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代表在行动|息烽县人大代表近日动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1 21:01 5

摘要:三年军旅生涯,锤炼出何甲兵坚强的意志,也铸就了他吃苦耐劳、服务群众的觉悟。他既是带领全村党员群众筑牢战斗堡垒的村支书,也是倾听民声、为民代言的息烽县镇两级人大代表。在党建引领与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他以“双岗双责”的担当,让“两种身份”汇聚为“一股力量”,书写出息

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代表在行动|双岗建功践初心 实干担当映民心——记息烽县人大代表何甲兵

三年军旅生涯,锤炼出何甲兵坚强的意志,也铸就了他吃苦耐劳、服务群众的觉悟。他既是带领全村党员群众筑牢战斗堡垒的村支书,也是倾听民声、为民代言的息烽县镇两级人大代表。在党建引领与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他以“双岗双责”的担当,让“两种身份”汇聚为“一股力量”,书写出息烽县石硐镇石硐村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何甲兵在村委会接待群众

退伍后,何甲兵曾在外经商,生活富足安稳。但家乡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单一、集体经济薄弱、村民生活困难的现实,始终牵动着他的心。2008年,他毅然回村,在组织和乡亲的信任中接过村支书的重担。

产业突围:盘活山村经济

起初,他引进企业流转土地3000余亩,发展猕猴桃、翠红李、刺梨等产业,虽一度解决部分村民就业,但因气候、病虫害及选种等问题,企业亏损退地,村民收入骤减。

石硐村开展百香果种植培训

面对挫折,何甲兵没有气馁,带领村“两委”反复调研,最终确定“特色产业+村企联动”的新路径。他牵头成立混合制“1+1公司”,因地制宜推动前胡、桑蚕、百香果、猕猴桃等种植,并主动对接贵蚕公司签订保底收购协议,消除村民销售顾虑。目前,公司已种植桑苗30亩、百香果20亩、猕猴桃15亩,带动50余人就业,预计2025年为村集体增收13.65万元。产业还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60亩,实现户均年收入3万元-5万元,总收益达60万元,真正让村民腰包鼓了起来。

党建凝心:筑牢战斗堡垒

“党建是乡村发展的‘根’与‘魂’,只有建强组织、带活党员,村子才有希望。”这是何甲兵常说的话。作为村支书,他将党建切实抓在手上,以扎实的组织建设夯实发展根基。今年以来,石硐村党支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何甲兵带头领学、践行,将“严”的作风贯穿组织生活全过程。他推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严格落实,在党员大会上讲政策,在党小组会上听建议,在党课中用“土话”解析“大道理”,增强党员意识和党性修养。

他还创新学习方式,组织集中学习与线上教育相结合,确保外出党员“不掉队”。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中,他带领党员逐字研读报告、联系村情谈体会,使“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理念深入人心。党支部年度组织生活会中,他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引导党员红脸出汗、凝聚共识。

作为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何甲兵始终牢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将“群众满意”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标准,结合代表履职中收集的民意不断优化组织生活,引导党员在服务群众中践行宗旨。“党员不仅要在组织里合格,更要在群众眼里合格。”石硐村的党员正以一次次走访、一件件实事,兑现这份承诺。

履职为民:人大代表情怀与担当

“既要让村子富起来,更要让村民笑起来。”这是何甲兵的双重使命。他紧扣产业振兴这一“牛鼻子”,积极回应群众增收期盼。同时,大力推进村容村貌整治,在“两清两改两治”中攻坚克难:清理乱堆乱放15处,规整建筑材料3处,拆除修缮残垣断壁3处并实施绿化,推进19户旱厕改造,规范畜禽养殖及粪污资源化利用,严查污水乱排和垃圾焚烧,切实改善人居环境。

何甲兵(前右二)在村民小组开展“两清两改两治理”宣传

“人大代表既要为群众说话,更要为群众办事。”何甲兵始终践行这一信念。他带队走访625户群众和626名儿童,发放宣传资料800余份,帮助416人安装防诈APP。今年4月遭遇极端天气后,他迅速排查灾情,详细记录253亩受灾作物、8户房屋及65间圈舍受损情况,并第一时间协调村集体为受灾严重的残疾人家庭修缮房屋。他还紧盯脱贫户、监测户增收,推动“因户施策”,加快验收申报补助,坚决守牢防返贫底线。

久久为功:双岗建功乡村蜕变

17年来,何甲兵立足村支书和人大代表双岗,积极履职、扎实工作。通过听取民意、实地调研,他提出涉及供水管网改造、体育设施建设、高速公路连接线路灯安装等代表建议50余条,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建成集镇停车场、文化广场,实施路灯安装、公厕改造、体育设施配备等一系列工程,显著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改善人居环境,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从党建阵地到田间地头,从政策宣讲到民生实事,何甲兵以村支书的实干夯实发展根基,以人大代表的初心回应群众期盼。在石硐村的每一寸土地上,他的双岗担当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党员干劲更足、产业更加兴旺、村庄愈发整洁、村民笑容愈加灿烂。这就是他用初心与汗水写就的“双岗建功”答卷。

撰稿人:李丹

©息烽县人大常委会供稿

高质量发展,代表在行动|针尖上的履职答卷——记息烽县青山苗族乡人大代表、苗绣传承人刘敏

在距息烽县城约12公里的青山苗族乡青山村大凹组,一座普通的农舍窗边,60岁的刘敏正埋首于一方绣布……午后的阳光斜斜地洒进来,映照着她手中穿梭不息的银针和五彩丝线。针尖轻盈地起落,丝线如游鱼般在布面游走,原本素朴的布料上,渐渐绽放出栩栩如生的花朵、灵动的小鸟,或是苗族古老的图腾纹样。

