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巧合?1945年日本签字投降时,记者手表指向9:18!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1 21:35 1

摘要:1945年9月2日,东京湾“密苏里”号战舰上,麦克阿瑟刚宣布完日本无条件投降签字仪式结束。突然,震耳欲聋的引擎轰鸣声撕破了天空:400架美国B-29重型轰炸机如乌云般掠过舰船上空,日本代表们面面相觑。

1945年9月2日,东京湾“密苏里”号战舰上,麦克阿瑟刚宣布完日本无条件投降签字仪式结束。突然,震耳欲聋的引擎轰鸣声撕破了天空:400架美国B-29重型轰炸机如乌云般掠过舰船上空,日本代表们面面相觑。

这震撼的一幕,正是美国的刻意安排。而更令人称奇的是,现场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中国《大公报》记者黎秀石,下意识地看了一眼手表,指针不偏不倚,正好停在9点18分——这个刻在每个中国人心头的时刻,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时间。

为了这一刻,中国人民已浴血奋战了整整14年。早在7月26日,中、美、英、苏四国便发布《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但日本仍负隅顽抗,疯狂叫嚣“一亿玉碎”。

转机发生在8月6日,一颗前所未有的原子、弹让广岛瞬间化为焦土。日本国内的争吵愈发激烈。

在一个防空洞里,日本战争最高指导会议正在举行。陆军大臣阿南惟几怒不可遏,因为以首相铃木贯太郎为代表的内阁竟提议接受无条件投降。

他固执地认为,日本本土还有54个师团、370万海陆空军、5200架作战飞机,为了天皇和“大和民族”的荣誉,必须血战到底!

就在这时,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喧闹的会议室顿时死寂——长崎再遭原子、弹轰炸。他们不敢再赌下一个目标是谁。会议的议题迅速从“该不该投降”切换成了“怎样投降”。

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宣布《终战诏书》。当天,阿南惟几自尽。随后,又有一名元帅、四名大将和一名中将相继自尽。他们用这种极端方式,践行了“至死不降”。

而这些顽固派的“宁死不屈”,也与裕仁天皇那篇通篇狡辩的《终战诏书》形成了微妙呼应。

全文816字,找不到一个“投降”字眼,更没有一句对侵略罪行的真诚歉意。反而诡辩“侵犯他国领土,非出本意”,并指责对方“使用新型弹,滥杀无辜”,甚至把自己包装成“为了保全人类文明而不得不终战”的“和平使者”,字里行间写满了委屈与无奈。

诏书虽然发了,但中国战场的硝烟并未立刻散去;在东北,苏联红军与日本关东军的战斗更是持续到了8月底。直到9月2日,日本才正式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投降书。

当天,停泊在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主甲板上,人头攒动。日本无条件投降仪式在此举行。

8点10分,美国海军五星上将尼米兹将军登舰。半小时后,驻日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也抵达现场。两人谈笑风生,但人们并不知道,围绕这场仪式的主导权,两人曾有一番暗中较量。

最终,海军部长弗莱斯特给出了一个皆大欢喜的方案:仪式在海军战舰

“密苏里号”上举行(尼米兹的地盘),但由陆军将领麦克阿瑟代表盟军签字。选择“密苏里号”,也因为它是杜鲁门的家乡州,且由其女儿主持下水。

上午8点55分,11人的日本代表团登舰。他们的路线经过特殊设计,需爬狭窄阶梯,在巨炮下低头经过。战胜国代表则从容地从楼梯走下,气场碾压。日本代表主动打招呼,麦克阿瑟置之不理;他们也没有咖啡香烟招待,因为“那是朋友的待遇”。

中国代表是陆军二级上将徐永昌,他是中国战区仅次于蒋介石的二号人物。

九点整,仪式开始。麦克阿瑟庄重致辞后,命令日本代表签字。桌上同盟国拟定的投降文书,明确写着“伏降”二字,狠狠回击了日皇诏书的模糊其词。

文件保存袋也区别对待:盟军用的是墨绿色真皮封面,日方则是廉价的黑色帆布。

外务大臣重光葵第一个签字。他腿脚不便(曾在上海虹口公园被炸伤),手杖掉落也无人帮忙,窘迫地自己捡起。

他甚至迟迟找不到签字位置,麦克阿瑟示意参谋长:“告诉他签哪儿。”

随后,曾扬言“帝国字典无投降”的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僵硬地站着、拒绝看文件,快速签下了名字。

接着,麦克阿瑟、中国代表徐永昌及其他盟国代表依次签字。

仪式尾声,麦克阿瑟做总结发言“祝愿世界从此恢复和平,仪式结束!”

话音刚落,400架B-29轰炸机的轰鸣声便准时响彻东京湾上空,以压倒性的力量,对日本的“玉碎”叫嚣做出了最终回答。

《大公报》记者黎秀石低头看表:9点18分整。历史的巧合如此惊人,从1931到1945,从屈辱到胜利,整整14年,在这一刻完成了历史的回环。

消息传回国内,举国欢腾。我们并未将日本天皇宣布终战的8月15日,也不是签署投降书的9月2日,而是将第二天——9月3日,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这是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胜利日,是对3500万伤亡同胞的告慰,是对十四年浴血奋战最崇高的纪念。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八十载光阴流逝,但历史从未被遗忘,英雄始终在心间。每一次对胜利的纪念,都是对和平的珍视;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都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来源:阡陌文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