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拳速度堪比子弹,为什么螳螂虾的拳头不会碎掉?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6 12:11 1

摘要:螳螂虾拥有绚丽多彩的外表,其斑斓的铠甲如艺术品般引人注目,使它在众多甲壳类动物中独具特色。然而,螳螂虾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它最为人所称道的,是其强大的实力

在广袤的海洋世界中,存在着一种独特而神奇的生物——螳螂虾。

它不仅在海洋生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还因其独特的特性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区域,是一个充满神秘和未知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无数的生物繁衍生息,各自演化出独特的生存技能。螳螂虾,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螳螂虾拥有绚丽多彩的外表,其斑斓的铠甲如艺术品般引人注目,使它在众多甲壳类动物中独具特色。然而,螳螂虾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它最为人所称道的,是其强大的实力

螳螂虾具备强大的“生物武器”——一对坚硬的掠足。这对掠足形如紧握的拳头,蕴含着惊人的力量。

当螳螂虾发动攻击时,其出拳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可与.22 口径子弹相媲美,达到约 1316 公里/小时的惊人速度。在水中,螳螂虾的“拳头”迅速挥动并撞击目标,这一过程中会形成瞬态低压区,并通过空化作用产生气泡。


气泡形成后迅速崩溃,释放出数百兆赫的高频冲击波,伴随着极端的光能和热能,甚至能使击打区域周围的水温瞬间达到太阳表面的温度,且可能伴随短暂的闪光。如此强大的攻击力量,让螳螂虾在海洋中成为令其他生物畏惧的存在。凭借着这惊人的出拳威力,螳螂虾在捕猎时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优势。它们能够轻松击碎螃蟹和牡蛎等生物的坚硬外壳,成为海洋中的顶级掠食者。

不过,释放如此巨大的能量并非毫无代价通常情况下,这样的力量会导致反作用力,对动物的软组织造成严重损伤


但螳螂虾却有着独特的方法来避免自身受到伤害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螳螂虾的掠足具有分级微结构,这是它们能够抵御自身强大冲击力的关键其掠足的表面覆盖着羟基磷灰石,这种物质赋予了牙齿和骨骼坚韧的特性

在羟基磷灰石涂层下方,是一个由人字形排列的甲壳素层构成的“冲击区”这种特定的甲壳素结构能够有效消散可能导致裂纹的声波


而在羟基磷灰石层下,还有一层充满多层甲壳素“弹簧”的“循环排列区域”当螳螂虾出拳时,通过肌肉控制将“拳头”收起,然后向前弹射,释放储存在“弹簧”中的能量以击碎猎物外壳

同时,这些“弹簧”的螺旋排列能够产生声子剪切波带隙,选择性过滤纳秒级空化气泡坍塌所产生的低频兆赫范围剪切波,保护软组织免受损害。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螳螂虾的特性,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他们对活体虾进行实验,模拟其在海中击碎贝壳的情景,让螳螂虾击打压电力传感器

通过这些实验,研究人员希望能够了解螳螂虾的生物力学特性以及其在自然界中所展现出的非凡适应能力。此外,研究团队还对螳螂虾的掠足标本进行了超声波及高超声激光照射实验,从微观层面探究其抵御声波的机制


通过对攻击过程的详细追踪,研究人员绘制了声波在掠足表面传播的路径,进而识别出哪些区域在声波消散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螳螂虾掠足的三层声子防御结构尤为引人注目。其第一层表面覆盖着羟基磷灰石,这种物质在人体中也存在,能赋予牙齿和骨骼坚韧的特性

在这层羟基磷灰石涂层下方,是由人字形排列的甲壳素层构成的“冲击区”甲壳素是一种坚硬的多糖,构成了甲壳类生物的外壳


这一特定的甲壳素结构能够有效消散可能导致裂纹的声波,起到重要的防护作用而在更深处,还有一层充满多层甲壳素“弹簧”的“循环排列区域”

这些“弹簧”由螺旋排列的甲壳素纳米纤维构成,卷曲堆叠的方式使得每个部分都如同真实的弹簧当螳螂虾出拳时,通过肌肉控制将“拳头”收起,然后向前弹射,释放储存在“弹簧”中的能量,以击碎猎物的外壳


同时,这种结构还能调控声波的传播路径,保护内部的神经和软组织免受高频振动的损伤。螳螂虾就如同一位擅长“化劲儿”的武林高手,能够利用自身独特的结构,巧妙地消散可能有害的冲击波。这种能力令人惊叹,也为人类带来了许多启发

它让人们意识到,自然界中的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了各种精妙的适应策略。人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关于材料科学、力学和生物学的知识,为人类的技术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螳螂虾的研究对未来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显著的冲击特性使其长期以来被视为生物工程的典范。

深入理解螳螂虾如何抵御极端冲击,或许能够激发全新的技术创新例如,其掠足结构的研究可能会对未来的军用防护装备和运动护具设计产生深远影响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更多基于螳螂虾特性的创新技术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为人类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安全

来源:科学半遮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