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号在中国除了表示纪年的主要功能外,另外还表示祈福、歌颂和改朝换代。一个新政权兴起或一个新帝王登极,或发生一件自以为很大的喜庆等,都会弄出来一个新的年号。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皇帝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在盛世的时候一般只存在一个皇帝,但
年号在中国除了表示纪年的主要功能外,另外还表示祈福、歌颂和改朝换代。一个新政权兴起或一个新帝王登极,或发生一件自以为很大的喜庆等,都会弄出来一个新的年号。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皇帝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在盛世的时候一般只存在一个皇帝,但是在乱世的时候却会同时存在很多皇帝。当中国内乱时,列国林立,年号一下子就冒出来很多,如公元386年,就是著名的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出现了众多的割据政权,这一年一共有13个皇帝(386年共有13个皇帝: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前秦哀平帝苻丕、前秦高帝苻登、后秦武昭帝姚苌、后燕成武帝慕容垂、西秦宣烈王乞伏国仁、后凉懿武帝吕光、西燕王段随、西燕王慕容凯、西燕王慕容瑶、西燕王慕容忠、西燕王慕容永),其中有11个皇帝是因为淝水之战的失败而出现的,不得不说淝水之战对我国的影响确实大,公元386年成为了我国皇帝最多的一年,这种情况导致中国境内在这一年先后出现了16个年号。即使在统一时期、同一君主的情形下,年号也可能一再改变。如南周皇帝武曌zhào在位16年改了14次年号。这种年号制度的缺点是时间距离上不那么直观。比如:天授三年与如意元年、长寿元年,相距几年?字面上难以直观的计算,答案是同一年即692年,相距只不过几个月。天授是武则天称帝后的第一个年号,使用共计约两年半(690年10月16日-692年4月22日),692年4月22日,有日食,改元如意。10月23日,武则天因为长出了新牙齿,改元长寿。为了简单迅速的明了历史事件的时间位置,以下我们采用公元纪年叙事。
中国这个称号,在20世纪中华民国建立之前,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地理上的名词,因为中国所有的王朝没有一个以“中国”作为正式的国名。每当一个新王朝兴起,第一件事就是定一个国号,如清王朝的正式国号就是大清帝国。当中国陷于分裂,像南北朝、五代,列国并存,各自称自己的国号,或争相自称正统,就更谁也都不是中国了。从黄帝到傀儡政权满洲国4000多年历史中,中国境内出现了共计83个王朝(即83国)和559个帝王,却没一个王朝或帝王用“中国”作为正式国号,如甲午“中日战争”在正式官方文书上是甲午“清日战争”。为了更直观和便于叙述,我们尝试将国号置于次要地位,把所有的王朝都作为中国的王朝,王朝的国号都看作中国的另一种称谓。如此,唐亡,不是中国亡,只是唐王朝和唐政府的覆灭,清亡,也不是中国亡,也只是清王朝和清政府的覆灭,中国屹立如故。
所谓谥号,指的是古代的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的带有评判性质的一种名号。自唐代武后中宗之世起,皇帝又可有尊号,尊号大多是生前奉上的,一般都是阿谀赞美的词汇。刚开始,尊号和谥号不过一两个字,如前12世纪周王朝第1任王姬发被尊为“武王”。后来,这种称号越来越长,如17世纪清王朝第3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谥号是“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竟多到25个字,全都是最美丽的词汇。有些人没当过帝王,也会在他们头上堆砌一大堆帝王尊号,如唐王朝大祭“玄元皇帝”,玄元皇帝就是以《道德经》一书闻名于世的哲学家李耳。唐朝奉李耳为始祖,唐高宗李治于666年追号为“太上玄元皇帝”,唐明皇李隆基于743年加尊号“大圣祖”三字,于749年又加尊号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皇后也是如此,最开始很简单,称为“王妃”,而到清王朝时慈禧太后那拉兰儿的谥号是“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仁献崇熙显皇后”,竟如此漫长。我们在讲述历史的时候,直接称当事人姓名,至于其尊号、谥号、庙号(中国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等称呼,只做简单备注。
中国史读书笔记系列参照书目:
柏杨著《中国人史纲》(2020年5月浙江文艺出版社)
吕思勉著《吕著中国通史》(2023-9天津人民出版社)
当代中国研究所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2012-9人民出版社)
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99-09高等教育出版社)
网络资料
来源:潮流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