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已经深入到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它以其独特的实时互动性和丰富多样的内容,为大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娱乐和学习体验,然而其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一方面,网络直播通过算法推荐构建的“信息茧房”,解构大学生价值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已经深入到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它以其独特的实时互动性和丰富多样的内容,为大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娱乐和学习体验,然而其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一方面,网络直播通过算法推荐构建的“信息茧房”,解构大学生价值判断体系,引发价值理性消解与意识形态认同危机。另一方面,网络直播的即时反馈机制与流量竞争模式,加剧大学生心理焦虑与自我认同危机,使其陷入主体性异化困境。此外,网络直播的沉浸式体验重构大学生社交伦理与行为规范,导致现实社交疏离与伦理边界模糊化。
面对这些问题,深入研究应对网络直播对高校大学生消极影响的策略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引领,能够帮助大学生抵御不良价值观侵蚀,筑牢价值理性防线。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素养培育,可化解大学生心理焦虑与主体性异化困境,促进其全面发展。促进现实社交与网络伦理教育,则有助于应对社交疏离与伦理模糊化问题,构建健康网络社交生态。这些应对策略的实施,不仅关乎大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更关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家的长远发展。
一、网络直播对高校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一)价值理性消解与意识形态认同危机
网络直播通过算法推荐构建的“信息茧房”,正在解构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体系。据调查显示,约30%的大学生因长期接触拜金主义、物质至上的直播内容出现价值观偏移,部分学生将“打赏金额”等同于社交资本,形成“符号消费主义”的价值错位。例如,直播平台中频繁出现的“天价打赏”“奢侈消费”场景,通过视觉符号的密集轰炸,将资本逻辑包装为“成功叙事”,导致青年群体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传统美德的认同度下降。更值得警惕的是,泛娱乐化内容通过解构主流话语的严肃性,形成“娱乐至死”的文化症候。某些直播内容以戏谑方式消解历史记忆与家国情怀,例如将红色文化简化为“段子”传播,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认同面临挑战。这种价值理性的消解,实质上是资本逻辑与主流意识形态在虚拟空间中的博弈,亟需通过教育引导重塑青年的价值判断能力。
(二)心理焦虑泛化与主体性异化困境
网络直播的即时反馈机制与流量竞争模式,加剧了大学生心理焦虑与自我认同危机。有研究数据显示,40%的受访大学生因虚拟社交依赖陷入现实社交能力退化与心理焦虑加剧的困境。直播平台的“点赞经济”催生“表演性人格”,部分学生为获取关注刻意塑造“完美人设”,甚至出现“为直播编造生活剧本”的异化现象。例如,有学生为维持“学霸主播”形象,伪造学习场景,最终因学生成绩下滑丧失保研资格。此外,算法推荐的“同质化内容”形成认知闭环,导致青年陷入“信息偏食”与思维极化。调查显示,75.3%的大学生渴望成为“网络大V”,但在面对争议性话题时普遍选择“沉默的螺旋”,折射出主体性在虚拟空间中的矛盾性萎缩。这种心理异化不仅削弱了青年独立思考的能力,更使其在虚实交织的社交场域中陷入身份认同的迷失。
(三)现实社交疏离与伦理边界模糊化
网络直播的沉浸式体验正在重构大学生的社交伦理与行为规范。数据显示,50%的大学生日均观看直播超2小时,部分学生将虚拟互动视为情感代偿,导致现实人际关系疏离。例如,有学生因沉迷游戏直播,长期在宿舍制造噪音,引发室友矛盾直至被迫外出租房。更严重的是,直播场景的“去边界化”模糊了公私领域的分野。大学生在宿舍等半公共空间开展直播时,常因镜头无意捕捉他人隐私引发伦理纠纷。如某女生直播时误将室友更衣画面曝光,导致当事人遭受网络骚扰。这种对现实社交规则的漠视,反映出部分青年媒介素养的缺失与道德责任感的弱化。此外,“擦边直播”通过暗示性内容吸引流量,例如以“纯欲风”“露点风”为噱头的服饰展示,不仅冲击传统道德观念,更可能诱导法律风险,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治理难点。
二、网络直播对高校大学生负面影响的应对策略
(一)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筑牢价值理性防线
针对网络直播引发的价值理性消解与意识形态认同危机,高校需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首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创新,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教学内容,通过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等教学方法,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认同。同时,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平台,如校园官网、微信公众号等,传播正能量内容,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性思维。此外,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通过实践活动使大学生深刻体会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与价值,从而增强他们对不良价值观的抵御能力,筑牢价值理性防线。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素养培育,化解心理焦虑与主体性异化
