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好前几天,我和一位老朋友——某制造企业的财务总监老张——喝茶聊天。他苦笑着跟我说:“老板天天喊降本增效,可我们财务团队连生产线上的机器都不会开,技术部门的代码更是看不懂。这让我怎么精细化管理啊?”
微信群内大家在讨论,有些公司的降本增效由财务来主导,讨论得热火朝天。
老张的困惑,其实是很多企业财务部门的缩影。 降本增效,听起来简单,谁不想成本低一点、效率高一点?
但真要做起来,老板不点头,部门不配合,财务再努力也像是“隔着玻璃敲钟”——看得到目标,却摸不到门道。
降本增效不是财务一个部门的独角戏,而是整个公司的战略课题。
财务想通过数据驱动精细化管理,老板得先想明白:到底要降什么本?增什么效?
这就像开饭馆,厨师问老板:“是要省菜钱,还是多卖几桌?”如果方向不清,再好的财务团队也只能干瞪眼。
今天,跟大家聊聊降本增效的底层逻辑和落地方法。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找到属于自己企业的答案。
我常跟企业老板说,降本增效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得从顶层设计开始。
财务部门可以是“军师”,但主导者必须是业务部门。
为什么?因为财务懂数字,却不一定懂技术、不一定懂生产。
降本增效的方向,得根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定。
比如,研发型企业,像华为、特斯拉这样的公司,成本大头往往在技术研发上。研发一款新产品,前期投入动辄几亿,甚至几十亿。
如果财务不懂技术,只会盯着报表喊“研发费用太高”,那可能是“杀鸡取卵”。
真正的降本增效,应该从源头抓起——优化研发流程、减少无效试验、提升技术转化率。
研发部门得站出来,和财务一起算清楚:哪些投入能换来市场回报?哪些是打水漂的浪费?
再比如,制造型企业,像富士康这样的代工巨头,成本核心在生产环节。
原材料采购、生产效率、库存周转,这些都是降本增效的“主战场”。
财务要做的,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批预算”,而是走到车间,和生产部门一起摸清楚:哪台机器效率低?哪个环节浪费多?只有业务部门带着财务走,降本增效才能有的放矢。
一句话:老板要想明白,降本增效是“研发先行”还是“生产为王”。方向错了,财务再精细,也是白忙活。
降本增效,说白了,就是“花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
道理谁都懂,可为什么99%的企业做不好?我总结了三个关键词:协同、专业、战略。
需要各部门协同降本增效不是财务一个部门的事,而是全公司的“接力赛”。 研发觉得自己的项目不能砍,生产觉得自己的设备不能停,销售觉得自己的预算不能少。结果呢?财务夹在中间,像个“夹心饼干”,谁都不得罪,谁都不满意。我见过一家企业,老板拍板要降成本,结果各部门推诿,最后财务只能硬着头皮裁了几个临时工,成本没降多少,士气倒是跌了一大截。协同不顺,降本增效就是空话。需要够专业
降本增效不是“拍脑袋”的事,得有专业的方法论。
比如,研发部门得懂技术评估,知道哪些项目有潜力;生产部门得懂精益管理,知道哪里能省工时;
财务部门得懂成本分析,知道每一分钱花在哪里。缺了专业支撑,降本增效很容易变成“瞎折腾”。
我认识一位制造业老板,为了降成本,把生产线上的高级润滑油换成了便宜货,结果机器故障率翻倍,最后损失比节约多了一倍。专业的事,得交给专业的人。
如果不够专业,就请外部顾问如果企业内部没这个能力,别硬撑,可以请外部顾问公司。 别觉得花钱请顾问是浪费,其实这是“花小钱赚大钱”。
我有个客户,是一家中小型制造企业,找了顾问公司优化供应链,结果一年省了500万,比自己摸索强多了。顾问带来的不仅是方法,还有经验和视角,能帮你少走弯路。
降本增效是公司重大课题,不是某部门得任务降本增效,不是财务部门或者某个业务部门的KPI,而是整个公司的战略目标。
老板得亲自挂帅,把各部门拧成一股绳。 否则,部门各自为战,今天研发省了钱,明天生产超了支,最后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研发型企业,得从源头抓起;生产型企业,得从过程优化。举个例子:
研发型企业:一家新能源电池公司,研发费用占总成本的60%。他们发现,很多实验项目重复立项,浪费严重。后来财务和研发一起梳理,发现30%的项目可以合并,不仅成本降了20%,新产品上市还提前了半年。这就是从研发降本的威力。生产型企业:一家服装代工厂,生产效率低下,库存积压严重。财务和生产部门合作,引入精益生产,把生产线重新排布,库存周转率提升了50%,一年多赚了300万。这就是生产优化的效果。所以,降本增效不是“一刀切”,得因地制宜。研发还是生产,老板得有战略眼光,平衡短期收益和长期发展。
如何落地降本增效?
说了这么多,降本增效到底怎么干?我提三点建议,既实用又可复制:
老板得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成本最高的环节在哪里?哪些环节的效率可以提升?比如,研发型企业,就盯着技术创新;制造型企业,就盯着生产流程。方向定准了,财务才能带着业务部门有的放矢。
财务不能当“甩手掌柜”,业务也不能当“孤胆英雄”。
我建议老板组建一个“降本增效小组”,财务负责数据支持,业务负责落地执行。
比如,研发部门提方案,财务算回报率;生产部门找瓶颈,财务给优化建议。团队协作,才能把降本增效干成。
财务的优势是数据,老板得让财务把这把“利器”用起来。 比如,用ERP系统追踪成本流向,用BI工具分析效率瓶颈。
别小看这些工具,我见过一家企业,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采购环节多花了10%的冤枉钱,优化后一年省了400万。数据不骗人,用好了就是降本增效的“导航仪”。
降本增效不是让公司勒紧裤腰带,而是要把钱花在刀刃上。就像家里过日子,聪明的妈妈不会不让老公孩子吃饭,而是会扔掉过期的食物、修好漏水的水龙头、货比三家买好菜。总结三句话:
省该省的钱,花该花的钱(研发该投入还得投)
要算大账,别抠小钱(省了培训费,可能多出事故)
众人拾柴火焰高(千万别让财务孤军奋战)
下次开会别再说“大家要降本增效”,改成“咱们来找找哪里在漏钱”。
只要方法对了,你会发现:公司省下的钱,够给所有人发奖金;多出来的利润,能让企业活得更滋润。这不比天天吵架强多了?
企业财税顾问 | 高级会计师 | 中国注册税务师
来源:大志谈财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