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8月,湖北荆州的代先生在短视频平台刷到了一个名为“众民农机”的账号,账号中播放着农机相关的视频,简介里写着“各种型号的四驱拖拉机”,他心动了。
阳春三月,田野正绿,老代本该驾着新拖拉机,在土地里画下春耕的轨迹。没想到,现实中走不动的,不是田里的耕犁,而是他为此奔走数月、曲折如谜的维权之路。
人生七十,早该避风藏身,却偏要为一台机器耗尽心力;这不是倔强,是一个农民对公平的朴素执念。
可当他的电话一次次被挂断,信息一条条被已读不回,连高价请来的律师也玩起了“失联”,事情就变得格外讽刺。
2024年8月,湖北荆州的代先生在短视频平台刷到了一个名为“众民农机”的账号,账号中播放着农机相关的视频,简介里写着“各种型号的四驱拖拉机”,他心动了。
6.18万元买下这台“芬沃”品牌拖拉机,对一个农村老人来说,绝不是个小数目。谁曾想,这笔钱不是投进了土里收成,而是被卖家忽悠了。
拖拉机才用2个月,故障频发,挡位挂不上,前桥漏油,马力也没宣传那样“刚”。代先生凭着多年经验,一眼就怀疑这机器“不是原装正品,可能是拼凑翻新车”。
可当他找到销售方“众民农机”时,对方把责任踢给了厂家;再问厂家山东芬沃,对方又怪他“超负荷操作,小马拉大犁”。一问三不知,一推三不管,最终变成了熟悉的那一句:“你去起诉吧。”
在消费维权的路上,最让人寒心的,往往不是产品出问题,而是问题没人管。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消费者有权知悉商品的真实情况。而这台拖拉机的“性能缩水”和“组装嫌疑”,已经严重违反了《产品质量法》关于真实标注和质量保障的基本条款。
走法律途径,是老代最后的希望。于是,他在网上找了一个号称“专精维权打官司”的律师,支付了2.1万元代理费。可不到两个月,这位律师彻底“蒸发”。换了电话,找不到人,办公地址也是假的。
有网友说得直白:“卖假农机的和收钱跑路的律师,谁都不种地,全靠农民割韭菜。”也有人感叹:“老人识字不多,维权真是比修机器还难。”
直到2025年3月,莱州市人民法院终于发布了裁判文书:代先生退还拖拉机,对方退回购机款5万元,算是给这场荒诞维权拉上一个“还算体面”的句号。尽管比原价少了一万元,但在代先生女儿看来,“总算有了说法”。
对于像代先生这样的普通人,主张权利是否也太艰难了?在这起事件中,不只是产品责任和售后缺位的问题,更牵涉到老年群体在数字时代的“信息弱势”。他们学会用手机,却很难分辨“短视频里的假把式”;他们尝试打官司,却误入了骗子律师的圈套。这种信息鸿沟,构成了一种新的“代际不公”。
也许在城市里,我们习惯了手机下单、物流配送、退款维权的快速处理,可是在农村,一台质量有问题的拖拉机、一次失败的维权,就可能让一个家庭整季的农忙无望。
老代终于追回了部分损失,他再也不会对手机里的广告轻信。他把故事说给更多人听,是为了让下一个被忽悠的人别瞅便宜。
来源:铁扇公主聊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