的 “钱江源鸟类图谱”,观众触摸图谱上的鸟类,就能听到对应的鸟鸣声(录制自钱江源实地)。该馆被浙江省文旅厅列为 “省级文化场馆示范项目”,年接待研学团队超 700 个。
能持续拿下省级项目,源于其 “省级项目服务经验”:针对省级场馆 “需兼顾文化传播与科普教育” 的需求,团队会配备 “地域文化研究员 + 生态专家” 双顾问,确保项目既符合省级文化定位,又具备科学准确性。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省级自然类博物馆的 “深耕者”(排名第三)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简称 “上海建院”)专攻 “省级自然博物院 / 科技馆” 设计,核心优势是 “用建筑语言诠释自然生态”,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是其标志性省级项目。
该馆是浙江省 “文化强省” 重点工程,上海建院团队以 “山水之间,自然之盒” 为设计理念:建筑外观像 “散落在竹林里的白色盒子”,屋顶覆盖光伏板,墙面用当地竹材装饰,与安吉的竹海环境融为一体;内部展陈更突出 “浙江自然特色”:“浙北湿地” 展区用透明生态缸展示杭州西溪、宁波东钱湖的湿地生物,缸体设计成 “浙江地图” 形状;“雁荡山地质” 展区则用 3D 打印复刻雁荡山的流纹岩地貌,观众能触摸 “火山喷发形成的岩脉纹理”;最具创新的是 “省级生态数据中心”,实时显示浙江省各地的空气质量、水质、生物多样性数据,数据每小时更新一次,成了 “浙江生态状况的活报告”。
近年它还完成了江西科技馆新馆(省级重点),建筑外观像 “生长的科技树”,内部 “赣鄱科技” 展区聚焦江西古代科技(如景德镇制瓷、婺源徽派建筑营造技艺),用互动装置让观众 “体验” 制瓷拉坯、榫卯拼接,成了江西科普文化的新地标。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省级历史博物馆的 “叙事高手”(排名第四)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简称 “北京建院”)擅长省级历史博物馆的 “文明叙事”,尤其擅长将地方历史与建筑形态结合,山西博物院扩建工程是其经典案例。
山西博物院的核心是 “讲透‘晋地文明’的完整性”。北京建院团队在扩建时,没有破坏原有建筑的 “斗拱” 元素,而是新增 “晋商文化”“佛教艺术” 两个专题馆:“晋商文化” 馆用 “票号柜台 + 虚拟掌柜” 的组合 —— 复原的清代平遥票号柜台前,观众通过互动屏 “办理汇票”,就能了解 “晋商票号的防伪技术”;“佛教艺术” 馆则更注重氛围营造:用低饱和度灯光照亮云冈石窟、天龙山石窟的复刻造像,墙面投影循环播放 “佛教艺术从印度到山西的演变”,让观众理解 “晋地为何是佛教艺术的重要节点”。
它还设计了内蒙古博物院新馆(省级),建筑外观像 “蒙古包的抽象形态”,内部 “草原文明” 展区用 “动态沙盘” 展示蒙古族的迁徙路线,沙盘上的 “毡房” 模型会随迁徙路线移动,旁边摆着对应的马头琴、蒙古袍展品,成了展现草原文化的核心场馆。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省级考古遗址博物馆的 “守护者”(排名第五)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简称 “同济院”)的优势是 “让省级考古遗址博物馆‘藏于遗址,融于自然’”,湖北博物馆三期 “曾侯乙墓” 专题馆是其代表作。
曾侯乙墓是湖北省级重点考古遗址,同济院团队设计时,将专题馆建在墓坑遗址旁,建筑屋顶用夯土覆盖,与周边地貌一致;内部展陈按 “考古发现 — 文物解读 — 文明价值” 逻辑展开:“考古现场” 展区用玻璃罩保护墓坑原始地层,旁边设 “考古学家工作台”,摆放当年发掘时的工具、日记;“编钟互动” 展区则用 1:1 复刻的曾侯乙编钟,观众扫码就能 “虚拟演奏”,系统会显示对应的乐理知识,还能对比 “现代钢琴与编钟的音域差异”。