为应对网络直播导致的心理焦虑泛化与主体性异化困境,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素养培育。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高校需完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涵盖焦虑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等内容,帮助大学生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同时,建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大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及时疏导他们在网络直播等环境中产生的不良情绪。在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方面,高校应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公共必修课程,教育内容包括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直播、如何辨别网络信息真伪等,培养大学生的网络批判性思维和自主意识,使他们能够在网络直播中保持主体性,避免陷入主体性异化困境。
(三)促进现实社交与网络伦理教育,应对社交疏离与伦理模糊化
面对网络直播造成的现实社交疏离与伦理边界模糊化问题,高校应采取措施促进大学生的现实社交和强化网络伦理教育。在促进现实社交方面,高校应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学术讲座、文体竞赛、社团活动等,为大学生提供更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现实社交认同感。同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社交能力,体会到现实社交的价值和意义。在强化网络伦理教育方面,高校需将网络伦理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明确网络直播中的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引导大学生在网络直播中遵守道德和法律底线,尊重他人隐私和权益,避免参与网络暴力等不良行为,从而在网络空间中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念,清晰把握伦理边界。
三、应对网络直播对高校大学生负面影响的价值意义
(一)有助于捍卫意识形态主阵地,筑牢思想防线
网络直播场域中的价值理性消解,本质是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战。当算法推荐的“符号消费主义”与泛娱乐化叙事不断冲击主流价值观时,高校的应对举措实质是在数字时代重构意识形态传播范式。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与校园文化浸润,不仅帮助大学生识破资本逻辑包装的“成功神话”,更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诠释,将抽象理论转化为青年可感知的生活实践。这种教育引导的价值,在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被动灌输”转向“主动建构”,使青年在虚实交织的舆论场中形成思想抗体。例如,通过红色文化直播实践项目,让大学生以创作者身份重构历史记忆,既消解了戏谑解构的负面影响,又实现了主流话语的年轻化表达。这种意识形态阵地的争夺,关乎国家文化安全与民族精神传承,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保障。
(二)有助于重塑主体性存在方式,破解异化困境
在直播平台的“表演性生存”中,大学生的自我认同从“主体创造”异化为“数据迎合”,这种主体性危机亟需教育干预的哲学救赎。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素养培育的深层意义,在于帮助青年重建“自我同一性”。通过焦虑管理训练与批判性思维培养,教育者引导大学生区分“虚拟镜像”与“真实自我”,例如在课程中引入“数字分身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人设塑造与现实人格的割裂。这种干预的价值不仅在于缓解心理焦虑,更在于唤醒青年的理性自觉——当学生学会用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审视直播互动时,便能超越流量逻辑的裹挟,在虚实空间中实现主体性的自由切换。这种教育实践暗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数字化生存时代的主体性重建提供了方法论指引。
(三)有助于重构数字交往伦理,构建文明新形态
网络直播引发的社交疏离与伦理失范,折射出现代性进程中工具理性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化。高校推动的现实社交强化与网络伦理教育,本质上是在数字文明维度重建交往理性。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场景再造,教育者创设“慢社交”情境对抗直播的即时快感依赖,如戏剧工作坊中的非语言交流训练,帮助学生重获深度共情能力。而网络伦理教育的创新,则将抽象道德准则转化为可操作的“数字公民守则”,通过模拟直播伦理冲突的沙盘推演,使学生在具身体验中理解“镜头即责任”的内涵。这种教育创新的社会学价值,在于培育符合数字文明特质的“新交往伦理”,既继承传统道德精髓,又创造性地回应了虚实融合时代的治理难题,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提供了青年行动范式。
应对网络直播消极影响的深层价值,在于通过教育创新完成三重超越:在意识形态层面实现资本逻辑向社会主义价值的范式转换,在个体发展维度完成异化生存向自由自觉的主体升华,在社会文明向度建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平衡的数字伦理。这种应对不仅是技术治理层面的策略调整,更是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数字文明进程中的时代担当与历史自觉。
作者简介:
符小勇,湖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湖南科技学院基地特约研究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刘丽华,湖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21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4年度湖南省重点马院专项课题重点项目(编号:24ZDBM23)和2024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课题优秀青年项目(编号:24B0750)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