青山苗族乡人大代表、苗绣传承人刘敏在制作苗绣

每一幅在她指尖诞生的绣品,都仿佛凝固了时光,无声地讲述着苗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这位绣娘执着坚守的故事。她的身份,不仅是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传承人,更是青山苗族乡人大代表——刘敏。

刘敏的根,深深扎在息烽县青山苗族乡这片浸润着浓郁苗族文化的土壤里。苗绣的种子,在她14岁那年,由母亲亲手播下。“那时家里日子紧巴”刘敏回忆道,声音里带着一丝往事的感慨,“阿妈总说,苗家姑娘要是不会绣花,将来连份像样的嫁妆都备不齐,会让人笑话的。”就是这句朴素的家常话,开启了她与苗绣近半个世纪的不解之缘。

天赋加上勤奋,仅学了一年,她就能独立完成绣品。少女怀春的年纪,她将憧憬与巧思一针一线绣进了嫁衣——花了一年多时间,绣成两套精美的嫁衣。其中一套,后来以一万多元的价格售出,解了家中燃眉之急;另一套,则被她视若珍宝,至今仍珍藏在老屋的储物柜里,成为岁月最温柔的注脚。

1979年,初中毕业后的刘敏,渴望在技艺上更进一步。她背起行囊,走进了修文县久长镇的一所刺绣技校。在那里,她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专业的刺绣工艺知识。得益于少年时打下的扎实功底——精准的运针、独到的用色,再经过技校老师的系统点拨,她的苗绣技艺日臻成熟,风格愈发鲜明。

数十年的耕耘,让刘敏的苗绣技艺蜚声省内外,作品甚至远渡重洋。她创作的《张灯结彩》《苗族服饰——桓衣》《刺绣服》等佳作,在贵州省群众艺术馆承办的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刺绣、剪纸)评选中,一举摘得一等奖桂冠。2017年,作为“马耳他-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暨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的重要成员,她带着凝聚心血的苗绣作品,登上了马耳他圣詹姆斯国家艺术中心的国际舞台。这一针一线绣出的华彩,不仅为她赢得了“青山苗族乡苗绣手工艺作品传承者”、“贵阳市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贵阳市首届“筑城工匠”等沉甸甸的荣誉,更成为向世界展示苗族文化魅力的闪亮名片。

代表刘敏传授年轻绣娘苗绣技艺

然而,看着村里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愿意静下心来学习这门古老技艺的面孔越来越少,刘敏的心头涌上深深的忧虑。“苗绣是我们的根,不能在我们手上断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让她坐不住了。作为乡人大代表和村妇联主任,她觉得自己有责任行动起来。白天,姐妹们要忙农活、顾家事,她就利用晚上的时间,把村里年轻的姑娘、媳妇们招呼到自家堂屋。灯光下,她手把手地教她们识图、配色、运针,耐心讲解每一针每一线背后的故事和寓意。从最初的三五人,到如今的二三十人,刘敏的家成了“夜间苗绣学堂”,寂静的山村夜晚,常常飘荡着她们专注的讨论声和会心的笑声。这些曾经握惯了锄头、刀把的手,在她的悉心指导下,渐渐也能在布面上“生花”,成为传承苗绣的新生力量——“绣娘”。

刘敏在2017年马耳他-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暨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与外国友人交流苗绣技艺

如何让苗绣这朵“非遗之花”不仅开在布面上,更能结出惠及乡亲的“致富之果”?这是刘敏作为人大代表始终在思考的问题。她积极建言献策,推动乡里利用好现有的苗族文化传习所。她的建议得到了重视。于是,刘敏主动请缨,以传习所为阵地,定期开设苗绣技艺培训班。她不再是关起门来独自绣,而是站在讲台前,面对更多的当地苗族妇女,进行系统、规范的现场教学。从基础的针法到复杂的花样,从传统纹样的解读到创新设计的尝试,她倾囊相授。她的目标很明确:不仅要传承技艺,更要让这“针尖技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针尖经济”。

刘敏参加活动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

这份努力,正在开花结果。“来我们青山旅游的客人一年比一年多”刘敏指着传习所里琳琅满目的展品,欣慰地说,“我们的绣品很受欢迎,成了游客带走的‘青山记忆’。”小件的绣片、香囊、荷包,精巧别致,能卖到七八百元;大幅的精品绣画或服饰,价格可达上千元。这不仅为绣娘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为当地村民增收开辟了新路。走进传习所,除了欣赏精美的苗绣,游客还能直接选购绣娘们亲手制作的荷包、小香包、麻布西装等特色工艺产品。这里,既是技艺传承的课堂,也是展示和销售的平台,更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外界的一座桥梁。

传承的薪火,需要更广泛地播撒。青山苗族乡将目光投向了青少年。传习所专门为孩子们开设了苗族文化体验课程,刘敏义不容辞地担任起授课老师。每周,她都会准时出现在传习所,带领孩子们体验扎染、蜡染的神奇,教他们说苗语、唱苗歌,当然,还有最基础的苗绣启蒙。在她看来,苗族刺绣的一针一线,都不仅仅是技艺,更是流淌在血液中的文化密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独特的地方记忆。对于未来,刘敏的目光坚定而充满期待:“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孩子认识苗绣、爱上苗绣,让这门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贵技艺,一代一代,永远地传下去。”窗外的阳光,正暖暖地照在她手中的绣绷上,那针尖上的色彩,仿佛也映亮了她作为人大代表履职为民、守护文化根脉的初心。

撰稿人:何志翀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