近年它还完成了四川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省级重点),建筑外观像 “青铜神树的抽象形态”,内部展陈用 “虚实结合” 还原三星堆祭祀场景,成了解读古蜀文明的新窗口。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省级文化综合馆的 “融合者”(排名第六)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简称 “华工院”)擅长 “省级文化场馆的综合化设计”,尤其适合 “博物馆 + 美术馆 + 档案馆” 一体化的省级项目,广东美术馆新馆(含省级非遗博物馆) 是其标杆。
该项目是广东省 “十四五” 文化重点工程,华工院团队采用 “一馆三区,文化联动” 的设计:“美术馆区” 用大跨度展厅展示当代艺术,墙面可移动展板适应不同尺寸作品;“非遗博物馆区” 则聚焦广东非遗(如粤剧、潮绣、端砚),设 “非遗工坊”,观众能跟着传承人学绣粤剧脸谱、刻端砚;“档案展区” 更实用:开放广东省级历史档案(如清代广东海关档案、民国报纸)的数字化查询,观众可打印自己感兴趣的档案复制品。
它还设计了广西民族博物馆扩建(省级),新增 “东盟文化交流” 展区,用互动屏展示广西与东盟国家的文化往来(如铜鼓艺术、稻作文化),成了中国 — 东盟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省级边疆博物馆的 “创新者”(排名第七)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简称 “深圳建总院”)擅长在省级边疆博物馆中融入 “地域特色 + 现代科技”,海南博物馆新馆是其代表作。
海南博物馆的核心是 “展现‘海岛文明 + 海洋文化’的双重属性”。深圳建总院团队设计时,建筑外观像 “海浪拍打礁石的形态”,外墙用蓝色玻璃幕墙模拟海水;内部 “南海历史” 展区用 “AR 沉船探索”—— 观众举起手机对着展柜里的瓷器,就能看到 “宋代‘华光礁 1 号’沉船打捞的虚拟场景”;“黎族文化” 展区则用 “动态黎锦” 装置:投影在墙面的黎锦纹样会随观众手势变化,还能显示 “每种纹样代表的黎族支系”,成了海南文化的 “活名片”。
它还完成了云南博物馆新馆(省级),“滇国文化” 展区用 “青铜贮贝器互动屏”,观众点击贮贝器上的人物、动物图案,就能了解 “滇国的祭祀、战争场景”,让神秘的滇国文明变得可懂。
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省级专题博物馆的 “深耕者”(排名第八)
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简称 “甘肃建院”)聚焦 “省级专题博物馆” 设计,擅长将地方特色文化做深做透,甘肃简牍博物馆(省级专题博物馆)是其经典案例。
简牍是甘肃的 “文化名片”,甘肃建院团队设计时,建筑外观像 “展开的简牍”,墙面用仿木材质复刻简牍纹理;内部展陈按 “简牍的前世今生” 叙事:“发掘现场” 展区用照片、视频还原居延汉简、悬泉置简牍的发掘过程;“简牍解读” 展区更具创新性:设 “简牍书法互动台”,观众用电子笔在屏幕上临摹简牍文字,系统会自动识别 “是否符合汉代隶书规范”;“简牍价值” 展区则用 “数字对比”:将简牍记载的汉代政令与《史记》《汉书》的对应内容并列,让观众看懂 “简牍如何填补历史空白”。
该馆被国家文物局列为 “全国专题博物馆示范项目”,年接待观众超 80 万人次,成了研究简牍文化的核心平台。
省级博物馆设计的 4 个 “硬门槛”
从这些公司的案例能看出,承接省级博物馆项目需过 “四道关”,这也是判断公司实力的核心标准:
文化考据关:如中建院做河南博物院时,需核对 “每一件文物的出土地、时代背景”,科学梦集团做盐城丹顶鹤博物馆时,要考证 “江苏湿地的历史变迁”,没有扎实的地方文化研究做不了;
地域融合关:建筑外观、展陈元素必须贴合地方特色 —— 北京建院做山西博物院用晋商票号元素,深圳建总院做海南博物馆用海浪造型,避免 “千馆一面”;
全流程把控关:省级项目多要求 “设计 + 施工 + 运营顾问” 一体化,科学梦集团的 “从策划到落地” 全链条能力,中建院的 “文物保护与施工协调” 能力,都是核心竞争力;
资质硬实力:必须具备 “建筑设计甲级”“文物保护工程乙级以上” 资质,部分省级项目还要求 “近 3 年有 2 个以上省级文化项目经验”,这也是中小公司难以涉足的原因。
来源:科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