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肠息肉是什么?就像肠道壁上悄悄冒出的小肉芽,大多数时候没声音、没疼痛、没感觉。但它不安分,一旦长错了地方、长得太快、长得太多,就可能演变成真正的麻烦——结直肠癌。
肠息肉是什么?就像肠道壁上悄悄冒出的小肉芽,大多数时候没声音、没疼痛、没感觉。但它不安分,一旦长错了地方、长得太快、长得太多,就可能演变成真正的麻烦——结直肠癌。
数据显示,结直肠癌已经跃升为我国城市居民中发病率排名前列的癌种,尤其是45岁以上人群,息肉的检出率高得惊人。它不是一夜变癌的,而是一步一步,从一个小小的息肉开始,走了好几年弯路才恶变。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这条“癌变之路”上设卡、设限、设防。
说到底,吃什么、怎么吃,依然是绕不开的一道关。门诊里,我见过太多人,查出肠息肉后一脸懵:“医生,我也不抽烟、不喝酒,怎么就长了?”但你问他平时吃什么,答案常常是:火锅、烧烤、红肉不离口,腌制、油炸、夜宵不断档。
我们不谈玄学,只讲实锤。以下5种食物,不是说你一口都不能碰,而是——真要少吃。再馋,也得忍住。
第一关:红肉——不是肉的问题,是吃法和量的问题
红肉不是洪水猛兽,它富含铁、蛋白质、维生素B12,是人体所需。但问题在于吃得太多、太频、太“狠”。一项发表于《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的研究显示,长期高摄入红肉,尤其是煎炸、烧烤、烟熏处理的红肉,会显著增加肠息肉甚至结直肠癌的风险。
原因在于高温烹饪过程中,会产生杂环胺和多环芳香烃这类致癌物,就像一块牛排在铁板上烙得焦黑,吃下去的,可能不仅是美味,还有风险。
如果你家餐桌上牛肉、羊排、香肠轮番上阵,一周不下三次,那你得警惕了。每周红肉摄入控制在350克以内,烹饪方式以炖煮、清蒸为主,才是安全线。
第二关:腌制品——不是咸的问题,是“硝”太多了
腊肉、咸鱼、酸菜、香肠,看似是餐桌上的“老朋友”,实则是肠道的“敌人”。腌制过程中,大量使用亚硝酸盐作为防腐剂和色泽稳定剂。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后,在胃肠道环境中可能形成亚硝胺,这是一种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一类致癌物的物质。
研究表明,经常摄入高亚硝酸盐食物者,其肠道息肉的发生率明显升高,且病理类型更倾向于腺瘤性息肉,这类是最容易恶变的一种。
你可能会说:“我平时也吃不了多少。”但问题是,这些东西不是主食,却常常“夹缝求生”——早餐来点咸菜,中午来点腊肠,晚上来点酸豆角……日积月累,不知不觉中已经超标。
想吃点咸味?用天然调料替代,多用姜蒜、柠檬、紫苏提味,减少腌制品频率,每月不超过两次,是保命的底线。
第三关:油炸食品——不是油的问题,是“炸”太狠了
油条、炸鸡、薯条、炸酱面,看似热气腾腾,其实“火候”过猛。油炸过程中,高温反复使用的油脂会产生丙烯酰胺和反式脂肪酸,这些物质会损伤肠道黏膜,诱发氧化应激反应,让肠道细胞长期处于一种“慢性炎症”的状态。
炎症不是感冒才有,它也可能悄悄发生在肠道深处。慢性炎症就像给息肉提供了温床,哪怕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息肉,也可能在这种环境中逐渐恶化。
很多人在外卖中摄入了大量油炸食品,却浑然不觉。尤其是夜宵文化盛行,凌晨一点,一口炸鸡配奶茶,看似是放纵,其实是透支。
建议减少高温油炸摄入,少吃路边摊式油炸品,不使用重复加热的油,改用空气炸锅、烤箱等低温方式,也是一种自保。
第四关:高糖点心和饮料——不是甜的问题,是“喂养”错对象了
你以为你在喂自己,其实你是在喂肠道里的“坏菌”。高糖饮食会打乱肠道菌群平衡,促进产气菌、致炎菌的过度繁殖,长期下去,这种菌群失衡会削弱肠道屏障功能,增加息肉形成的风险。
有研究发现,糖摄入过高的人群,其肠息肉检出率比糖摄入正常人高出约37%。而肠道息肉本身就与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有密切关联,高糖摄入更是火上浇油。
蛋糕、奶茶、曲奇、奶酪棒……这些“甜蜜杀手”,往往隐藏在每天的下午茶和加餐中。特别是儿童和年轻人,已经成为肠道早发性病变的高危人群。
控制糖分的关键,不是完全断掉,而是学会看标签、控频率、选替代。无添加、低GI、天然甜味剂,是未来的方向。
第五关:精加工主食——不是白的问题,是营养太“空”了
白米饭、白面包、白馒头,这些“白主食”虽然方便好吃,但营养密度低,缺乏膳食纤维。而膳食纤维,才是肠道真正的“清道夫”。
没有足够的纤维,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停留时间延长,毒素接触肠壁时间变长,就像让垃圾堆在小区楼下三天不清理,容易滋生“问题”。
研究指出,每日摄入膳食纤维不足15克的人群,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显著升高。而推荐摄入量是每天25克以上,大多数人根本达不到。
解决方案其实不难:用全谷杂粮替代部分白主食,比如燕麦、糙米、红薯、荞麦,每餐留点蔬菜、豆类、水果做搭配,让肠道像“刷牙”一样被清理一遍。
你不是不能享受美食,但要懂得给身体设一道“防火墙”
肠道,是个沉默器官,它不吵不闹,却能把问题积累得悄无声息。肠息肉就是这样,一开始只是“多长了一点点”,可如果你给它错误的饮食、糟糕的生活节奏、拖延的态度,它就会错以为自己可以“上位”。
肠镜检查不是吓人的,是帮你点亮“内视灯”。40岁以上人群,尤其有家族史或慢性胃肠病史的人,建议每5年做一次肠镜。如果查出息肉,也别慌,绝大多数可以通过手术微创切除,关键是别拖。
我常说:“人这一辈子,吃喝是享受,但不能吃成了负担。”你可以偶尔放纵,但不能无限透支。每一次咬下烧烤、腊肉、炸鸡、奶茶的时候,问问自己:值不值?
因为你吃下去的,不是快乐,是一颗颗可能“长歪”的种子。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刘建国.红肉摄入与结直肠癌风险关系的荟萃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21,24(2):102-107.
[2]张晓燕.腌制食品中亚硝酸盐与肠道疾病关系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0,11(4):1145-1150.
[3]王海明.高糖摄入与肠道息肉关联性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22,38(9):1237-1242.
来源:任医生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